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浙江卷解析

2019-08-16   傳道授業者說

2019高考語文浙江卷解析

絕密啟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浙江卷)

語 文

一、語言文字運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 不甘庸碌,不墨守成規,不畏挫(cuō)折,以全部精力和才情奔向既定目標,赴湯蹈火,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與激盪在他內心的狷(juàn)介不羈之氣是多麼一致。

B. 「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彤(dān)雲密布,朔(shuò)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也許,《水滸傳》中最美麗傳情的文字就是雪了。

C. 「歷史」並非噱(xué)頭,而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依託,一旦歷史印記被急功近利的行為粗暴抹(mǒ)去,「文化」氣息將蕩然無存,「名城」必然岌岌可危。

D. 如果一個人能夠用愛心擁抱世界,那麼整個世界的燦爛和澄(chéng)凈都會水駐心中,即便身形贏(léi)弱,也會因內心的豐盈而精神煥發、神采熠熠。

【答案】C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字音及字形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乾的要求,選正確的還是有誤的,然後逐項識別字音正誤。A項,挫cuò;B項,彤tóng;D項,熠——奕。贏——羸,故選C。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近兩年,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播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可謂亮點突出。該節目以博物館為主題,以文物為線索,每件文物綁定一位與之氣質相符的嘉賓,他們或娓娓道來地講述文物的歷史,或扮成古人演繹國寶故事,串聯起國寶的前世今生。近兩年來,該節目收穫了大量粉絲。許多觀眾表示,從《國家寶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甲】近期發布的《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顯示,在關於「文化綜藝節目的什麼要素最吸引你」的調查里,「精神內涵」「價值導向」成為受訪者的首選,選擇「節目創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乙】白皮書還顯示,相比娛樂綜藝,觀眾對本土原創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滿意度更高據此,不少業內人土認為,文化類綜藝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丙】有導演認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傳達「硬知識」並不需要站在娛樂節目的對立面,而是需要借鑑娛樂節目,找到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硬知識」軟化,確保節目的文化表達流暢而輕快。

2. 文段中的加點詞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妮妮道來 B.演繹 C.而是 D.喜聞樂見

3. 文段中畫線的甲、乙、丙句,標點有誤的一項是

A.甲 B.乙 C.丙

【答案】2.A 3. B

【解析】

【2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乾的要求,然後把握詞語的意思,再結合語境辨析正誤。A項,娓娓道來,意思是連續不斷不停地說、生動地談論。形容談論不倦或說話動聽。與後文的「講述」語意重複。B項,演繹,1.一種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關於特殊情況下的結論。2.鋪陳;發揮。3.展現;表現。這裡取第三個意思,是嘉賓辦成古人表演故事,使用正確。C項,「而是」錶轉折,與前面的「並不需要」搭配和諧,使用正確。D項,喜聞樂見,喜歡聽,樂意看。形容很受歡迎。這裡是指文化類節目要找到觀眾喜歡的形式,使用正確。故選A。

【3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標點的使用。解答此類題目,要掌握常用標點的使用方法,熟悉常用錯誤,再進行比對。本題B項,乙處,「白皮書」屬於特定稱謂,應該使用引號。故選B。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當人體免疫力大幅受損的情況下,「超級真菌」會乘虛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貼上了「高致死率」的標籤,使人聞之色變。

B. 近年來,《戰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藝術品質和積極價值取向的文藝作品受到觀眾廣泛認可,這充分證明過硬品質是新時代文藝實現文化引領的基本條件。

C. 中國的哲學蘊含於人倫日用之中,中國建築處處體現著人倫秩序與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華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築遺址的見證者。

D. 當前,以芬太尼類物質為代表的新型毒品來勢兇猛,已在一些同家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將芬太尼類物質整類列入管制,是中國政府處理毒品問題的創新性舉措。

【答案】D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辨析並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瀏覽劃線句,然後按照主謂賓的成分壓縮句子,先觀察主幹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當、殘缺等問題,再分析修飾成分。然後比對選項,找出選項間的不同之處再比較。本題A項,「當……的情況下」結構混亂,句式雜糅,應改為「在……的情況下」或「當……的時候」。B項,謂語殘缺,「精良藝術品質」前應加「具有」。C項,「文明是遺址的見證者」不合邏輯,應是「遺址是文明的見證者」。故選D。

5.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考古學是利用古人遺蹟遺物重建古代歷史的學科,儘管先民的物質遺存作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於重建古代物質文化的歷史,但僅滿足於人類物質文化歷史的建設,________。理由很簡單,人類社會的歷史不僅包括物質文化歷史,也應包括精神文化的歷史,我們不僅要關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________。這意味著真正的考古學研究,________,同時更要通過這些物質遺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答案】 (1). 顯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歷史 (2). 更要關心他們是如何思想的 (3). 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質創造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解答此類題目,首先閱讀語段,分析空缺處前後的句子,關注語意上的聯繫,做到補寫的句子與前後句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合乎邏輯。本段主要闡述的是我們不僅應該關注物質文化歷史,也應該關注精神文化歷史。根據橫線前的「但僅滿足於人類物質文化歷史的建設」以及橫線後的「人類社會的歷史不僅包括物質文化歷史,也應包括精神文化的歷史」,可知第一空應填寫「顯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歷史」;第二空,據「我們不僅要關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可知後面應用「更」呼應「不僅」,用「思想」呼應「生活」,即「更要關心他們是如何思想的」;第三空,據「同時更要通過這些物質遺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可知,用「既要」呼應「更要」,用「物質」呼應「精神」,即「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質創造」。

