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楊曉東?| 汽車產經

2019-07-25     汽車產經

從上汽集團國際業務部到上汽乘用車,楊曉東的到來,將會給上汽自主帶來什麼變化?

文 | 吳靜

7月初,因為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的一則「上海市市管幹部任職前公示」,讓外界對上汽集團高層人員變動一事備受關注

近日,隨著上汽集團正式發布高層人員人事調整公告。至此,上汽集團高層的大規模人事換防,可以說也基本塵埃落定。

上汽集團日前發布高層人員人事調整公告

時任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的王曉秋將正式接任即將退休的陳志鑫,出任上汽集團總裁。

而王曉秋的位置,有消息稱,將由原上汽集團國際業務部總經理楊曉東正式接任。

楊曉東是誰?

1998年12月18日上午11時,一輛白色別克新世紀轎車緩緩駛下總裝生產線,這是中美合資的上海通用(現更名為上汽通用)首款產品。彼時,1970年出生的楊曉東就在現場,百感交集。

在1997年的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大潮中,中美合資的上海通用項目落地金橋,作為當時國內最大的汽車合資項目,是上海市的「一號工程」,而楊曉東則參與了此項目前期的籌備,也最終見證了項目的落地。

沒過多久,楊曉東就被派往北美通用總部全球採購部門工作。「很震撼,第一次感受到汽車巨頭的體系能力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在為數不多的受訪經歷中,此前面對媒體,楊曉東曾坦露過初次調往北美的感受。

在此期間,楊曉東也對國際車企在全球資源整合方面有了一個全新認識,也見證了一大批零部件企業與上汽的同步成長,長期負責採購工作的楊曉東對汽車生產的供應鏈非常熟悉,後來便成為上汽通用擔任採購部執行總監。

2014年,楊曉東正式轉戰上汽集團國際業務部。同年,也是上汽集團首次進軍泰國。

談及進軍泰國的經歷,楊曉東曾對媒體回憶道,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一開始戴著「有色眼鏡」,為了了解泰國消費者喜好,上汽會外派高管到4S店蹲點、觀察、溝通,直面消費者。

正是在這樣點滴地開拓下,上汽集團的海外業務漸漸站穩腳跟。

數據顯示,2018年上汽集團實現整車出口和海外銷售27.7萬輛,同比增長62.5%,連續三年蟬聯全國第一。今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團其MG品牌同比增長49.9%;MAXUS品牌同比增長54.2%,實現了出口及海外基地銷售繼續保持國內第一。

除了產品銷量的上漲,上汽在海外還建立了三個生產基地,三個海外創新研發基地並已在6個市場實現了「萬輛級」銷量,2018年首個海外金融公司在印尼落了腳。可以看出,上汽的「國際化」不僅僅體現在總的銷量上,更重要的是「產業布局」上日益成型。

顯然,海外市場的突出表現,與楊曉東及其團隊密不可分。

未來的挑戰

進入2019年,上汽集團旗下板塊表現乏力,是擺在王曉秋上任後的第一大難題。

如果楊曉東未來接任上汽乘用車,他面臨的壓力其實也不小。數據顯示,上汽乘用車6月銷量為52072輛,同比下降7.5%。1-6月的半年銷量為324664輛,同比下降9.6%。

曾經,在車聯網領域的積極布局讓上汽乘用車占據了很多先發優勢。2016年7月,上汽聯手阿里巴巴打造的斑馬系統首度亮相。此後,這個「網際網路汽車」的新物種,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就在市場上成功實現逆襲。

作為最早在新四化領域的布局者,上汽集團用行動證明了,只要抓住行業的風口,大象也能乘風起舞。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的入局,上汽乘用車在車聯網領域打造的差異化基因在逐漸被消解已成為事實。如何鞏固原有優勢且找到新的品牌差異點,對於上汽乘用車而言也非常關鍵。

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如此慘澹的背景下,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對於國內車企而言也顯得尤為必要。守住主戰場,並在成長中的海外市場去尋找更多的銷量增長點,這也是或將接任的楊曉東自身所具備的優勢。

此外,作為在國際市場征戰多年的老兵,在海外從無到有一手建立體系和品牌,楊曉東還需要面對的是乘用車板塊一直定位模糊的榮威和名爵品牌。如何打造差異化定位,使兩者更明晰且更好地和諧共生,從而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楊曉東的挑戰也不小。

但不管怎樣,從上汽集團國際業務部到上汽乘用車,豐富的履歷和漂亮的戰績,都讓大家對這個新上任者抱有很大的信心。

到底該如何破局?楊曉東的到來,又將給上汽自主帶來什麼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fpdKmwBmyVoG_1Zi0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