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的陽光清澈而明亮,武漢大學校友之家迎來了一位溫和低調的女士,她是1955級物理系校友洪德炎和1956級化學系校友楊安欽的女兒、環球(香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洪燕女士。這是她第一次來到父母的母校,為了紀念過世的母親,她想到來父母青春時代曾經學習、生活過的地方看一看。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小時的時間,但洪燕卻完成了母親生前的一樁心愿:於11月18日,母親生忌那天,兌現其生前的承諾,向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了100萬元,作為獻給母親的生日禮物,以此懷念深愛的母親。
洪燕女士在武大校園留影
2017年12月16日,楊安欽因意外突然辭世。在整理母親遺物的時候,洪燕看出了母親對母校的強烈牽掛,萌發了到武漢大學去看一看的想法。在她的朋友,武漢大學計算機系校友張彤的幫助下,輾轉聯繫上了校友事務與發展聯絡處。
11月11日,洪燕從香港直飛武漢,沒做任何停留就直奔武漢大學。下午3時,在校友事務與發展聯絡處會議室,楊安欽當年的同班同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杜予民和退休教師楊克讓,武漢大學校友事務與發展聯絡處處長鄧小梅,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吳奕,以及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工作人員等與洪燕進行了交流。
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雙方都倍感親切。鄧小梅向洪燕介紹了楊安欽校友曾陸續向學校捐款多次、總金額550萬元人民幣的感人事跡,並介紹了所有款項的使用情況。吳奕向洪燕贈送了其父母當年就讀武大的學籍卡複印件、楊安欽捐贈的新聞報道,以及武漢大學給楊安欽的感謝信等資料作為紀念。洪燕認真翻閱了相關材料,當她看到母親曾在之前的捐贈活動中,表示要再為武大捐贈100萬時,當即決定,自己將完成母親的承諾,也算是了卻母親的一樁心愿。
楊安欽與丈夫洪德炎都是印尼華僑。上世紀50年代,作為愛國華僑青年,兩人雙雙考入武漢大學。1955年,年長兩歲的洪德炎先考入武大物理系,第二年,楊安欽選擇進入武漢大學化學系就讀。兩人立志科學報國,在珞珈山下度過了艱苦卻溫暖的青春歲月。
幼時的楊安欽經歷了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的抗日戰爭年代,外婆背著她爬上船逃到了香港,住進難民營。她深記這段民族仇痛,後來遷到了印尼讀小學,她還在學校組織唱《松花江上》,替中國同胞籌錢。
在武大學習期間,楊安欽學習刻苦,深受師長和同學的稱讚。由於從國外回來讀大學,所以為了銜接國內的課程,她常常在晚上宿舍熄燈後,還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溫習功課。杜予民回憶:"那五年我們一起經歷了很多動盪,楊安欽要求進步,和很多男同學一起參加了東西湖大堤、漢丹鐵路的修建,很不容易。但也正因為如此,同學之間的感情特別深。"
1961年(本科五年制)大學畢業後,楊安欽被分配到了中國石油科學研究院工作,1973年,她身上帶著僅有的300元錢前往香港創業。洪燕說,當時本是科學家的母親連廣東話都不會講,在香港要從車衣女工做起,做的都是粗活累活。但憑著堅韌的意志和辛勤的打拚,楊安欽白手起家,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創辦了香港環球分析儀器公司。在洪燕的心中,母親溫柔而堅毅,博學而質樸,是她永遠的模範和榜樣。
香港環球分析儀器公司成立初期,楊安欽的創業路走得十分坎坷。雖然身處創業艱苦階段,但楊安欽無時無刻不心懷家國,關心母校的科研事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她就開始進行核磁共振波譜儀器的引進。杜予民回憶,武漢大學第一台核磁共振波譜儀也就是楊安欽支持贊助的,為了能以比較低的價格成交,她親自與外方進行了多輪談判。
創業有所成後,楊安欽從自己的養老金和孩子們給的生活費中省出錢來,多次捐贈母校,包括現金50萬元、大學生創新實驗室裝修費20萬元、儀器設備價值80萬元。她還拿出100萬元,設立了"曾昭掄教育基金",2016年再次捐贈300萬元人民幣用於武漢大學化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楊安欽生前返校資料圖片
"她對武大的感情特別深,每次聚會,回憶起曾昭掄老師教她做實驗、寫報告,她都要流眼淚。"杜予民回憶,楊安欽退休之後,儘管身體不好,但總想著回母校來走一走,看一看。對待同學,她親如兄弟姐妹。有一次,聽說一位北方的校友因為經濟原因,不能參加同學聚會,楊安欽便自掏腰包為同學買了往返的機票,還專門派車接送。就在前幾年的最後一次聚會上,楊安欽還惦記著,要再回校組織一次聚會,再為母校捐贈100萬元。
如今,楊安欽校友雖然離開了人間,但她身上散發的那種自強不息、心懷家國、反哺母校的精神卻在女兒洪燕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種精神也必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珞珈學子"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關注"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武漢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