6.閱讀下面某社區「紅色議事廳」工作流程圖,根據要求完成題目。

【注】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1)用一句話概括「紅色議事廳」工作職能,不超過15個字。

(2)從「為老百姓辦實事」角度評價「紅色議事廳」工作機制。要求:體現流程圖主要內容,語言簡明、準確,不超過80字。

【答案】(1)聯繫相關各方,協商解決難事。

(2)示例:

「紅色議事廳」工作很實在。難事來自民意,很務實;協調相關部門、人員解決難事,很切實;既有「兩代表一委員」監督,又有群眾反饋及回訪,能落實。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圖文轉換的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圖表的能力。具體考查流程圖。解答此類題目,先確定敘述順序,方框里的詞語不能被遺漏,注意箭頭走向,不能違背這一順序,若橫線上出現詞語,屬於概念間(環節間)發生關係的方式,不能遺漏,適當增補字詞以便銜接連貫。讀懂流程圖之後按照題干要求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特點。本題是「紅色議事廳工作流程圖」。社區工作室負責民意收集,容易的事情儘快辦理,難事交給紅色議事廳。紅色議事廳協調相關部門合力落實。落實之後要進行反饋及滿意度回訪。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按區域指定一位監督人對紅色議事廳進行監督。(1)由流程圖可知紅色議事廳的主要職責是聯繫相關各方,協商解決難事。(2)本題要求,從「為老百姓辦實事的角度」評價紅色議事廳工作機制。從紅色議事廳處理的難事來源可知,紅色議事廳處理的難事來自民意,工作很務實;從對事件的處理來看,紅色議事廳負責協調相關部門和人員解決難事,工作很切實;從紅色議事廳的監督機制來看,既有兩代表一委員的監督,又有群眾反饋及回訪,能落實;據此可以評價紅色議事廳的工作機制——工作很實在。

二、現代文閱讀(共3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苗繡,苗族的刺繡。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楚繡、與湘績、漢繡同流而異源。古代苗族婦女養蠶主要是為了獲得製作刺繡使用的絲線。苗繡主要用於裝飾衣服,也用在褲腳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欄杆形式圍在肩膀和袖口。黔東向苗族的盛裝刺繡,衣飾部位不是欄杆形式。苗繡針法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幾種,其中辮繡、結繡是苗繡中特有。辮繡是先將8根或12根同色絲線納成「辮子」,然後再迴旋綴於底布成花,多用於「男性之衣」(「鳥爸」)的盛裝中,繡品風格粗獷凝重。結繡則將絲線在針頭挽數結,然後抽針,如此反覆插滿成花。苗繡圖案多是鳥、魚、花、果子。在盛裝的大型圖案中,出現龐大、兇猛的動物,如龍、大象、獅子等。龍在苗繡中有蟲龍、水龍、牛龍等形態。黔東南苗繡圖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釋為與神話傳說中的圖騰有關。苗繡一般先在繡布上繪或貼上圖案。黔東南苗族婦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繡,而是先製成與裝飾部位大小相同的繡件,再綴到衣物上相關部位,這樣一方面便於操作,也便於單獨取下來保護或替換。

(摘編自《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西南地區卷》)

材料二:

苗繡是苗族人的文化讀本。從啟蒙開始,苗族人就可以從苗繡里學習生活常識,認識草木動物,學習紡線耕田,了解節日習俗,解讀神話、宇宙天體等,無所不可。乍一看這本「書」,羅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隨意,缺乏歸納,但如果仔細閱讀,你便會發現,它所表現的內容也都是經過了嚴格選擇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輩輩獲得的人生智慧,都隱藏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苗繡故事中。

苗繡一直無聲無息深藏不露,20世紀後半葉才逐漸被發現。有趣的是,它被發現的時間與讀圖時代幾乎同步,苗繡本身的藝術特質和讀圖時代的美學趣味顯然不謀而合。神秘的氣息,獨特的想像,呆萌的造型,飽滿的情感,讓我們驚嘆相見恨晚。

(摘編自解如光《十指春風 一繡千年》,《人民日報》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間手工技藝的主導傳播形式多依託出版物或博物館等相對靜態的媒介,傳播途徑單一。實際上,民間手工藝的文化形態非常豐富。以苗繡為例,其非物質文化形態至少包含三種:苗繡中的圖案,苗繡的針法和繡法,苗繡中承載的文化等。這些豐富的內容僅僅依靠靜態形式傳播顯然是不夠全面和詳盡的。尤其是苗繡的刺繡技法十分複雜,無法僅僅依靠靜態形式記錄,藉助攝像和三維動畫等形式能更好地記錄和還原刺繡複雜的過程。另外,傳承主體的口述記錄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傳承的一種重要形式,利用視頻記錄顯然比單純用文字記錄更為方便、生動、鮮活。移動網際網路上靈活多樣的數字化觀看模式可以改變傳統出版物和博物館等媒介相對靜態和單一的展示方式,觀眾能進行個性化的選擇,深入、反覆地觀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摘編自羅丹《民間手工藝遺產基於移動終端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

