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陝西渭南買年貨,遇見一條獨一無二的「蒸饃街」,生意特別火

2020-01-13   黃小黃走陝西

一天一天,年的腳步愈發近了,你家年貨備好了嗎?

周末,黃小黃同家人專程跑了趟渭南,購買白水蘋果和蒲城酥梨,準備過年時帶回老家湖南,讓湖南的家人嘗嘗陝西的水果。

返程途中,在蒲城縣城遇見了一條好玩的「商業街」,開在這條街上的不是時尚恢弘的大商場或精品小店,而是洋溢著濃濃農家氛圍的「蒸饃店」。

這些蒸饃店鱗次櫛比,並肩開在主街道上,儼然他們才是街道的主角,分外顯眼。

蒲城的「蒸饃街」

「蒸饃街」大名叫「延安街」,是渭南市蒲城縣城裡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雙向四車道,中間還坐落著蒲城縣城標誌性的文化廣場,是蒲城商貿最繁華的主街道之一。

它在蒲城的地位,可能相當於西大街之於西安。

這條街上,駐紮著很多重要的機構及單位,如蒲城縣醫院、中國銀行及各種購物中心等。加上氣派的文化廣場、「將相故里」大牌坊及古風古韻的北寺宋塔,儼然「城市會客廳」般的存在。

牌坊

北寺宋塔

就在文化廣場東側,延安街約百米的路段內,街道兩旁全是蒸饃店。

蒸饃,又稱饅頭,是北方最日常的主食,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卻無人關注。售賣蒸饃的店鋪一般都開在街頭巷尾最不起眼的地方,像蒲城這樣扎堆兒開在繁華主街道的是很罕見的。

之所以能這麼「高調」,是因為他們賣的不是一般的蒸饃,而是「椽(chuán)頭饃」

饃中貴族——蒲城「椽頭饃」

蒲城延安街上,街邊的饃店都打出招牌,「椽頭饃」三個字要有所醒目就有多醒目。

椽頭饃到底是種什麼饃?隨意走進一家店裡,就能看到椽頭饃的「真容」——

從屬性上來看,這是一種白饃。

從形狀上來,比一般饃要小,略呈圓柱體,像圓木被鋸下來一小截,據說這也是「椽頭饃」名字的由來。

椽頭,是指過去磚木結構老房子屋檐下露出來的一排排的小圓木頭。「椽頭饃」,這個名字很形象了,只是現在的人已經不太好理解了,因為幾乎沒人知道椽頭是什麼了。

這應該就是椽頭

從色澤上看,椽頭饃很白,而且饃皮細膩光潔,平添了精緻感。

從口感上來看,饃很瓷實,不是一捏就癟掉的那種。很酥,不會出現沾牙的情況,可見含水量比較低,但也不至於太干。

一掰兩半

隨意咬著吃,突然看到一層層的紋路

椽頭饃是蒲城縣的名產。蒲城境內有包括唐玄宗泰陵在內的五座唐陵,據說椽頭饃曾是獻祭皇陵的貢品。慈禧太后西逃西安期間,相傳對椽頭饃青睞有加,把它定為朝廷貢品。民國時期,蒲城人楊虎城也常用家鄉的特產椽頭饃招待同僚,犒賞將士。

所以,別看只是小小一個饅頭,有故事著呢!

椽頭饃的製作也很考究,原料用的是渭北高精麵粉,自然酵面發酵,經過一水二面三酵四和五壓六揉七蒸八起整整八道工序製成。

也許因為含水量低、質地緊密的緣故,椽頭饃比一般饃更耐放,放置十天半個月不會發霉變質。

好吃、好看又天然保鮮,椽頭饃於是從一種主食華麗麗變成旅遊商品了,名氣上和蒲城酥梨大致旗鼓相當。

賣蒸饃賣出一條產業鏈

在蒲城的椽頭饃店,椽頭饃的包裝多種多樣,既有簡易的用塑料袋裝一堆的那種,也有一個個碼放整齊裝成一袋的那種,更高檔一些則是用特製禮品盒裝起來。

一袋袋

一堆堆

一盒盒

價格也比一般蒸饃要貴一些,大致是一元一個。

這些椽頭饃店,嚴格來說,只是銷售的門臉,店裡一般不做饃。在這條街上,你看不到煙霧騰騰的大蒸籠和一屜屜剛出籠的饅頭,只能看到「整裝待發」的椽頭饃。

做饃的地方在別處。生產和銷售已經分離,可見蒲城椽頭饃已經不再是家庭作坊式的自產自銷,而是已經形成了產業鏈分工協作。

椽頭饃看起來已經成為了蒲城地方特產的「龍頭」,還帶動了其他產品的開發銷售。

在蒲城延安街的椽頭饃店,你不止能買到椽頭饃,還能買到千奇百怪的「饃家族」的成員:棒棒饃、石頭餅、棋子豆……甚至是鄰縣富平的柿餅、陝北的棗沫糊。

其實已經逐漸是具有渭北特色的土特產店了。

蒲城離西安不遠,車程約一小時,高速直達。有機會你也來蒲城延安街看看吧,看看這條別具一格的「蒸饃街」。

同時,蒲城也是陝西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城裡名勝古蹟非常多,有南寺唐塔、北寺宋塔、文廟、楊虎城故居、清代考院、王鼎紀念館、林則徐紀念館等等。縣城附近還有素有「石刻甲天下」之稱的唐橋陵。

如果對歷史和民俗感興趣,這將是一趟十分豐富的旅程,會讓你感受最真實的陝西東府味道。期待你也喜歡。

黃小黃走陝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遊歷那些山河與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