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庭笈回憶戴安瀾將軍犧牲全過程:師長原本可以回來,我們被英軍坑騙了兩次

2024-01-12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鄭庭笈回憶戴安瀾將軍犧牲全過程:師長原本可以回來,我們被英軍坑騙了兩次

遠征軍第五軍第二百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犧牲的前因後果以及戰場詳情,沒有人比鄭庭笈更清楚——戴安瀾將軍犧牲時,二百師少將步兵指揮官兼五九八團團長鄭庭笈就守在他的身邊。

戴安瀾將軍犧牲四十周年之際,已經七十八歲的鄭庭笈滿懷深情第寫完了《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憶抗日愛國將領戴安瀾》一書:「老驥伏櫪,時不我予。現將戴故師長英烈事跡,著文以饗讀者,同時也是對我有負於戴公的告慰。回想起戴將軍在緬境負傷之後,一直由我五九八團的擔架抬著向北方滇緬國境撤退。將軍自知傷重難起,有葬身異域之虞。在彌留之際,時而手指地圖,念念不忘全師能否撤回滇境。」

我們在《特赦1959》中看到過鄭庭笈的形象,他能在1959年第一批特赦,也跟他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功勳有關——鄭庭笈參加過武漢會戰,在擊斃中村鄭雄的崑崙關大捷後,榮獲雲麾勳章。

在崑崙關大會戰中,戴安瀾二百師、邱清泉新二十二師、鄭洞國榮一師與日寇血戰一個月,戰況極為慘烈。邱清泉曾在戰場上賦詩述懷:「歲暮克崑崙,旌旗凍不翻。雲開交趾地,氣奪大和魂。烽火連山樹,刀光照彈痕。但憑鐵和血,胡虜安足論!」

血戰崑崙關的三個師跟隨杜聿明赴緬作戰,戴安瀾依然打前鋒。據鄭庭笈回憶,當年遠征軍赴緬作戰,前期可以說是戰果輝煌,但是由於英軍的兩次情報失誤或有意欺騙,這才導致了遠征軍戰事不利傷亡慘重。戴安瀾將軍原本可以生還,但是各方面不該出現的不利因素累加,才致使這位抗日名將英年早逝。

杜聿明率領入緬作戰的第五軍是當時中國第一個機械化軍。杜聿明與榮譽第一師鄭洞國、二百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副師長廖耀湘被譽為「機械化軍五虎將」。

戴安瀾將軍1924年參加北伐軍為二等兵,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黃埔五期的鄭庭笈與戴將軍關係密切,很多戴將軍的著述和日記,鄭庭笈都能看到和背誦。

戴安瀾拜謁漢武帝墓和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石碑後的感慨日記,鄭庭笈也能一字不差地複述:「黃帝的子孫,今天是我們奮鬥的日子,勇進就是生存,怯退就是毀滅,決不容徘徊猶豫!敵人決不會恩惠!祖國的存亡,完全操之於我們自己,敵人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我們不要問敵人力量如何,先要問自己的志氣如何。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是不會亡國的。興亡是我們應負的責任!我們只有決心前進,以揚威於世界,列祖宗之靈,當可含笑九泉。」

1942年3月1日,遠征軍第五軍入緬作戰,二百師是作為第五軍的先頭部隊擁有兩個戰車團和兩個摩托化步兵團,還配有杜聿明下撥的軍部騎兵團,車轔轔馬蕭蕭集結於緬甸同古。

遠征軍到達同古時,緬民已幾乎逃匿一空,駐緬英軍正在全面潰退,日軍正在跟蹤追擊。

仰光陷落後,日軍第十五軍司令官田祥二郎率領四個師團和特種部隊,分三路繼續北進追擊英軍,第二百師得到的命令,就是接管英軍第一師的防務堅守同古掩護其撤退。

英軍潰逃,二百師阻擊,這事兒原本就很不靠譜,更不靠譜的是駐緬美軍英軍空軍機場已經全被日軍摧毀,在同古打阻擊的二百師根本就沒有空中支援,而獲得制空權的日軍卻可以對同古狂轟濫炸放毒氣。

面對日軍的飛機坦克,戴安瀾的二百師手裡能用的只有手榴彈和汽油瓶——英軍潰逃的時候,已經丟掉了所有重裝備,即使有,也不會留給中國遠征軍。

1942年3月20日,同古阻擊戰正式打響,日軍先以步騎兵五六百人在重炮配合下發起試探性攻擊,隨後全軍壓上,鄭庭笈的五九八團首當其衝與敵交火,激戰三天後,副團長黃景昇陣亡。

鄭庭笈回憶:「英駐緬空軍已被全部毀滅,中國志願空軍也從未出現,使日空軍得以肆無忌憚地猛炸同古城。敵人炮火也逐步延伸射擊,使城內房屋多數變成廢墟。」

戰至24日拂曉,同古外圍陣地全部失守,戴安瀾召集各團長召開決死會議,各自指定了自己陣亡後的代理職務者。戴安瀾率領師指揮部遷往城東,城中留守的三個步兵團由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兼五九八團團長鄭庭笈指揮。

從25日拂曉開始,同古城進入巷戰。雙方逐屋爭奪雙方短兵白刃格鬥,一直打到28日,日軍對五九九、六〇〇團陣地施放糜爛性毒氣的同時,還派遣特種部隊化裝成緬甸土人,趕著牛車往城裡沖,結果全被識破、消滅。當晚打掃戰場,繳獲了七門迫擊炮,一百多支步槍和六挺機槍以及一批防毒面具——日軍作戰一向是丟人不丟槍,二百師能繳獲這麼多槍炮,可見日軍損失有多大。