7. 下列對材料中「苗繡」的相關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楚繡是苗繡、湘繡、漢繡共同的「祖先」,苗繡主要用於裝飾衣服,古代苗族婦女養蠶主要是為了獲得製作刺繡使用的絲線。

B. 黔東南苗族的盛裝刺繡部位特別,婦女先製成與裝飾部位大小相同的繡件,再將其以欄杆形式綴在肩膀、袖口、褲腳和鞋面。

C. 苗繡日常服飾的圖案包括鳥、魚、花、果子、龍、大象、獅子等,在表現刺繡對象時,苗繡呈現造型上的呆萌特點。

D. 苗繡這本「書」羅列事物看似隨意,但實際上表現的內容經過嚴格選擇,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從小就可以從中學習文化。

8.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苗繡中的一些圖案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如黔東南苗繡圖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釋為與神話傳說中的圖騰有關。

B. 苗繡在20世紀後半葉逐漸被人們發現,主要是因為它與時俱進,改變了自身的審美特質,契合了讀圖時代的審美趣味。

C. 苗繡的文化形態豐富,它的傳播形式也應多樣化,除了依託傳統出版物和博物館等媒介,還可以藉助移動網際網路。

D. 藉助視頻手段記錄和還原苗族刺繡的複雜過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傳承的一種形式,其優點是人們可以反覆觀看。

9. 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苗繡的另外兩方面特點。

(1)圖案:具有豐富的藝術特質.

(2)針法和繡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載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D 8. B

9. (1). 種類多,技法複雜;還有兩種特有針法 (2). 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輩輩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讀本)

【解析】

【7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乾的要求,如「下列對材料中『苗繡』的相關理解,正確的一項是」,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然後瀏覽選項,到材料中圈出相關的內容,進行比對,做出判斷。A選項篡改文意,「楚繡是苗繡、湘繡、漢繡共同的『祖先』,」錯誤,由原文「苗繡,苗族的刺繡。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楚繡,與湘繡、漢繡同流而異源。」可知,是「同流而異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B選項篡改文意,「再將其以欄杆形式綴在肩膀、袖口、褲腳和鞋面」錯誤,由原文「黔東南苗族的盛裝刺繡,衣飾部位不是欄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欄杆形式綴在肩膀、袖口、褲腳和鞋面」。C選項張冠李戴,「苗繡日常服飾的圖案包括鳥、魚、花、果子、龍、大象、獅子等,」錯誤,由原文「在盛裝的大型圖案中,出現龐大、兇猛的動物,如龍、大象、獅子等。」可知,「龍、大象、獅子等」是在「盛裝的大型圖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飾的圖案」。故選D。

【8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時要在原文中找對應句。先在選項中選定需要「定位」的關鍵詞語,依據選定的「關鍵詞」尋找、確定選項在原文中的對應句。然後將選項與對應句進行比較,比較選項和對應句時,應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異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確選項,否則是錯誤選項。B選項曲解文意,「主要是因為它與時俱進,改變了自身的審美特質,契合了讀圖時代的審美趣味。」錯誤,由原文「有趣的是,它被發現的時間與讀圖時代幾乎同步,苗繡本身的藝術特質和讀圖時代的美學趣味顯然不謀而合。」可知,苗繡並沒有「改變了自身的審美特質」,只是「不謀而合」。故選B。

【9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篩選和歸納能力。解答此類題型,考生通讀所有材料,然後根據題目要求對材料進行篩選整合。由原文「苗繡針法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幾種,其中辮繡、結繡是苗繡中特有。」可知,苗繡在針法和繡法上的特點是:種類多,技法複雜,還有兩種特有針法。由原文「苗繡是苗族人的文化讀本。」和「苗族先人把祖祖輩輩獲得的人生智慧,都隱藏在一個生動鮮活的苗繡故事中。」可知,苗繡在承載的文化方面的特點是: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輩輩的人生智慧或者是苗族人的文化讀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呼蘭河傳(節選)

蕭 紅

鄰居家磨房裡邊住著馮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臨著我家的後園。我家的後園四周的牆根上,都種著倭瓜、西葫蘆或是黃瓜等類會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牆頭了,在牆頭上開起花來了,有的竟越過了高牆爬到街上去,向著大街開了一朵火黃的黃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滿了那頂會爬蔓子的黃瓜了。黃瓜的小細蔓,細得像銀絲似的,太陽一來了的時候,那小細蔓閃眼湛亮,那蔓梢乾淨得好像用黃蠟抽成的絲子,一棵黃瓜秧上伸出來無數的這樣的絲子。絲蔓的尖頂每棵都是掉轉頭來向回捲曲著,好像是說它們雖然勇敢,大樹,野草,牆頭,窗欞,到處的亂爬,但到底它們也懷著恐懼的心理。

太陽一出來了,那些在夜裡冷清清的絲蔓,一變而為溫暖了。於是它們向前發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著那絲蔓就長了,就向前跑去了。因為種在磨房窗根下的黃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兩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開花了。

