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導讀
CT引導經皮肺穿刺的常用體位包括仰臥位、俯臥位、左側臥位及右側臥位。常用的肢體位包括雙手置體側及雙手交叉抱肘置額頭。根據不同的穿刺路徑要求,體位和肢體位常常需要進行不同的搭配,使得穿刺活檢得以安全、高效的完成。
本文內容為出版社授權醫脈通使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仰臥位
為最常採用的穿刺活檢體位之一,主要適用於距前胸壁較近的腫瘤的穿刺活檢(圖1)。最大的優勢在於患者的舒適度較高,體位重複性較好,可配合完成耗時較長的穿刺活檢工作。仰臥位時可採用雙手置體側或雙手交叉抱肘置額頭的肢體位,可根據術前規劃的穿刺進針路徑需要靈活選取(圖2)。
圖1 穿刺活檢體位——仰臥位
A~C. 顯示患者右肺上葉前段胸膜下直徑8~9mm 小結節影,至前胸壁距離較近,選取仰臥位進行穿刺活檢;D~F. 顯示穿刺活檢的實時CT影像,同軸穿刺針準確到達靶結節區域並完成活檢;G~I. 顯示完成活檢後,再次進行CT掃描,可見肺內針道及活檢區域明顯滲出性改變,未見氣胸發生。病理結果示:轉移性乳腺癌 ER(+,幾乎100%,強-中),PR(+,20%,中等強度),Her-2(2+),Ki_67(LI :70%),TTF-1(-)
圖2 根據術前規劃的穿刺進針路徑靈活選取
A~C. 顯示右肺上葉前段直徑8mm小結節影,仰臥位雙手置體側時,經前胸壁進針則無法完全避開右鎖骨下血管區。D~F. 顯示肢體位改為雙手交叉置額頭時,鎖骨下血管收到上肢的牽拉,上移,從而使穿刺進針路徑得以避開鎖骨下血管區。G~I. 顯示拔除同軸穿刺針後再次進行CT掃描,可見針道周圍及腫塊表面少量出血,未見氣胸發生。穿刺活檢病理示:結核
俯臥位
為最常採用的穿刺活檢體位之一,主要適用於距後胸壁較近(圖3)或為了滿足某些特定穿刺路徑的腫瘤的穿刺活檢(圖4)。採用俯臥位進行穿刺活檢,患者的舒適度較仰臥位稍差,但體位重複性尚可,術者應充分評估患者的耐受性,特別是對於高齡或體能狀況較差的患者,應儘量縮短穿刺活檢時間,保證患者能夠順利接受穿刺活檢手術。
圖3 穿刺活檢體位——俯臥位
A~C. 顯示右肺上葉尖後段直徑1.5cm結節,伴右肺上葉前段分葉狀結節,考慮感染性病變,結核可能。因穿刺靶結節靠近後胸壁,故選取俯臥位進行穿刺活檢。D~F. 顯示同軸穿刺針穿刺的實時CT 影像。G~H顯示拔除同軸穿刺針後再次進行CT 掃描,可見穿刺近端及遠端較為明顯的肺內出血徵象。因腫塊較小,全自動活檢槍的取材距離固定,導致活檢槍擊發時擊穿腫塊,進而損傷到遠端的肺內血管,導致遠端血。穿刺活檢病理示:肉芽腫性病變,抗酸染色:(-),結核可能性大
圖4 俯臥位穿刺活檢
A~C. 顯示患者左肺跨葉生長腫塊,腫塊外側緣靠近側胸壁,如僅考慮進針路徑的長短來規劃穿刺路徑,本病例可以選擇仰臥位,從左側胸壁進針。或選擇右側臥位,從左胸側壁進針,D~F所示。但本病例患者合併嚴重的肺氣腫/ 肺大皰,且氣腫區和肺大皰主要位於腫塊前方腹側及外側,故本病例被迫選擇俯臥位進行穿刺活檢。G~I. 顯示穿刺活檢的實時CT 影像,患者取俯臥位,從背部進針,避開氣腫區及肺大皰,同軸穿刺針到達腫塊表面,完成活檢。J~L. 顯示完成活檢後,拔除同軸穿刺針,再次進行CT 掃描,僅見肺內針道少量出血,未見氣胸發生。病理結果示:(左肺)浸潤性腺癌
左側臥位
為經常採用的穿刺活檢體位之一,主要適用於距右側胸壁較近(圖5)或為了滿足某些特定穿刺路徑的腫瘤的穿刺活檢(圖6)。側臥位的患者舒適度較仰臥位及俯臥位差,體位的穩定性亦不足,易出現穿刺活檢過程中的體位變化,造成穿刺誤差。但為了儘量縮短穿刺進針的距離或規避一些重要的結構或器官,側臥位仍是穿刺活檢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體位選擇。
圖5 穿刺活檢體位—左側臥位,距右側胸壁較近
