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節

2020-01-25     美象府

作者:積雪草;編輯:徐無鬼

春節是中國人的一個符號,除了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之外,也是一場舌尖上的狂歡。食物最能表達一個人心情,高興的時候或者不高興的時候,舌尖上的味蕾承載著我們的喜怒哀樂。

我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因為只有春節這個特別的日子,味蕾才能豐富起來,那種心情,那種喜悅,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

因為我小時候是在外祖父跟前長大的,所以記憶中的年有很多跟外祖父和外祖母有關聯。年根底下,外祖父會把做酒用的米泡軟,然後瀝干,上鍋蒸,最後放入缸中,等待發酵。過程很繁瑣,等待也很煎熬,然後那酒像山泉水一樣,自米中慢慢溢出,很神奇,很美妙,一滴一滴,醇香晶亮,帶著一股芬芳。

米酒

外祖父做的米酒,只有等到年三十的團圓飯上才能開啟,可是有一年,醇厚的酒香誘惑了小舅舅,他等不及年三十,偷喝了外祖父的米酒,他就醉倒在酒缸旁邊。

米酒甘醇,綿軟,溫厚,酒勁不是很大,一口喝下去,會覺得有一股涓涓細流傳遍全身,溫暖,舒坦,愜意,簡直是一場舌尖上的享受。

每年的年根底下,外祖母會忙著做年糕,北方人的年糕和南方人的年糕不同,南方人做的年糕是搗出來的,而北方人的年糕是蒸出來的。外祖母一般會用石磨磨出來的高粱米麵或黃米麵做年糕。

蒸屜最底下鋪上一層煮熟的紅小豆,然後一層黃一層紅一層小豆,層層疊疊,最上面撒滿乾花瓣或各色果脯,出鍋後切成整整齊齊的方塊,看上去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口感上也是香,糯,吃的時候,蘸上一點糖,簡直美死了。

餃子

在北方,春節要連續吃很多次餃子,而每次吃餃子都是有講究,比如祭灶,祭祖,祭神等等。母親的拿手好戲是包餃子,包得又快又好。包餃子的功夫在餡料上,面要和得不軟不硬,而餡也是要真功夫的,好不好吃,關鍵就在餡上。

母親能做出各種不同餡料的餃子,在母親的手中,好像各種食材都可以包餃子用,白菜的,三鮮的,酸菜的,魚肉的,素餡的,母親像寫詩一樣,很精緻地做她的餃子,會包出各種形狀,玉米形的,元寶形的,花邊的……

各種形狀的餃子在滾水裡轉了一圈,變成圓鼓鼓的,吃一口,鮮香,可口。自古有南湯圓,北元宵的說法。每年的正月十五,父親會親手滾一些元宵,所謂的「滾」字,其實是把一些餡料,比如紅小豆,白砂糖,青紅絲,葡萄乾,核桃仁,玫瑰花瓣什麼的,一層一層,壓成厚厚的一疊,然後切成小方塊,放在鋪滿糯米粉的籮里,慢慢地搖。

「搖」得過程很漫長,看著赤裸的餡料,慢慢穿了一層層白衣裳,像滾雪球一樣,一點一點變大了,變戲法似的,非常神奇。

我喜歡吃父親手工滾出來的元宵,麵皮粘糯,餡料香甜。

元宵

春節能吃到的美食,當然不止這幾樣,還有很多很多,煎炒烹炸那些就不說了,我小時候吃過的凍梨,酸甜冰冷透心涼;小時候吃過的冰糖葫蘆,晶瑩剔透,酸甜可口;小時候吃過的爆蝦片,薄薄的一片,放到油鍋里瞬間長大。

中國人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而精深,而春節讓這種文化空前繁榮,把想像力和創造力發揮到極致,舌尖上的春節是舌尖上盛開的一朵中國美食之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1Ka228BjYh_GJGVMwI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