再過幾天,一不留心,那黃瓜梗經過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頂去了。

後來那黃瓜秧就像它們彼此招呼著似的,成群結隊地就都一齊把那磨房的窗給蒙住了。

從此那磨房裡邊的磨館就見不著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張窗子,而今被黃瓜掩遮得風雨不透。從此那磨房裡黑沉沉的,園裡,園外,分成兩個世界了。馮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園以外去了。

但是從外邊看起來,那窗子實在好看,開花的開花,結果的結果。滿窗是黃瓜了。

還有一棵倭瓜秧,也順著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頂去了,就在房檐上結了一個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從秧子上長出來的,好像是由人搬著坐在那屋瓦上曬太陽似的。實在好看。

夏天,我在後園玩的時候,馮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黃瓜。

我就摘了黃瓜,從窗子遞進去。那窗子被黃瓜秧封閉得嚴密得很,馮歪嘴子用手扒開那滿窗的葉子,從一條小縫中伸出手來把黃瓜拿進去。

有時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問我,黃瓜長了多大了?西紅柿紅了沒有?他與這後園只隔了一張窗子,就像關著多遠似的。

祖父在園子裡的時候,他和祖父談話。他說拉著磨的小驢,驢蹄子壞了,一走一痴。祖父說請個獸醫給它看看。馮至嘴子說,看過了,也不見好。祖父問那驢吃的什麼藥?馮歪嘴子說是吃的黃瓜子拌高梁醋。

馮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見馮歪嘴子,馮歪嘴子看不見祖父。

有的時候,祖父走遠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在磨房的牆根下邊坐著玩,我聽到了馮歪嘴子還說:

「老太爺今年沒下鄉去看看哪!」

有的時候,我聽了這話,我故意的不出聲,聽聽他往下還說什麼。

有的時候,我心裡覺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來了,用手敲打著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掛著的黃瓜都敲打掉了。而後我一溜煙地跑進屋去,把這情形告訴了祖父。祖父也一樣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淚來。但是總是說,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聽見。有的時候祖父竟把後門關起來再笑。祖父怕馮歪嘴子聽見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樹的葉子黃了,牆頭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園裡一天一天地荒涼起來了。

這時候馮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來了。因為那些糾纏纏的黃瓜秧也都蔫敗了,捨棄了窗模而脫落下來了。

於是站在後因里就可看到馮歪嘴子,扒著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驢。那小驢豎著耳朵,戴著眼平。走了三五步就響一次鼻子,每一抬腳那隻後腿就有點痛,每一停下來,小驢就用三條腿站著。

馮歪嘴子說小驢的一條腿壞了。

這窗子上的黃瓜秩一幹掉了,磨房裡的馮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馮至嘴子喝酒了,馮歪嘴子睡覺了,馮歪嘴子打柳子了,馮歪嘴子拉胡琴了,馮歪嘴子唱唱本了,馮歪嘴子搖風車了。只要一執著那窗台,就什麼都可以看見的。

一到了秋天,新鮮粘米一下來的時候,馮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兩天一粒粘糕。黃米粘糕,撒上大雲豆。一層黃,一層紅,黃的金黃,紅的通紅。三個銅板一條,兩個銅板一片的用刀切著賣。願意加紅糖的有紅糖,願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錢。

馮至嘴子推著單輪車在街上一走,小孩子們就在後邊跟了一大幫,有的花錢買,有的圍著看。

祖父最喜歡吃這粘糕,母親也喜歡,而我更喜歡。母親有時讓老廚子去買,有的時候讓我去買。

不過買了來是有數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麼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邊吃著,一邊說夠了夠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親吃完了也說夠了,意思是怕我還要買。其實我真的覺得不夠,覺得再吃兩塊也還不多呢!不過經別人這樣一說,我也就沒有什麼辦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著再去買,但是實在話是沒有吃夠的。

當我在大門外玩的時候,推著單輪車的馮歪嘴子總是在那塊粘糕上切下一片來送給我吃,於是我就接受了。

當我在院子裡玩的時候,馮至嘴子一喊著「粘糕」「粘糕」地從大牆外經過,我就爬上牆頭去了。

因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牆,因為年久了出了一個豁,我就扒著那牆豁往外看著。果然馮歪嘴子推著粘糕的單輪車由遠而近了。來到我的旁邊,就問著:

「要吃一片嗎?」

而我也不說吃,也不說不吃。但我也不從牆頭上下來,還是若無其事地呆在那裡。

馮至嘴子把車子一停,於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來了。

10. 簡析文中畫線部分的語言特點。

11. 結合故事情節,概括「我」的形象。

12. 分析本文敘述上的特徵。

13. 如果給本文擬一個標題,你會選「磨房裡外」還是「馮歪嘴子」?為什麼?

