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聚焦:6位院士同講,湖北最"奢侈"課堂,至今已22年!

在武漢大學,《測繪學概論》被譽為"最奢侈基礎課"。這門課始自1997年9月,由寧津生院士倡導設立,目前授課團隊由6位院士、4位教授擔任 。12月5日,《人民日報》整版報道了這些學術"大咖"22年來潛心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他們不僅悉心講授專業知識,還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傳承堅韌的科學精神和濃厚的家國情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緣 起:"最早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是挽留想轉專業的學生"

那年,軍訓還沒結束,張鎮驛就和幾個同學"密謀"轉專業——他們剛考進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時,以為測繪既枯燥又難學,不是在路面上布置一個又一個的水準點,就是扛著水準儀,頂著大太陽在野外搞測量。

可當聽完"測繪學概論"第一堂課後,張鎮驛就改變了主意。

"測繪是什麼?測天繪地!"寧津生院士的開場白簡短有力。"寧院士從測繪學是什麼講起,一直延展到測繪在海陸空領域的廣泛應用和發展前景。"一節課下來,張鎮驛若有所悟,"原來,衛星導航、全息影像這些高大上的科技應用,都離不開測繪這個'土專業'。"如今,張鎮驛不僅沒轉專業,還因成績優秀獲得保送研究生資格,成為測繪學院導航工程專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

寧津生院士與本科生交流

"當時新入學的本科生里,十個有八個第一志願報的不是測繪專業,其中又有兩三個強烈要求轉專業。"寧津生掰著指頭數,"最早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是挽留想轉專業的學生。"學院黨委副書記王中全說:"雖然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在教育部歷次學科評估中穩居第一,但高考第一志願報考率往往不足半數。"

測繪學科及行業長期不為普通人知曉是不受考生熱捧的外因,而內因,則源於上世紀90年代,測繪學科正處於發展轉型期,以往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嚴重落後於學科發展,迫切需要教學改革。

1996年,寧津生提議:由校內幾位院士一起為大一新生開一門基礎課,講清楚測繪遙感對國家發展的意義、學科前景和未來出路。第二年,《測繪學概論》正式開課。22年來,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勛、龔健雅6位院士先後加入教學團隊。今年,已經87歲高齡的寧津生因身體狀況欠佳,將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博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手中。

院士合影,左起張祖勛、劉經南、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龔健雅。

"這門課猶如為測繪學這片'景區'繪製了一份導遊手冊,讓新生暢遊其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李建成說。聊起"院士課",測繪工程專業大四學生劉美琴感慨:"你所用教材的編寫者就站在講台前給你講課,享受這種待遇的本科生,放眼全國也不多吧?"

李建成院士

絕 活:"聽課就像'追劇',聽完一節想聽下節"

張鎮驛還記得第一次聽劉經南院士講課時的情景——

"測繪的本質就是研究時空問題,你從哪裡來?你要幹什麼?要到哪裡去?這既是哲學家問的問題,也是保安問的問題。"學生哄堂大笑,誰知劉經南繼而正色道,"這同樣也是導航研究的問題。"

院士講基礎課,魅力不一般。為讓學生愛聽、聽得進去,院士們認真備課,不敢懈怠。

"一到開學時間,我的精神就緊張起來。"每年秋季學期開課前,龔健雅都要組織新生座談交流,力求在課堂上用有意思的理論熱點、技術應用回答同學們的種種疑惑。

院士講課,課上有"絕活"。院士們不照本宣科,而是變著法地講好測繪故事。

張祖勛的課就很"好玩":為讓學生感知攝影測量,他把自己拍攝的張家界風光照帶到課堂上,辦了個小型"攝影展";現代測繪技術發展迅猛,他把無人機帶進教室,邊演示邊講解。還有一次,他把學生拉到室外,現場演示低空無人飛艇的操作。

雖已年逾八十,寧津生卻是位時尚達人,年輕人愛玩的手機應用他都玩得轉。前些年,他還在教學一線用電子潮品演繹測繪科學,用網絡新媒體與學生進行課上學習、課後互動。

李德仁最會"賣關子",調動學生情緒,啟發創新思維:把攝像機放到飛機上進行測量,會出現什麼問題?如果放到衛星上呢?隨著提問漸次深入,課堂上不時有人"交頭接耳"。見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李德仁順勢引入講課重點,"學問就藏在我們今天的講授里,請看攝影測量……"

這樣的上課方式,在校園裡"圈粉"無數。如今,"院士課"堂堂爆滿,選課和旁聽的學生已擴大到校外,上課需動用全校最大的教室。要求轉專業的學生也少了,每年還有一些其他專業的學生主動申請轉入測繪專業。張鎮驛笑言:"聽課就像'追劇',聽完一節想聽下節。"

傳 承:"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沒什麼新鮮,只是回歸大學教育的初心"

院士講基礎課,22年不間斷,背後自有緣由。"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學是根。在武大測繪學院,這是代代傳承的理念。"張祖勛說。

在"測繪學概論"的課堂上,院士們常常提及自己讀書時的老師。當年,這些我國現代測繪學的名家也都親自為本科生授過課。

1955年,國家將同濟大學、天津大學、青島工學院等院校的測量專業集中,彙集大部分測繪專家和師資,統一調撥測繪教學科研設備,創建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次年9月,同濟大學測量系大二學生張祖勛隨系離開上海,來到珞珈山南麓這片荒草叢生的土地,成為新校第一批學生。而他的師兄、剛剛畢業的寧津生,則和班裡28名同學一起成為新學校的助教。