A~C. 顯示穿刺活檢的定位CT影像。患者左側臥位,可見右肺下葉外基底段腫塊。D~F. 顯示為穿刺活檢的實時進針影像,從側胸壁進針,路徑最短。可最大限度減少對肺內血管的損傷。G~I. 顯示為拔除同軸穿刺針後複查的CT影像,未見氣胸發生,僅有少量瘤體表面出血。病理結果示:(右肺)鱗狀細胞癌
圖6 穿刺活檢體位—左側臥位。特定穿刺路徑的腫瘤的穿刺活檢
A~C. 顯示患者右肺下葉外基底段小結節影,腹側可見右肺斜裂,背側可見外基底段和後基底段分支血管、支氣管。如仰臥位活檢從腹側進針必然損傷右肺斜裂,如俯臥位穿刺活檢從背側進針則易損傷相應肺內血管及支氣管,故選擇側臥位,從右側胸壁進針穿刺活檢。D~F. 顯示穿刺活檢實時進針CT 影像,儘量選取平行肺內較粗大血管走行的方向進針穿刺,避免損傷血管,同時避免了葉間裂的損傷。G~I. 顯示拔除同軸穿刺針後複查的CT影像,未見明顯氣胸及肺內出血。病理結果提示:(右肺)浸潤性腺癌,實體生長方式為主。EGFR 19號外顯子19_del 突變
右側臥位
為經常採用的穿刺活檢體位之一,主要適用於距左側胸壁較近或為了滿足某些特定穿刺路徑的腫瘤的穿刺活檢(圖7)。
圖7 穿刺活檢體位—右側臥位
A~D. 顯示患者左肺下葉前基底段空洞型結節影,距離前胸壁較近,如選取仰臥位進行穿刺活檢從前胸壁進針,無法避開左側乳腺腺體組織。如選取俯臥位進行穿刺活檢從後胸壁進針,則穿刺路徑過長,易損傷肺內血管,並有可能出現氣胸。E、F. 顯示選取右側臥位進行穿刺活檢,由於重力作用,乳腺組織游離至預設針道下方,心臟亦遠離了靶結節,增加了操作的空間,提高了安全性。G、H. 顯示穿刺活檢的實時CT影像,避開乳腺組織,同時預留足夠的活檢空間,並避免垂直於洞壁活檢。I、J. 顯示拔除同軸穿刺針後複查的CT影像,未見明顯氣胸及肺內出血。病理結果示:(左肺)鱗狀細胞癌,非角化型,EBV陽性,結合病史符合鼻咽來源
強迫體位
患者常因腫瘤壓迫或疼痛,導致無法按照術前規劃路徑要求的最佳體位完成穿刺活檢,而只能選取患者最為舒適的體位進行穿刺活檢操作(圖8)。強迫體位也同時對術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術者能夠根據患者的術中的實際體位規劃出最為合理的穿刺路徑,並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活檢取材工作。
圖8 穿刺活檢體位—強迫體位
A~C. 顯示患者右肺上葉尖段小結節,可見小空泡征及毛刺,合併明顯縱隔淋巴結腫大並融合,壓迫上腔及頭臂靜脈,有明顯的顏面及雙上肢水腫,患者無法平臥,嘗試半臥位及左側臥位均無法堅持,僅能維持直立位或右側臥位。故被迫選取右側臥位進行穿刺活檢。D~F. 顯示右側臥位下穿刺活檢的實時進針影像。G~I. 顯示拔除同軸穿刺針後複查的CT 影像,僅有少量針道出血,未見氣胸。病理結果示:(右肺)非小細胞肺癌,非特指。PCK(+),TTF-(-),NapsinA(-),P40(-),Syn(-),P53(+),Ki-67(LI :高增殖)
常用穿刺活檢體位
常用穿刺活檢體位見圖9。
圖9 常用穿刺活檢體位
A.顯示患者仰臥位進行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B.顯示患者俯臥位進行CT 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C.顯示患者左側臥位進行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D.顯示患者右側臥位進行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穿刺活檢體位的選擇應配合進針路徑的規劃,同時兼顧患者的舒適性及體位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