【答案】10.使用擬人修辭手法,寫出黃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式上長短交錯,使語言生動活潑。每句都用「了」字,反覆強調黃瓜生長迅速。語調輕快,傳達出敘述者的喜悅之情。

11. 給馮歪嘴子摘遞黃瓜,可見「我」的友善。「故意的不出聲」,逗馮歪嘴子說話,表現出調皮可愛的一面。想吃粘糕,又聽話,可見「我」的乖巧。想吃粘糕又呆在那裡不說話,表現出矜持的一面。

12. 用第一人稱,顯得真實、自然、親切。通過孩子的視角,呈現天真有趣、溫暖美好的一面。按照時間順序自然展開,敘述散文化,節奏舒緩。注重場景的細節描繪,細膩、生動、傳神。

13. 選「磨房裡外」。

理由:交代故事發生的空間。小說通過「磨房裡外」來架構故事情節。富有意蘊:磨房外的後園是個童話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內則是艱難的現實世界,但「我」與馮歪嘴子能夠友好相處。

選「馮歪嘴子」

理由: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為題,可突出人物形象。本文通過馮歪嘴子這一形象牽出小說其他人物,串聯故事情節。關涉小說主旨:寄託了對善良又寂寞的底層勞動者的親近和同情。

【解析】

10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品味文學作品句子中精彩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賞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運用的手法,然後結合具體內容分析是如何運用該手法的,最後指出句子運用該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或者表達什麼情感。句子「一天爬上了窗台,兩天爬上了窗欞」,使用擬人修辭手法,寫出黃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子「再過幾天,一不留心,那黃瓜梗經過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頂去了。」句式上長短交錯,使語言生動活潑。句子中有「快了」、「長了」「跑去了」、「開花了」等,每句都用「了」字,反覆強調黃瓜生長迅速。句子「後來那黃瓜秧就像它們彼此招呼著似得,成群結隊地就都一起把那磨房的窗給蒙住了。」語調輕快,傳達出敘述者的喜悅之情。

【11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賞析作品人物形象的的能力。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特徵要從兩點入手:一是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和氣質等,因為它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二是結合小說對人物語言、外貌行動和心理的直接描寫,以及對環境、與他人的關係等的間接描寫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由原文「我就摘了黃瓜,從窗子遞進去。」可知,給馮歪嘴子摘遞黃瓜,可見「我」地友善。由原文「有的時候,我聽了這話,我故意的不出聲,聽聽他往下還說什麼。」可知,「故意的不出聲」,逗馮歪嘴子說話,表現出「我」調皮可愛的一面。由原文「其實我真的覺得不夠,覺得再吃兩塊也還不多呢!不過經別人這樣一說,我也就沒有什麼辦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著再去買,但是實在話是沒有吃夠的。」可知,想吃粘糕,又聽話,可見「我」的乖巧。由原文「而我也不說吃,也不說不吃。但我也不從牆頭上下來,還是若無其事地呆在那裡。」可知,「我」想吃粘糕又呆在那裡不說話,表現出矜持的一面。

【12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賞析小說的敘事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要「三抓一想」,一抓作者的寫作視角,首先確定作者是運用第幾人稱進行敘述的,然後要根據人稱的表達效果,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二抓小說的敘述方式,閱讀作品,了解其敘述方式,然後分析具體的表達效果。三抓小說的敘事線索,首先確定敘述線索,是單線還是雙線,然後根據具體線索分析其作用。一「想」作品的敘述背景,敘述背景主要起襯託人物、渲染氣氛的作用,有的背景還富有象徵意義,在分析時考慮這方面的作用。由原文「那磨房的窗子臨著我家的後園。我家的後園四周的牆根上,」可知,文章運用第一人稱,顯得真實、自然、親切。由原文「有的時候,我聽了這話,我故意的不出聲,聽聽他往下還說什麼。有的時候,我心裡覺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來了,用手敲打著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掛著的黃瓜都敲打掉了。」可知,文章通過孩子的視角,呈現天真有趣、溫暖美好的一面。文章從「夏天」到「秋天」按照時間順序自然展開,敘述散文化,節奏舒緩。由原文「從此那磨房裡面的磨倌就見不著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張窗子,而今被黃瓜掩遮得風雨不透。從此那磨房裡黑黑沉沉的,園裡,園外,分成兩個世界了。」可知,文章注重場景的細節描繪,細膩、生動、傳神。

【13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探究文章標題的能力。解答時要思考標題自身義(表層含義)和在文中的含義(引申義、比喻義象徵義等),思考標題是否點明寫作對象的特點或寫作內容,是否表達作者的感情和態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線索和結構思路。本題不管是選「磨房裡外」還是「馮歪嘴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選「磨房裡外」為標題,理由可以從交代文章發生的背景、構建故事情節和「里外」的深層含義來考慮。如果選「馮歪嘴子」為標題,可以從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和文章主旨方面考慮。

【點睛】有的作品的標題,直接點出了作者所寫作的對象。解答時要特別關注其對象的特點,探究作者為何寫這一對象。有的則在對象前添加了修飾性或者限制性詞語,組成偏正結構的標題。解答時,更要注意對象前面的修飾語,同時結合文章內容仔細揣摩其內在的意蘊,明確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有些標題是以句子為標題的,它常常就是作者表達的主旨或揭示的哲理,在這些標題中要特別注意表達感情的詞語,這些詞語往往是作者對對象的主體特徵或內在感情的一種概括,要結合文章內容準確理解其含義。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4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宗子相集》序