1956年,建校初期校園教學樓舊貌。楊振濤供圖

"當時學校名師雲集,僅國家一級教授就有夏堅白、王之卓、金通尹、陳永齡、葉雪安5位,還有李慶海、紀增覺、顧葆康等。"張祖勛回憶,當時夏堅白開設大地天文學課,帶動一批知名教授為本科生開課,還經常到學生宿舍輔導答疑。

在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測繪三傑"與夫人合影,後排左起王之卓、夏堅白、陳永齡。

數十年來,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歷經撤銷、復建、更名、合併,但名師講基礎課的傳統未曾中斷。在名師們的悉心培養下,學科人才輩出,相繼培養出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多年來長盛不衰,靠的就是傳承的力量。這種傳承,是理念、風範等深層次傳統的延續。"2017年,張祖勛向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捐贈100萬元,設立"教書育人獎",獎勵在教學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教師,以鼓勵傳承優良教風。

李德仁也在傳承。1985年從德國留學回來後,李德仁一口氣給本科生開設了3門課,給研究生開設了1門課,還編出3本教材。現在,他又開始準備給一年級的碩士生開設基礎課《當代地球空間信息學原理》。"大學教師的第一職責是教學,其次才是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沒什麼新鮮,只是回歸大學教育的初心。"

六院士獲2017"荊楚楷模"年度人物稱號

把最好的教師放到教學第一線。劉經南於2003年至2008年任武漢大學校長時即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將教授為本科生授課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推動優質資源向本科生傾斜。

如今,"高教大計,本科為本"的理念與實踐在武大不斷深化。李建成介紹,除規定教授必須為本科生開課外,2017年底,武漢大學還投入2000萬元作為公共基礎課獎勵課酬,提升教學為主型教師的酬勞,同時將教學為主型教師的職稱評定單列,單設聘任指標進行專項評審,引導一線教師投入教學。

情 懷:"院士們的事跡和講授已經成為別具一格、深受歡迎的思政教育資源"

名師上講台,學生聽得認真,被"有趣"的專業內容吸引,更被老師們的"行為世范"所感染。

王之卓、李德仁、龔健雅"三代同堂"的故事,在課堂內外傳為佳話。王之卓是李德仁的導師,王之卓和李德仁是龔健雅的導師。師徒三人都曾赴海外留學,也都選擇學成歸國。

龔健雅(右一)與三位導師王之卓院士(右二)、李德仁院士(左一)、丹麥技術大學Jacobi教授。

"那時有些人出國不歸,我夫人常寫信勉勵我,學成歸國才是正道,自己國家不強大,個人生活再好也會被人瞧不起。"上世紀80年代初,李德仁到德國訪學,僅用兩年多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不久之後,他收到夫人來信,"學校下學期的課表已經排好,學生就等著你回來上課呢。"

得益於李德仁的推薦,龔健雅1988年到丹麥留學。留學期間,龔健雅科研業績顯著,好幾個機構都向他發出邀請。這時,龔健雅收到李德仁的來信,"我正在看歐洲杯足球賽,各國的球員都是回祖國參加比賽的,你也回國參賽吧。"1990年10月,龔健雅選擇從丹麥"回國參賽"。

除了濃厚的家國情懷,還有嚴謹的治學態度。時隔多年,張祖勛常在課上講起王之卓先生對他的唯一一次批評,"當時先生交代我編一個程序,因對這塊並不擅長,我就以忙為藉口拖延了幾次。先生嚴厲批評我說,'人,不怕慢,就怕站' 。"源於這份嚴謹求實,張祖勛十四年磨一劍,研製出全數字化自動測圖軟體,目前已產生經濟效益逾億元。

王之卓和學生們在一起

在"測繪學概論"的課堂上,每位院士至誠報國、攻堅克難的故事,在講述測天繪地的事業時娓娓道來,在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們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

看到一位位院士站上講台、悉心講授,李星星心裡燃起了"星星之火"。正是在"測繪學概論"的課堂上,2004年從物理專業調劑到測繪學院的李星星推開了測繪工程學的大門,本科時期就參加了國家級的測量軟體大賽,一路成長,如今已是測繪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與李星星同年入學的丁浩,剛入學時對專業"三不知"——不知道是什麼,不知道要學什麼,不知道以後能做什麼。但他不曾想到,十餘年後會成為測繪學院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的教授。而理想的"萌芽",來源於寧津生講授的《測繪學概論》課,"當年的情形依稀如昨,課後回到宿舍心情亢奮,感覺突然發現測繪學科和許多國計民生問題都有很大的關係,我可以做一個有用之人。"

"可以說,院士們的事跡和講授已經成為別具一格、深受歡迎的思政教育資源。"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副院長鄒進貴說。

"不求精深,只求概覽,具體知識則'且聽下回分解'。"在李德仁看來,他們的講授重在啟發引導,既授"魚"也授"漁",讓學生看到高山,也讓他們知道高山可攀。丁浩書櫃里珍藏著的"求真務實"四個字,是寧津生院士所寫。在院士們的感召下,這些"務實"的新一代武大人,正奮力攀登新時代科研"求真"路上的一座又一座高峰。


關注"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武漢大學官微

圖片來源於:武漢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