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川交界處的小城:美得像重慶,本地人卻吐槽生存太艱難

2020-02-14   黃小黃走陝西

看到這個標題,應該很多人都能猜出來,在陝西,能有「小重慶」美譽的,自然是安康市的紫陽縣了。

紫陽縣在陝西南部,再往南走,就到四川萬源市了,著名的襄渝鐵路就從紫陽縣城經過,從前,在西成高鐵沒通車之前,如果想從四川、重慶到西安、或者從西安到四川、重慶,經紫陽最快捷。

紫陽火車站

而四川人要想出川,去湖北及中原地帶,也是沿著襄渝鐵路自西向東穿越大巴山裡的紫陽、安康、旬陽、白河等地後,才能走出這個大盆地。

跨越漢江的紫陽鐵路橋

紫陽北依秦嶺、南為巴山,任河與漢江匯流處,就形成了紫陽這座山城。

這是我見過最能稱之為「山城」的山城,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縣城所在的地方,雖然在江河交匯處,卻並沒有一點沖積平原,只是群山聳立的峽谷,看起來生存和生活條件並不算優越。

然而,讓人很意外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大山深處的紫陽就已經有人居住了。最早是商周時代的庸人和巴人,後來是楚人和秦人,到明清時候,則是南方的湖廣移民沿漢江來這裡紮根落腳。

紫陽明正德七年(1512)才置縣,現在境內大部分居民都為湖廣、四川移民,也因而,這裡的民風民俗和陝西關中一帶幾乎是天差地別的,這裡的人們講著一口四川口音的方言,飲食也以稻米為主。

因為地理位置偏南,地形條件又依山傍水,這裡的人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量栽植茶樹、桑樹、漆樹、油桐、橘子樹等經濟樹種,漢江、任河裡也常見漁船漂浮江面,漁民捕魚撈蝦,在市場上售賣。

如果只是以遊客身份來看紫陽的話,這裡真是一個迷人的地方,江河數十里,山峰延綿不絕。

山水如畫處,一座山城如夢似幻般地從水面升起。

尤其是登上縣城對面的文筆峰,俯瞰縣城,漢水環繞著縣城,又蜿蜒東去,消失在峽谷里,非常雄奇。

文筆山


不止如此,這裡還是紫陽茶的產區,因為此地土壤中硒含量很高,紫陽富硒茶的名氣也很大。再加上獨特的紫陽民歌和紫陽石板房,以及特有的漢江魚、紫陽蒸盆子等美食,無論視覺、聽覺、味覺還是文化上,都能給陝西關中一帶的遊客帶來很大的衝擊。


因為紫陽茶是名茶,售價還比較高,我一直以為紫陽人的經濟收入還是不錯的,直到在網上發跟紫陽有關的東西,竟然有很多人出來吐槽。

有人說紫陽太窮了。

有人說生活在紫陽太難了,消費太高。

還有人說,出門步行能把人累死。

有一些自駕遊客說,紫陽啥都好,就是停車難,到處都是單行道,找個停車場比登天還難。

紫陽是山城,受地形限制,城裡道路坡度很大,又很狹窄,步行難、停車難這個問題肯定是會存在的。隨著城市化,周邊越來越多的人來縣城居住,房越蓋越多,越來越擁擠,消費自然也會隨之變高。

但紫陽「窮」嗎?我在紫陽不僅轉了縣城,也轉了周邊一個叫向陽鎮的鄉鎮,縣城高樓林立、文筆山公園氣派極了,鄉間也整潔漂亮,沒看出來窮的氣息呀!

查了資料之後才知道,紫陽真的窮,它是陝西11個省級深度貧困縣之一,我沒看出來,可能只是因為浮光掠影遊了一圈,沒有深入鄉間和街巷。

為什麼會窮,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資源匱乏。受山大溝深的地形限制,紫陽的土地資源很稀缺,不僅城區發展受限制,就連耕地面積也少得可憐。

向陽鎮

紫陽全境國土面積達2204平方千米,合22.43萬公頃,但耕地只有6.23萬公頃,其中水田只有0.19萬公頃,水平地只有0.2萬公頃,而坡地和陡坡地占到1.56萬公頃。茶園、桑園、橘園等園地占到1.13萬公頃……

紫陽全縣有35萬人,就這麼一點耕地,在過去,或許連吃飯都無法自給自足吧。

紫陽人十分勤勞,房屋旁邊菜地齊整

是發展受限。在紫陽縣政府網站關於縣情介紹的首段,在介紹了紫陽縣是因為道教南派創始人張伯端(道號「紫陽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紫陽」後,緊接著就說了,此地是「國家限制開發的主體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很多破壞生態、污染水體的工業是不能發展的。

所以生態農業和旅遊業是紫陽最重要的產業了。

不過對於遊客來說,這是很好的,這裡的山山水水是最潔凈的,無論遊玩、吃住都是天然原生態的。

實地遊覽過紫陽後,還是很推薦大家去這裡看看的,黃小黃也計劃著等疫情結束後,還要再去一趟。

黃小黃走陝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遊歷那些山河與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