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隋唐英雄:單雄信絕非瓦崗軍叛徒,他比秦瓊武功更高也更講義氣?

2023-11-13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換個角度看隋唐英雄:單雄信絕非瓦崗軍叛徒,他比秦瓊武功更高也更講義氣?

瓦崗軍五虎將中的單通單雄信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不知為什麼《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把他寫進了李密的列傳,不但把他寫成了向李密叩頭乞命的軟骨頭,還把瓦崗軍戰敗的主要責任都推在了他的頭上。

《資治通鑑》對單雄信有不少記載,從這部史料中,我們似乎能看出瓦崗軍戰敗,並非由於單雄信的背叛——李密的主力被王世充打得全面潰敗後,單雄信的外馬軍還在苦苦支撐,只不過他再也不肯服從李密的指揮而已:「世充軍至,密候騎不時覺,比將出戰,世充軍悉已濟矣(李密原本準備半渡而擊,但直到渡過洛水了,他的偵察兵也沒有發現)。單雄信等又勒兵自據;密自度不能支,帥麾下輕騎奔虎牢,元真遂以城降。」

瓦崗軍真正的叛徒,是李密最信任的心腹長史邴元真——邴元真在瓦崗軍的地位,基本相當於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身邊的楊儀。

邴元真原本就不是好人,當縣吏(相當於宋江在鄆城當押司)的時候就貪贓枉法丟了飯碗,加入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後,又改換門庭抱了李密的大腿。

邴元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性貪鄙),他早就跟王世充暗通款曲,並在關鍵時刻當了叛徒:「密西拒世充,留元真守洛口倉。元真陰謀叛密;楊慶聞之,以告密,密固疑焉。至是,密將入洛口城,元真已遣人潛引世充矣。」

李密在與王世充決戰前後,犯了數不清的錯誤,不管單雄信有沒有反心,也不管秦瓊、程咬金、羅士信、裴行儼多麼勇猛,都改變不了一敗塗地的命運——這裡有一點我們要強調一下:被王世充擊敗的已經不是瓦崗軍,李密在殺害瓦崗軍第一任首領翟讓後,先是受招安接受越王楊侗(王世充扶立的傀儡皇泰主)的冊封,成了隋朝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

瓦崗軍在翟讓被殺後已經不復存在,所以即使單雄信真的背叛了李密,也絕不是瓦崗叛徒,更何況作為瓦崗軍創始人之一,單雄信比李密更有資格指責對方為叛徒。

正史中的瓦崗軍並不是由賈家樓四十六友中的魏徵、秦瓊、程咬金等人創建,而是翟讓首創,徐茂公(徐世勣,字懋功,後賜姓李,為李世勣,後避唐太宗名諱而稱李勣)和單雄信入伙,那一年徐茂公只有十七歲。

兩唐書和資治通鑑對瓦崗軍的創建都有明確描述:「讓亡命於瓦崗為群盜,同郡單雄信,驍健,善用馬槊,聚少年往從之。離狐徐世勣家於衛南,年十七,有勇略,說讓曰:『東郡於公與勣皆為鄉里,人多相識,不宜侵掠。滎陽、梁郡,汴水所經,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資。』讓然之,引眾入二郡界,掠公私船,資用豐給,附者益眾,聚徒至萬餘人。」

作為瓦崗軍的創始人,單雄信徐茂公與翟讓的關係無疑最鐵,李密殺害翟讓的時候,原本是想把單雄信和徐茂公一起做掉的,而且徐茂公也真的是脖子上被砍了一刀。

單雄信雖然表面上屈服了,但李密並不信任他,還是想找機會動手,李密的心腹也認為單雄信是個隱患:「雄信驍捷,善用馬槊,名冠諸軍,軍中號曰『飛將』。彥藻(李密的元帥府左長史房彥藻,殺害翟讓的主謀之一)以雄信輕於去就,勸密除之,及密失利,雄信遂以所部降世充。」

從上面的史料我們可以看出,單雄信在李密手下隨時都有性命之憂,而且他是在李密戰敗出逃後,才無奈歸降了王世充——很多人故意顛倒了李密戰敗和單雄信投降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關係。