(明)王世貞

嗚呼!此廣陵宗臣子相之詩若文。武昌吳國倫傳之,而吳郡王世貞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龍奮,公轉角立。愛至潘陸衍藻,太沖修質,沈宋麗爾,必簡嶽嶽,李杜並驅,龍標脫銜。古之豪傑於辭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則豈盡人力哉?蓋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與李攀龍於鱗燕中游也,子相抉吳生暨天目徐生來。子相才高而氣雄,自喜甚,嘗從吳一再論詩,不勝,覆酒盂,齧之裂,歸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嘔血也。當其所極意,神與才傅,天竅自發,叩之泠然中五聲,而誦之爽然風露襲於腋而投於咽,然當其所極意而尤不已,則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者,亦間離得之。夫以於鱗之材,然不敢盡斥矩鍍而創其好,即何論世貞哉?子相獨時時不屑也,曰寧瑕無鹼。余則無以難子相也。諸善子相者,謂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間是非子相者,謂子相欲途津而棄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結撰之思,際吾才之界,以與物境會。境合則吾收其全瑜,不合則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時時上弱,以次馳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勝,而無再不勝,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沖、必簡、龍標小自貶損,而附於諸賢之驥,子相甘之哉。

子相於文筆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奪今之耳觀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詩足無憾於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於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縣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善文士無毛髮之用。子相獨不然。為考功郎有聲,以不能附會,非久出參藩落。屬有島寇事,在席吏民,調兵食,規摹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為儒生師帥。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則子相居恆不鐸,謂:「麒麟風皇,寧能並雞犬用乎?不得之,不能為聖世。吾厭吾雞犬,行去矣!」於鱗大賞之,為詩曰:「一為麟風言,三嘆加饗食。」其曾偶持論若此。

(選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期節)

【注】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與李攀龍(字於鱗)、王世貞、吳國倫等六人合稱明代「後七子」。矩錢:猶規則、法度。鹼:似玉的石頭。考功郎:吏部官員。參:這裡指擔任布政參議。島寇事:指倭寇侵擾福建沿海。

1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叩之泠然中五聲 中:符合。

B. 余則無以難子相也 難:詰問。

C. 字不得累句 累:積累。

D. 以不能附會 附會:依附(權貴)。

1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B. 夫以於鱗之材 夫人之相與

C. 以與物境會 不賂者以路者喪

D. 規摹為一方冠 君為我呼入

1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起筆就勾畫了從建安到盛唐群雄爭勝的詩壇景象,為下文高度評判宗臣的才華和成就提供了一個氣勢恢宏的文學史背景。

B. 宗臣憑著才氣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龍和王世貞都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宗臣對他們兩人很不屑。

C. 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職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為儒生師帥」。他曾擔任的考功郎屬於京官,「出參閨藩」是離開京城到福建任職。

D. 文章將議論與描寫結合,使闡發主張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對宗臣與人論詩時動作描寫,雖只寥寥數筆,其形象就躍然紙上。

17.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以子相之詩足無憾於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於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18. 把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則豈盡人力哉?蓋亦有造物微旨矣。

(2)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薄文士無毛髮之用。

【答案】14.C 15. A 16. B

17. 以子相之詩//足無憾於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於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18. (1)那麼難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嗎?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圖吧。

(2)世間那些成就功業名聲、崇尚通達顯赫的人,常常譏笑鄙視文人沒有絲毫的用處。

【解析】

【14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解答此題,除了將實詞放入上下文推斷它的語境義,聯繫以前所學知識也是判斷正誤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項,「累」意為「重複」,這句話意思是:字不得在句中重複。故選C。

【15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C。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可以通過詞性差異、位置不同來判斷虛詞意思。同時還要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A項,「而」都錶轉折;B項,助詞,的/助詞,主謂之間無意義;C項,目的連詞,來/介詞,因為;D項,動詞,成為/介詞,給,替。故選A。

【16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宗臣對他們兩個很不屑」張冠李戴,原文說「以於鱗之材,然不敢盡斥矩矱而創其好,即何論世貞哉?子相獨時時不屑也」,意思是,憑藉於鱗之才華仍不敢盡棄法度而獨創自己所好,更何況王世貞呢?宗子相卻經常不屑於這樣做。宗臣不屑的是「矩矱」。故選B。

【17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時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詞和虛詞,根據其在句子中充當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斷出斷句的正確劃分;同時注意句子中對仗的地方,根據句式特點斷句是最簡潔的方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齊,之前和之後斷開;「悲夫」表示感嘆,之前和之後斷開;這句話意思是:他認為宗子相的詩歌,完全沒有違背常理,卻常常改變常理而盡展其才華,他的詩文完全展現了他的才華,竟然經常壓抑自己的才華而屈就常理,但壽命不長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們都永垂不朽了。

【18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能力。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時訓練隨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得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要點:豈,難道;造物者,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義,目的。(2)要點:尚,崇尚;薄,輕視;毛髮之用,微小的用處。

參考譯文:

啊!這是廣陵人宗子相的詩歌文集。武昌人吳國倫為它作傳,而吳郡人王世貞為它作序,內容是:當初在建安年間時,二曹(曹操、曹植)奮發有為,兩人同樣出色,對峙並列。到了後來,潘岳和陸機推衍辭藻,太沖(左思)重視辭賦質地之美,沈佺期、宋之問講究辭藻華麗,必簡(杜審言)的詩風鋒芒畢露,李白和杜甫並駕驅齊驅,龍標(王昌齡)用辭不拘一格。古代的傑出之人對於文辭,往往志趣相投卻各不相讓,氣韻有所不合卻互相利用,那麼難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嗎?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圖吧。

