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種保護性反應,疼痛告訴人們遠離傷害性危險。疼痛也是一種不良感受,伴有厭惡跟焦慮等負面情緒反應;嚴重的疼痛甚至讓人難以忍受。由於疼痛引發人體的應激反應,也可能引發另外的損害。因此,除了人體內源性疼痛調控機制可以增加對於疼痛的耐受性外,對於中度以上疼痛,大家常常服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
患者王女士,今天年53歲,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13年,長期服用「止痛藥」治療,幾年前就出現慢性胃腸炎,在飲食上一直不好,近一段時期每天飯量加在一起還不到一碗米飯。近期身體極度虛弱,連走路都感覺吃力,隨後家屬帶她來醫院檢查,發現血肌酐升高而入院。
入院後進一步檢查,體重僅89斤,全身肌肉萎縮,貧血,血紅蛋白84g/L,尿微量蛋白,低血鉀,低蛋白血症,血肌酐108 μmol/L(正常45~84 μmol/L),雙腎萎縮;胃鏡示慢性胃炎,胃粘膜增厚。診斷為腎衰竭,根據病史及檢查,分析她腎衰的原因認為主要是藥物性腎損傷,而導致她腎衰的罪魁禍首就是她長期服用的「止痛藥」。
非類固醇類消炎鎮痛劑可引起各類腎臟病變,又叫止痛藥性腎病。止痛藥性腎病一般起病 非常的緩慢,經常因關節痛、頭痛以及肌肉痛等慢性疼痛疾病而長期服藥引起。患者逐漸出現尿多、夜尿清長及煩渴等症狀,此時代表腎臟濃縮功能已開始出現減退。早期出現無菌性膿尿是本病的臨床特點之-一,發生率高達50%以上。這是由於變性壞死的腎乳頭脫落所造成的。腎乳頭壞死後容易合併急性尿路感染(如急性腎盂腎炎),出現發熱、畏寒、腰痛及尿急、尿頻以及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並且可引起敗血症,誘發感染中毒性休克。脫落壞死的腎乳頭組織還能引起腎或輸尿管絞痛和血尿,有些患者的血壓輕度增高或並發性高血壓或急性心力衰竭。但患者一直到晚期也很少出現浮腫現象,尿常規有時有微量尿蛋白,所以,常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止痛藥性腎病的發病機制未完全闡明,病變特點是腎間質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管呈退行性變、萎縮或壞死,還可引起腎小球外周輕度纖維化或腎小球萎縮。腎小球在開始時可以基本正常,偶有輕微透明變性及局灶節段性硬化,晚期腎小球可為硬化性改變。因為該類藥物的廣泛使用,由此引起的損害也隨之增多,人們對該類藥物引起的胃腸道黏膜損害認識較多,但是常忽略該藥的腎毒性,故應提高對本病認識,警惕由此導致的不可逆性腎功能衰竭。
健康小貼士:
日常生活中如果必須服用止痛藥的話,建議服用止痛藥的同時增加液體攝入,維持血容量,以保證腎臟灌注和腎小球濾過率,有利於避免腎損害的發生。一般每日需要喝6-8杯(1500~2000ml)水,劇烈運動與出汗時建議根據計算適時、足量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