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里的中國》走進內蒙古,講述草原非遺風采,洞見文化中國

2023-07-09     影視前哨

原標題:《非遺里的中國》走進內蒙古,講述草原非遺風采,洞見文化中國

導讀:用時代性的眼光展現非遺在新時代迸發出的活力。

文|錢韶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提到內蒙古,人們的腦海里便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這樣的場景。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勤勞勇敢、一往無前的各民族群眾創造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這些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明的重要見證。

7月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帶領觀眾走進內蒙古,體會草原非遺風采,在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歷史底蘊、匠心精神的同時,還用時代性的眼光展現非遺在新時代迸發出的活力。

融合知識性與趣味性,

創新講述非遺故事

中國是一個非遺大國,各省的代表性非遺項目可謂琳琅滿目。如何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非遺,感受非遺的魅力?以省份為期,通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方式,《非遺里的中國》帶領觀眾深度體驗各地特色非遺,贏得收視和口碑雙豐收。在內蒙古篇中,節目組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的相約敖包非遺小鎮,繼續通過非遺互動體驗、創新秀演呈現、深度話題暢聊等多種形式,集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使內蒙古非遺故事的講述更加生動、立體。

例如,在展示「乘馬射箭」這一技藝時,先是瀟洒的射手們在奔馳的馬背上展示「乘馬射箭」的驚艷絕技,隨後嘉賓團在騎射手的指點下,體驗現代化騎射飛靶機訓練、模擬馬騎射賽,對這一技藝有了更為直觀生動的領悟理解。節目還插入介紹乘馬射箭起源和特點、草原騎射的變化、展示其他種類的射靶和箭頭,以及結合秀演方式,通過舞蹈語彙展示草原兒女在林間穿梭狩獵的弓馬生活,讓觀眾全方位的了解到「乘馬射箭」這項非遺技藝、感受到草原兒女獨具一格的風情、熱情與豪情。

在講述蒙古包營造技藝時,節目細緻講述運用傳統蒙古包的核心要素,利用創新材料和技藝製作的充氣蒙古包、幾何蒙古包多種新型蒙古包與傳統蒙古包的異同,通過技藝小片講述蒙古包營造技藝流程,以及讓嘉賓體驗搭建蒙古包的過程,帶領觀眾生動體會草原遊牧人的生活智慧。

挖掘非遺文化內涵,

傳播中國文化自信

非遺的歷史,是人的歷史,更是關乎文化的歷史。在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非遺,展現了當地人民傑出的藝術表現力與多姿多彩的生活意趣。這些非遺一代代流傳下來,也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非遺里的中國》秉持活態傳承的理念,在本期節目中,通過內蒙古二十多項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新時代的呈現,在展現內蒙古非遺的文化內涵的同時,鋪展出新時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

從乘馬射箭、內蒙古多民族服飾到草原音樂三寶、蒙古包營造技藝、藥香製作技藝再到奶製品製作技藝、烏蘭伊德製作技藝、羊毛氈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非遺里的中國》聚焦當地人們日常勞作、飲食起居等方方面面,挖掘出內蒙古草原騎射文化、服飾文化、音樂文化、遊牧文化、飲食文化、藥香文化等多種地域特色文化,呈現出各民族民俗生活的現狀、彰顯出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也讓觀眾看到非遺處處充滿著煙火氣息和溫度、透露出古老的東方智慧。

在聚焦非遺傳承的同時,節目還展現了非遺在不斷與當代生活聯結後激發出的新火花,為觀眾呈現出富有新的生命力和張力的非遺。例如,在「學院派民間派雙管齊下」的教學方式,以及不斷探索民族音樂和世界音樂的融合,通過統一馬頭琴的演奏弓法,讓馬頭琴音樂從科爾沁草原走向世界音樂殿堂。在講述內蒙古多民族服飾時,節目通過潮流服飾大秀和傳統服飾秀的展示和對比,一方面呈現出各民族的文化與歷史,另一方面也通過年輕服裝設計師的故事,讓人們看到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生活接軌,折射出當代年輕人對於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的熱愛與自信。

以非遺為主題,《非遺里的中國》通過藝術化手段創新講述非遺故事,挖掘植根於非遺的文化內涵,帶領觀眾近距離走進非遺的同時,打造出全新的非遺「IP」,並藉由非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17639700d388ccdd5927e757c1548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