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也不過是一場緣分,緣深當珍惜,緣淺也莫怪

2019-07-09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是陳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星級諮詢師

正常來說,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是一種生物本能,看《動物世界》都能感到,動物生了孩子,對孩子也是呵護有加的。

心理大師溫尼科特說:嬰兒離開了母親(這裡的母親是指心理學意義上的母親,不僅僅指生理學上的母親,可以用養育者來代替),是不可能存活的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說嬰兒存活,必須要有養育者的愛。

這句話也可以這樣來解讀:如果你已經健康長大,說明你一定得到過父母的關愛。

只是,很多孩子都覺得在父母那裡沒有得到想要的關懷。

可能不是父母不愛,是孩子覺得程度不夠,就像提問中所說,"想要"的沒有得到。

沒錯,父母的關愛,在於孩子的體會來說,也是有多有少、很不相同的。

原因之(1),父母不懂關懷

以我身為母親的體會來講,我雖然很愛我家孩子,但沒學心理學以前,我確實是不會愛的。

我缺乏育兒知識,只想當然地憑著自己的感覺,將自以為是的那一套,生搬硬套到我孩子身上。我以為給他穿暖吃飽、帶他出去玩開心、給他買玩具,再對他說說"我愛你",這樣就是愛他了。

孩子可能覺得不是他想要的。

但不能因為父母不懂、不會愛,就否定他們不愛。

我們這代做父母的中年人,都是在70、80年代物質相對貧乏的年代長大的,那個時代的重要任務都是在抓經濟建設,而忽略了"精神建設",我們也還在慢慢學習"愛"的語言和交流。

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沒有給你想要的,可能是他們不會,那你要教他們。告訴他們你想要的是什麼、需要他們做什麼,多交流、多溝通。

原因之(2),近距離抹殺關懷

父母子女之間,距離太近,關係太親密。

世界上太過親密的東西,總是容易產生碰擦,我們常用的例子是唇齒之戰,牙齒和嘴巴離得近,總是不經意就會咬到。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就是如此:太近!從母嬰的"共生"關係開始,一直到你求學、結婚離開家門,這段關係絕對是人世間最近的距離。

每天大部分時間共處一個屋檐下,近到你能看清父母眼裡的每個細微表情,聽到他們的嘆息和心跳,近到不用說什麼做什麼,你一眼掃過去一切已經瞭然於胸,或是一進家門,就能清楚感覺到氣場。

"距離保持美",近距離會抹殺美,太近的距離會放大彼此的醜陋和缺陷。

如,父母看到你髒亂的房間,立刻會忘了你學習的努力和其他的優點;你聽到他們打嗝放屁沖馬桶,內心會嫌惡無比而忘了溫情脈脈。

這種十幾年如一日的放大,會讓你們之間毫無美感可言、變得特別挑剔,好的美的都忘在腦後了,看到的感到的卻都是不堪的。

生活中,我們的壞脾氣常常都是衝著父母去的,最親密的人,往往承受我們最壞的部分。

同樣,父母在外界壓抑的本性,在家裡會適當釋放一些,所以你也一定程度成為他們發泄情緒的"靶子",因為近,一次壞就蓋過十次好。

在最親的人身上,我們體會到的常常是不好、不堪,那些默默無言的愛,卻常常被我們忽視了;我們最習慣說的是賭氣的話、憤怒攻擊的話,愛卻常常說不出口。

但並不是關懷真的不存在,只是非常的近距離,讓關懷被我們熟視無睹了、忽略了。

原因之(3),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很多有缺陷的父母。

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何以為家》,講的就是一個孩子把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不得不說,這樣的父母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很多。

他們對生孩子沒有概念,只管生;他們對做父母也沒有概念,以為生了孩子就是合格的父母了,就有權力要求孩子來分擔家庭重擔;

他們在自己現實的困境里無能為力,根本沒有能力照顧孩子。

除了現實的物質貧困,也有很多父母物質上雖然沒有問題,但陷在自己的"情緒"困境里,同樣沒有辦法照顧孩子的心理,也是傷害。

比如那些行為衝動、賭博的父親,那些情緒起伏、敏感神經質或焦慮、抑鬱的母親,那些整天當著孩子吵架打架的父母,他們都困在自己的激烈的情緒里,忘了身邊還有孩子在無助地哭泣。

如果真碰上這樣的父母,確實得不到想要的關愛。該怎麼辦呢?

首先,如果你已經長大了,要慶幸,長大代表著你可以不用依賴他們了,可以"獨立"去面對世界了。

其次,放下對完美父母的執念吧。人有千千種,父親母親這種最美好最溫暖的形象,也有可能只在"別人家",你沒有。

你沒有這個命,能怎樣?——接受、放下。

"命中無時莫強求",我們沒有別人家的好爸媽,如果這是事實,就得接受;就像我們不如別人家的優秀孩子時,父母如果不接受,也會讓我們痛恨。

接受不完美,接受失去,心理學上稱這個過程為"哀悼",對所有生命中的喪失,我們都要完成"哀悼",才能走出創傷。一旦哀悼完成,接受了現實的不如意,就是一種強大的心理適應能力。

想想這個世界,有的人失戀、有的人失業、有的人失敗、有的人失去健康、有的人痛失親人……人人都會失去。

你有父母,但他們不稱職,也是一種"失去",你也要面對這個"失去",處理好自己的心情。

其實,父母對於子女來說,也是一種人際關係,雖然這個關係有點特殊,他們是帶給你生命的人,雖然距離很近,但如果"心"的距離始終走不近,那也跟其他普通人際沒什麼兩樣。

如果,父母更多只是一個"生理上"的確認,而心理上,你無法寄託很多關於"父母"的情感,那麼代表你們一場父(母)子(女)的緣分,跟別人有些不一樣。

人生,始終是一場孤獨的旅行,父母也只是這場旅行中的路人。真正要走完旅行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父(母)子(女),也不過人生旅行中的一段緣分,如果緣分深,關係好,那很值得珍惜,如果緣分淺、關係一般,也莫怪,緣分本不是強求得來。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PvYKmwBmyVoG_1ZbS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