那天,我與李攀龍在鱗燕一帶遊玩,宗子相帶著吳國倫和天目人徐生一起過來。宗子相才高且氣魄雄健,非常自負,曾經和吳國倫多次辯論詩歌,辯不過,拿反酒杯,竟然把酒杯都咬破了,回去沉思了整天,到了吐血的地步。當他恣意行事時,神思與天賦合體,天然的穎悟自然生髮,敲擊時發出高冷之音,符合五聲音律,誦讀時開朗舒暢的樣子好象風露吹拂於腋下又落到嘴裡,然而當他恣意行事還更加沒完沒了時,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於天地,言辭是否能傳誦千古,反而在間隔疏離之時得到。憑藉於鱗之才華仍不敢盡棄法度而獨創自己所好,更何況王世貞呢?宗子相卻經常不屑於這樣做,說寧願有瑕疵也不願完美如玉。我實在沒有辦法詰責宗子相了。那些稱讚宗子相的人,說宗子相已經越過木筏而逆流而上;那些批評宗子相的少年,認為宗子相想走陸路因此放棄他的木筏。然而這實在不是宗子相的本意。我絞盡腦汁,竭盡所能,來迎合物境。如果與物境相合那麼我就取它全部的優點,不合那麼我姑且取它的優點並承受它的缺點。字不得在句中重複,句不得在文中重複,我時時拿著良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爭,如果一次不勝,那麼剩餘二次必勝,如此罷了。現在他的文章都在,即使他稍稍不如公幹、太沖、必簡、龍標等人,卻能跟隨在眾賢人之後,宗子相也很樂意。

宗子相的文筆非常奇特,他的筆力足以破除冗長沉腐之言,自成一家言論,勝過如今那些只憑耳聞之人,而最有意思是在北地的李先生。他認為宗子相的詩歌,完全沒有違背常理,卻常常改變常理而盡展其才華,他的詩文完全展現了他的才華,竟然經常壓抑自己的才華而屈就常理,但壽命不長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們都永垂不朽了。

世間那些成就功業名聲、崇尚通達顯赫的人,常常譏笑鄙視文人沒有絲毫的用處。子相卻不這樣。他擔任考功郎時有聲望,因為不能依附權貴,不久離開京城到福建任職。那裡有倭寇鬧事,跟吏民同睡,管理兵器糧食,制度是地方上最好的。後來又使他的法度作為讀書人的表率。等到他臨死之時,家裡祭祀,有人為他哭泣,宗子相在家裡一直不高興,說:「麒麟鳳凰,難道能和雞犬共處嗎?不能實現,沒有聖世。我討厭我的雞犬,將要離去了!」於鱗大加稱賞,寫詩道:「一為麟鳳言,三嘆加饗食。」他竟然偶然持論調到了這個地步。(翻譯:尹瑞文)

【點睛】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對文言文斷句,最基本的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所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藉和語境(上下文)的關係,作出相應調整。切忌一邊看一邊點,這很可能產生誤讀、曲解。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唐)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裡,朱門冷靜似閒居。

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兼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勳恐不如。

19. 詩題中「過」字的意思是。首聯中「」一詞點出了李將的地位。

20. 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

【答案】19.造訪 朱門

20. 通過環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閒居」和「重裝墨畫」「香兼一架書」,分別寫出了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和書齋的素凈雅致,表現了將軍的文人趣味。運用襯托,用「侍兒知禮數」襯托將軍的文化修養。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19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藉助詩歌的詞、句理解詩句大意,然後才能準確作答。題目的意思是,早秋時節去到龍武李將軍書齋去拜訪他,「過」的意思為「拜訪」。首聯的意思是,蟬聲從樹梢傳來,深巷中的紅漆大門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閒居之中。「朱門」指貴族豪富之家,這一詞點出了李將軍的地位。

【20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鑑賞作品文學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先明確人物描寫手法——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然後結合相關詩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點。詩歌前兩聯屬於環境描寫,首聯描寫了李將軍宅院的外部環境,「蟬聲」「秋巷」「冷靜」渲染了清幽寧謐的氛圍,從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閒適高雅;頷聯描寫室內家居布置,「數莖竹」「一架書」表現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頸聯第一句描寫有禮節的侍從,是為了襯托李將軍的知禮有涵養。這些詩句都屬於側面描寫。最後三句則是對李將軍的直接描寫,「吟哦」「任狂疏」這些動作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洒脫豪放,「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勳恐」寫出了李將軍的遠大理想和追求。總之,這首詩通過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兩種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禮有涵養、洒脫豪放、心懷遠大理想和追求的將軍形象。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點睛】詩歌塑造形象手法類的題目組織答案的步驟:

第一步,指明運用了哪一種描寫手法。

第二步,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這種描寫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步,明確有何效果和作用。要點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麼形象特點。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論語·憲問》)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率陶為己憂。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傳堯傳天下給舜,舜傳天下給禹。

21.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貢認為孔子的「我無能」是的說法。

22. 堯、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說法,應該「不憂」;按孟子說法,卻又會「憂」。根據材料,簡述孔子、孟子這麼說的原因。

