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子女多的家庭,更容易在父母養老上推諉?不單是一碗水未端平

2019-08-09     龍寶育兒

記得80歲的姥姥跟我說過這麼一句話,人在年輕時吃苦不叫吃苦,要是年輕沒吃苦,輪到晚年去吃苦,那才真的是命苦,那時候不懂,現在生了孩子,卻慢慢品味出點道理,人在年輕時不求人,有力氣有能力,吃點苦不怕啥,可是老了沒有能力的時候,只能是期待著老有所依,人到古稀,孩子們卻冷漠相對,老人承受著孤獨的晚年時光,幹啥還要靠自己,那才是真的淒涼和絕望。

媽媽小區里有一個老人,大約快90歲了,每天中午十二點左右,都會拄著拐杖來兒媳婦家「取飯」,然後自己顫顫巍巍地回家,媽媽說,這個老人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如今只有大兒子還願意管他,只不過不同意跟他住在一起,老人自己也有房子,每天兒媳婦做好了飯菜,他就自己過來拿,晚上一般不過來,老人年紀大了,晚上就不吃飯了,我聽了莫名地心酸,兒女養活了一大堆,到頭來卻不管用,到底是為什麼?

媽媽說,身邊70-80歲的老人,孩子一大堆卻不孝順的有的是,但是50-60歲的老人,趕上獨生子政策的,只有一個孩子卻很孝順的也不少,這裡就有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多子女的家庭,老人往往得不到好的養老?以前我只認為是父母的問題,是一碗水沒端平的緣故,其實原因更為複雜呢。

一碗水沒端平,老人老年容易吃苦

孩子多的家庭,父母極容易出現偏心情況,有的被爸爸疼愛,有的被媽媽偏寵,這就造就了兄弟姐妹間的不平等,也容易激化矛盾,父母這樣做,還容易讓不受寵的孩子心理上受到傷害,他們長大後就容易分心,孩子對父母也會心存怨恨,等到父母老了,該孝順的時候,可能受寵的孩子卻開始偷懶耍滑,不受寵的孩子卻成了養老的頂樑柱,這種「吃的最少,乾的最多」的不平衡感,就極容易讓孩子間爆發更大的矛盾,養老變成了互相推諉的鬧劇,老人悔不當初。

我就見過一個家庭,父親當時做一個小官,把大女兒的戶口問題解決了,給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可是輪到小女兒,父親卻退了休沒了實權,小女兒只能在家種地,等到父親老了,大女兒拿著父親的退休金不給,卻要小女兒一家養老,姐妹倆鬧得跟仇人一樣,小女兒還把父親趕了出來,找你的大女兒去吧,你不是最疼她的嗎?老人無處訴苦,晚景淒涼,所以父母一碗水端平很重要,可不要顧此失彼。

兒女沒能力,養老就變得很棘手

即使做到一碗水端平,可是兒女個個沒有能力,自己的小家還顧不過來呢,養父母老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父母培養孩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膽量,走向社會也會有主見,有見識,能夠獨當一面,在家庭中也會有一席之地,不然,指望兒子,兒子卻說了不算,指望女兒,女兒還要伸手朝老公要錢,老人也會晚景淒涼的。

道德信念比較差

中國人講究母慈子孝,父慈子孝,其實更深層的含義是,家庭環境對子女起到的影響,一個家庭中,父母如何對待老人,孩子就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是一種道德信念的培養,讓孩子時刻提醒自己在這方面有沒有做到位,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也可以隨時鍛鍊孩子,我如果老了你會怎麼做呢?但是很多家庭中,父母在年輕時沒有給予子女必要的關心和照顧,在教育上缺乏道德感的培養,孩子們就會在缺乏這種意識的環境下長大,他們自然不習慣對父母噓寒問暖,關心和照顧自然也非常少了。

責任分散效應

有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責任分散效應」。說的就是當一個人單獨的狀態下,他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當多人的情況下,這種責任感就會無形地分散,也就是一人成龍,多人成蟲的道理,比如一個人帶孩子去商場玩,這個孩子會被保護得很好,可是一家人帶孩子去玩,孩子卻丟了,每個人都覺得孩子被其他人照顧得很好,於是無形中就放鬆了警惕,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子女為父母養老,總感覺沒有我的照顧,其他人照樣可以照顧,主動性變得很小。

都說兒女多了福氣多,的確,兒女都孝順的情況下,老人是最幸福的,可以體驗天倫之樂,這種家庭比比皆是,可是身邊同樣也有很多反面例子,老人晚景淒涼,子女們個個不願上門,這裡面的原因其實很複雜,更多的還是要從根源抓起,也不是一時半刻能夠緩解的,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做出努力,並且意識到這種問題的嚴重性。

老人的衰老,大都是從身體開始,到心理上結束,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這就更需要子女的關愛和照顧,所以子女無論多麼忙碌,也要多抽時間照顧和關心老人,也希望更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能夠教育好子女,一碗水端平,這樣老年才不會老無所依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4dCuGwBvvf6VcSZsy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