其實當年投降王世充的不止單雄信一人,當時王世充扛的還是隋朝旗號,秦瓊之子墓志銘上寫著秦瓊為「隋龍驤大將軍」,那就是王世充以皇泰主楊侗的名義冊封的。

瓦崗舊將在李密逃跑後,一部分因重傷而被王世充俘虜(秦瓊、程咬金、羅士信、裴行儼),另一部分主動或被動歸順(邴元真、單雄信),所以即使有叛變之說,也不應該只說單雄信。

單雄信歸降王世充之後,受封大將軍,程咬金、羅士信受封將軍,裴家父子的官爵好像最高:裴仁基為禮部尚書,裴行儼為左輔大將軍且娶了王世充的侄女——史書並沒有說王世充曾把女兒嫁給單雄信。

歸降王世充的所有瓦崗舊將,單雄信的軍職最高,這跟他在瓦崗(實際應該叫魏軍)的地位形成了鮮明對比:李密封秦瓊等四人為最精銳的內馬軍驃騎,並說這八千內馬軍可當百萬雄兵,而單雄信則被攆出核心,只當了外馬軍統領。

李密對單雄信極度不信任且存心加害,單雄信忍辱負重,也未嘗不想替翟讓報仇,麻杆打狼兩頭害怕,單雄信的日子並不好過,但是到了王世充軍中,他就變成了首席大將。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您是單雄信,會覺得王世充和李密哪一個更好?

隋末亂世,英雄擇主而事,秦瓊程咬金陣前投唐很明智,如果他一直留在王世充軍中,史書和小說對他的評價可能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在王世充陣營,單雄信比秦瓊更受信任和器重,所以秦瓊帶著程咬金、牛進達、吳黑闥出走而單雄信留下,也沒有什麼不對: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秦瓊原為隋朝齊郡通守張須陀麾下正六品建節尉,先歸唐將裴仁基,又入瓦崗為內馬軍驃騎,後為隋朝龍驤大將軍,投唐後積功受封上柱國、翼國公(後改封胡國公),並沒有人說他「輕於去就」,單雄信只是在老主公翟讓遇害、新主公李密逃跑後跟秦瓊程咬金羅士信裴行儼一樣歸了王世充,不知為什麼卻被斥責為「瓦崗叛將」。

前面咱們說過,單雄信和秦瓊等人歸附王世充的時候,早就沒了瓦崗軍,他們也不是在戰鬥中投降,而是在李密拋下大家只顧逃命之後,才無奈選擇了王世充。

單雄信並沒有在王世充來襲時不戰而降,他歸王世充的時間可能比其他人都晚。即使單雄信真的反戈一擊,我們也只能說他是為翟讓報仇,而不能稱其為叛徒,而單雄信的義氣,似乎一點都不比秦瓊差——正史中只說秦瓊「此人勇悍,加有志節」,「是子才而武,志節完整」,並沒說他有多講義氣,而單雄信的義氣,卻是《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都有記載的。

大唐秦王李世民率軍攻打東都洛陽,單雄信出城迎戰,差一點就幹掉了李世民並一舉扭轉戰局,但是他在瓦崗軍僅剩的一個朋友徐茂公出面阻攔,單雄信就放棄了這樁蓋世奇功、潑天富貴:「秦王圍東都,雄信拒戰,槍幾及王,徐世勣呵之曰:『秦王也!』遂退。」

單雄信為了個人感情而放棄斬殺敵軍主帥,確實有點因私廢公,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考量,豈不恰好能看到單雄信的義薄雲天?

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單雄信饒過李世民,李世民卻不肯放過單雄信,後世修史一般都是依據前朝檔案,即使是以前朝檔案為依據對單雄信進行抹黑,我們也能看到單雄信的忠義,讀者諸君慧眼如炬,也會拿單雄信跟魏徵、秦瓊等人做一個比較:在您看來,單雄信能不能算瓦崗叛將?在瓦崗英雄中評選義氣第一人,是應該選秦瓊秦叔寶,還是應該選單通單雄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6aa828b71c1415abe5bd111ddb6d7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