29日黃昏以後,幾乎彈盡糧絕的鄭庭笈終於等來了戴安瀾的親筆手令:「奉杜軍長令:全師向西湯河東岸撤退,而後轉移至葉達西集中待命,撤退由步兵指揮官鄭庭笈指揮。」

鄭庭笈用一個步兵營突擊擊退敵人,剩下兩個團抬上所有傷員後撤,在一間作為師指揮部的茅草棚里,戴安瀾與鄭庭笈緊緊握手,久久說不出話來。

同古激戰十二天,戰後統計,共打死日軍五千餘人,打傷不計其數,鄭庭笈描述日軍慘狀:「血流漂杵,遺屍遍野。」

二百師完成阻擊任務撤出同古休整,老蔣也於1942年4月5日飛到瓦城東北的梅謀視察,並指示杜聿明再打一場大仗以向英美展示遠征軍戰鬥力。

4月16日,戴安瀾的二百師和新二十二師、九十六師相繼進入攻擊準備位置,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到達平滿納親自指揮,結果忽聞噩耗:負責側翼阻敵的英軍又跑了,第五軍有被東西兩路日軍截斷包圍的危險。

杜聿明眼見戰場形勢逆轉,馬上馳往史迪威和新任遠征軍司令羅卓英的司令部,要求取消平滿納會戰計劃,集中兵力保全臘戍的兩大門戶棠吉和梅謀,曼德勒會戰也應視情況延後。

鄭庭笈的說法不知道是否準確:4月19日午後,史迪威和羅卓英忽然改變計劃,他們根據英方情報,說克遙克柏當西南發現三千日軍,命令二百師火速開往該地向敵攻擊。

杜聿明當場提出反對:「根據摩托化騎兵的搜索報告,六十六軍新三十八師孫立人部尚在該地,絕不可能將大批敵人放過而未察覺,所以這個情報不准,我還是主張二百師東征棠吉、梅謀,確保臘戍,以防敵人斷我退路。」

史迪威和羅卓英堅信英軍情報可靠,二百師必須出擊,否則就要對杜聿明「以抗命論」,杜聿明與史迪威羅卓英大吵一頓。

最後只能屈從的杜聿明留了個心眼兒,他悄悄告訴戴安瀾:「你先運一部分兵力到克遙克柏當,其餘兵力待我去梅謀向參謀團林蔚陳述意見後再作決定。」

戴安瀾帶領二百師五九九、六〇〇團乘汽車疾馳到克遙克柏當,卻發現那裡連一根鬼子毛都沒有——他們又上了英國人的當,成了英軍潰逃的又一塊擋箭牌。

史迪威和羅卓英朝令夕改,終於把疲憊奔波的二百師送入了日軍包圍圈,具體地名說起來很拗口,讀者諸君也未必記得住,咱們簡單點說:駐緬英軍統帥魏菲爾於5月2日下令總退卻,遠征軍司令官的羅卓英也棄軍入印,杜聿明聞訊後派軍參謀長羅又倫前去追趕,結果那兩人跑得太快沒追上,於是就有了野人山苦難之旅。

史迪威羅卓英棄軍而走,十萬中國遠征軍失去統一指揮,只能分散突圍,而回國的要道已經不通了——一部分日軍已渡過怒江與宋希濂的三十六師激戰,二百師原定的突圍回國的計劃也不得不進行更改。

5月18日,二百師在通過細包到摩谷公路時,陷入了日軍五十六師團兩個大隊的伏擊圈,雙方夜戰三個多小時,戴安瀾中彈身負重傷,五九九團團長柳樹人、副團長劉傑陣亡,五九九、六〇〇團戰損已經達到三分之二。

戴安瀾胸部、腹部各中一機槍彈,雖然沒有傷及重要臟器,但是醫藥匱乏,傷口迅速化膿。

戴安瀾知道自己難以倖免,就召集團長們開會,決定在他殉國後,,由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將部隊帶回國。

5月的緬甸大雨滂沱,戴安瀾的衣服從未乾過,傷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惡化,終於1942年5月26日下午5時許,在緬北茅邦村五九八團駐地殉國,時年38歲。

鄭庭笈護著戴安瀾骨灰且戰且走,直到6月2日才帶領全師突圍破最後一道包圍圈,並於17日到達雲南騰衝。

二百師入緬作戰共歷時137天,所部10000人,回國時僅剩4000餘人,師團軍官陣亡4人。

按照美蔣「合作」的慣例,戰敗後自然要互相甩鍋,史迪威在甩鍋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士兵是無可挑剔的,他們機智、勇敢、吃苦耐勞、毫無怨言,問題出在那些貽誤戰機、膽怯、貪得無厭和臨陣脫逃的軍官身上。」

史迪威要是真公平,就應該先追究英軍提供假情報、拿友軍當擋箭牌的罪責,但是英美是堂兄弟,老史也要維護他們的面子,所以只是一味指責遠征軍的不是,還要求槍斃第六十六軍軍長張軫、第六軍軍長甘麗初,一向忍讓的老蔣終於勃然大怒,表示這樣的話就無法合作下去,最後是羅斯福出面調解,承諾對中國的空運物資由每月一千五百噸提高為每月六千噸,老蔣才勉強對史迪威的反攻計劃表示支持。

遠征軍再度入緬,將日軍打得死傷枕藉,而戴安瀾將軍卻只有忠魂歸國,軍史對遠征軍此戰受挫的原因,都是點到為止,這也給讀者諸君留下了遺憾和疑惑:如果不是英軍提供假情報和臨陣脫逃,遠征軍會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嗎?如果羅卓英和杜聿明不受英美挾制,戴安瀾將軍是不是還能在抗日戰場上繼續征戰、再立奇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e1c1fc20463feb6a40bfecb4f1994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