【答案】21.先生在說自己 自謙

22. 孔子認為有仁德者修為高超,樂天知命,所以面對人生各種不如意境遇時,都能「不憂」。

孟子立足堯、舜帝王身份,認為他們因為沒有得到理想的繼承者而為天下百姓「憂」。

【解析】

【21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經典文本含義、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對文本進行逐字翻譯,然後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態度。「夫子自道」中,「道」意為「說」,「自」做「道」賓語,屬於賓語前置句,這句話翻譯為「夫子在說自己」。孔子說自己做不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而子貢卻認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達出了孔子在自己學生心目中謙虛的形象,所以子貢認為孔子的「我無能」是自謙的說法。

【22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點考察對人物觀點的概括。解答此題,要讀懂選文,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結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語言來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懼。所說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憂、不惑、不懼」三個方面,這是君子的終極追求,因而孔子說君子應該做到「不憂」。而孟子那句話的意思是: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為自己的憂慮。他認為能為天下找到賢能之人來治理國家的國君,才叫仁君,所以堯舜是為天下而「憂」。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四)古詩文默寫。(6分)

2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

(1)其身正,;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

(2)覆杯水於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淺而舟大也。(《莊子·逍遙遊》)

(3)___________,渚清沙白鳥飛回。______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夕陽古道無人語___________,。(王實甫《長享送別》)

(5)___________,___________。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分茶。(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答案】 (1). 不令而行 (2). 雖令不從 (3). 則芥為之舟 (4). 置杯焉則膠 (5).風急天高猿嘯哀 (6). 無邊落木蕭蕭下 (7). 淡煙暮靄相遮蔽 (8). 禾黍秋風聽馬嘶 (9). 小樓一夜聽春雨 (10). 深巷明朝賣杏花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寫錯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題默寫時需注意以下字詞書寫:芥、蕭、靄、黍、嘶。

四、作文(60分)

24.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注意】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於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答案】我的生活我做主

有一種看法說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假如我們是創造生活的「作家」,我們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麼我們有如何對待我們的讀者呢?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坐騎猶如奴隸,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而騎師卻能駕馭自己的生命,主宰自己的生活。因此,想要成為生命的騎師,就要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就是不要讓別人左右你的思想。法國作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有思想,也會思考,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的提高,思想會越來越成熟,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思想,甚至會左右我們的思想,使得我們不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淪為坐騎,因此,為了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就要堅定自己的信念,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明確的判斷力,不讓別人左右你的思想。

生活沒有彩排,每場都是現場直播。生命如此短暫而珍貴,因此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才不會讓生命留下遺憾,詩人汪國真說過,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行走,內心卻毫無目的,憑藉著無外乎是對遠方的執著,內心的茫然折磨著他們,讓他們痛苦不堪。有的人就這樣碌碌的過了一生,回過頭來,才發現什麼也沒留下,徒留一聲嘆息與滿心的遺憾。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不隨波逐流,要有自己的理想,才不會成為生命的奴隸,才不會留下遺憾。

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並不是一味執著於自己的看法,對於別人友好的建議或想法要懂得接受,融合,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生活,主宰自己的生活。在這個個性鮮明的時代,年輕的人總是張揚地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唯恐別人不知道。殊不知,一味的標榜自己的個性而忽視了別人友善的建議,不僅細想得不到提升,而且也會對生活觀、價值觀的完善帶來一定的阻礙,從而不利於以後的發展。

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體現,它需要我們要有理想,要有主見,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才能在生命的大潮中破浪前行,不留遺憾,坦然地活著,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與挑戰,令人難以抉擇,依然可以堅定的說:「我的生活我做主!」

【解析】

【詳解】(一)審題:材料作文審題很重要。審題原則有:整體性原則、多角度原則和限定性則。審題步驟:明確材料中的主要對象;抓住關鍵詞句揣摩主旨;根據相關信息因果分析;聯繫生活實際確立中心。審題時還要注意材料的傾向性。本題先給了兩種相對的觀點,然後用了類比手法。將考生類比「作家」,將考生的生活類比為「作品」,對於讀者的類比題目沒有明說,需要考生化虛為實。其實讀者可以是「別人」,包括家人、親戚、朋友、同學等。考生可以選取其中一種觀點闡述應怎樣對待「別人」,可以寫傾聽別人的意見,可以寫堅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綜合二者來寫。

(二)立意:我的生活我做主。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聽取他人意見,讓人生更多彩。心懷他人,生活更精彩。

(三)寫作思路:本題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議論文。記敘文最常見的結構模式是按照時間、空間、邏輯順序安排材料,順著「起因-經過-結果」的思路寫下去。這種結構最易安排,但也最難出彩。其實一些簡單的結構技巧,如設置懸念式、穿插回放式、欲揚先抑式、畫面組合式就可以讓文章多姿多彩。寫議論文要立好議論文的總體框架——基本結構是考場作文提高分數的重要手段。應試作文時間倉促,不可能反覆琢磨,須以基本結構為依託,迅速立好框架,才能步步到位,寫出切合試題的文章,贏得全局,獲得好評。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有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組成。要求開頭提出論題或論點,然後主題部分選用材料分層次地論證,結尾歸納總結。立好議論文框架的標準有四條:一是引論-本論-結論齊全;二是層次分明;三是銜接自然;四是首尾呼應。例文就是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層面展開論證的。事理敘述清晰、完整,文風清新自然。行文如行雲流水般涓涓而來,又如在讀者身邊娓娓道來,給人以親近貼切之感,使人為之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