作者:生鮮客;編輯:徐無鬼
到了西安不吃回牛羊肉泡饃,大概就如同去了北京而不吃全聚德烤鴨,去了重慶而不吃火鍋,到了大連而不啃回螃蟹,是會被人笑話的。
鐘樓小吃街的羊肉泡饃店吸引的大多是外地客,就如同流水線作業——交錢,領牌,掰饃,添湯,幾聲「滋溜」下來,湯凈了,肉沒了,碗底多剩了一層細碎的饃——真是浪費糧食。
鐘樓小吃夜市
傳說中的泡饃似乎不該是這樣的,據說這道早已美翻過N多大人物的美食,是由大宋皇帝趙匡胤於饑寒交迫時發明的,單是泡這碗厚重的歷史,就不該有所挑剔了。
真正被泡饃「麻翻」是在一家不起眼的路邊店。店面不大,在蓮湖路上。比之眾多店面執著掛著的「天下第一」,「陝西三鮮煮饃」六個大字透著樸素,低調許多,吸引我這個大連人的還是個「鮮」字。
要了主打的「三鮮煮饃」,便開始百無聊賴地掰啊掰。像我這樣的急性子怕是不太適合吃泡饃的——掰著如同這十三朝古都下的黃土地一樣瓷實的饃實在是件費力的事。想想陝西人民真是聰明,饃這種食品易存耐放,無聊的時候大概可以當飛盤你拋我接,掐架的時候丟出去也該具有相當的威懾力吧。
羊肉泡饃
一支煙的功夫,一碗熱氣騰騰的「三鮮煮饃」上了桌。湯居然是乳白色的,漂著幾點油花,裡面盪著三個小丸子,游著些黃花菜,兩棵油菜玉體橫陳。已經顧不上再看許多了,浮搖而上的香氣徹底打敗了嗅覺,又勾引下了口水。舀了一勺湯,舌頭也廢了——真踏馬地鮮!輕撈慢起沉底,好東西都在碗底。三塊滷肉肥而不膩,香;三塊叫不出名字的東東,嚼起來像麵筋,卻又比麵筋香了百倍;饃泡得不軟不硬,浸了湯的鮮,肉的香,恰到好處。放下空碗打著飽嗝撫摸著得意的胃,不禁佩服西安人民的聰明:一碗泡饃便將營養搭配發揮到了極致——有肉有菜有主食還有湯,難怪這西安的女子個個都被滋養得白裡透紅。
葫蘆頭三鮮煮饃
鼻尖上卡著副眼鏡坐得四平八穩的老闆得意地打開了話匣子:「三鮮」指的是滷肉、丸子和響皮。一碗完整的三鮮泡饃里要有三塊滷肉,三個丸子,三塊響皮,再配以黃花菜、油菜、木耳等。湯是大骨配上雞鴨骨架吊出來的老湯,不加任何調味品;滷肉是自家秘方煮出來的,要煮上至少一天,收盡油膩;丸子是雞蛋和肉炸出來的;響皮是豬皮颳去油脂,陰乾後再用油發起來,再作陰乾——因吊在房樑上互相撞擊聲音響脆故而得名。說到激動處,他指著店面牆上一烏黑鋥亮的橫匾,「宣堂春永」四個大字滲透著皇城根的文化霸氣。再一看送匾的人來頭也不小,是民國時陝西教育廳廳長。店不是百年老店,手藝可真是有百年傳承——是打奶奶的奶奶那兒傳下來的喲……
「惡地個天哦」,敢情這西安人泡的不是饃,是歷史;吃的不是飯,是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Awaq24BMH2_cNUg8h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