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統西北區九任區長兩個叛變三個逃脫,從三人回憶中,能挖出潛入延安的影子?

2023-08-31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軍統西北區九任區長兩個叛變三個逃脫,從三人回憶中,能挖出潛入延安的影子?

同為諜戰劇,《風箏》與《潛伏》有很大不同卻難分高下,它們相同之處,就是都有濃重的史料色彩:保密局天津站站長吳敬中,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名字叫吳景中,保密局天津站站長是他最後一個特務職務,此前他還當過軍統臨澧特訓班情報教官、中蘇情報所總務科科長、軍統西北區區長、東北區區長;「軍統六哥」鬼子六鄭耀先在小說原著中叫「錢溢飛」,這個名字大家當然也十分熟悉。

軍統及其前身復興社特務處往延安派「影子」也確有其事,我們熟悉的保密局天津站站長吳敬中在當軍統西北區少將區長的時候,也參與了此事。

據被抓後進入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的軍統少將中將們回憶,派往延安的「影子」不是被生擒活捉,就是潛伏不下去嚇得跑回重慶南京,極少有人能真正潛伏下來——曾深度參與此事的原軍統西北區區長之一、軍統局本部行動處少將處長程一鳴據說就是像鄭耀先一樣的「風箏」,「影子」名單早就送到了延安的「社會部」反特部門。

沈醉回憶錄在回憶錄《軍統內幕·軍統對陝甘寧邊區的罪惡活動》中回憶:「軍統設在蘭州的西北區,先後區長程一鳴、吳景中、霍立人,和我私交都很好。當時該區的主要任務也是針對邊區進行特務活動。打入邊區的特務,不少是軍統蘭州特訓班畢業的學員。」

沈醉說的程一鳴可能是「風箏」鄭耀先的歷史原型之一,吳景中自然就是《潛伏》里的吳敬中。

沈醉年齡較小,只是跟軍統(復興社特務處)西北區後三任區長關係不錯,對西北區前五任區長都不太熟悉——在復興社特務處還沒變成軍統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西北區,該區首任區長張嚴佛在《抗戰前後軍統在西北的活動》一書中回憶:「我於1935年10月在西安負責創建西北區,擔任該區區長兼『西北剿總』第三科科長,其後兩次擔任西北區區長,前後長達三年之久。1935年到1940年,歷任西北區區長的有張毅夫(張嚴佛原名)、江雄風、王天木、趙世瑞、李果諶、李人士。其後軍統晉陝區、北方區的負責人有王鴻駿、胡國振、文強、徐遠舉等人。(本文黑體字,除特別註明外,均出自張嚴佛回憶錄)」

張嚴佛是參加了湖南起義的,但是他在軍統西北區區長任上期間,曾在西安暗殺了八路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議宣俠父,實在是罪無可逭,於是也跟沈醉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做了同學,沈醉對這位「前輩」還是比較尊敬的:「在軍統系統當中,地位僅次於毛人鳳、而資格卻比毛人鳳老得多的張嚴佛(又名張毅夫),在被俘的軍統特務中,地位最高、資格最老,他原來是屬於鄧文儀特務系統的重要骨幹,鄧文儀任南昌行營調查科科長時,他任副科長。」

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諸君都知道,鄧文儀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生,沈醉說鄧文儀搞特務活動比戴笠還早,程一鳴、吳景中和沈醉的姐夫余樂醒等人之所以「叛變」,就是被老學長鄧文儀用中校、上校軍銜拉攏的。

張嚴佛一開始時是給鄧文儀當副手,年齡卻比吳景中小兩歲、比余樂醒小四歲,他創建軍統(特務處)西北區的時候,只有三十歲。

我們從張嚴佛、沈醉提供的軍統西北區八個區長名單中,看到了好幾個熟悉的名字,那個江雄風,也能讓我們想起那個「假影子」江萬朝。

江萬朝是真影子還是假影子,咱們最後再說。當年軍統究竟往延安派了多少影子,我們是可以從負責此事的張嚴佛、程一鳴以及知情者沈醉的回憶錄中去尋找答案的。

負責往延安派影子的九個軍統西北區區長,程一鳴是紅色特工(筆者前一段時間寫過),吳敬中在天津解放前逃掉,江雄風跟吳敬中一樣,都逃到了島上,吳敬中被毛人鳳關了一段時間後脫離特務系統,跑去香港做了生意,而江雄風則一直當特務——這兩個原軍統西北區區長,都是1981年病逝的,接替王天木的趙世瑞早在1952年就已病故,他們肯定不會泄露「影子計劃」的詳細內容。

在那九個區長中,還有兩個被日偽抓捕後變節當了漢奸,他們就是《偽裝者》中「毒蜂」毒蜂王天風的歷史原型王天木和從臨澧特訓班女學員中挑選了「工作太太」的李果諶:王天木抗戰勝利後逃匿,李果諶在1942被擊斃。

沈醉在回憶錄《戰犯改造所見聞·軍統一大堆人被俘改造》中提到,跟張嚴佛一樣在湖南起義中被毛人鳳下令追殺的李人士,也進了戰犯管理所。

李人士是哪一批特赦,還是像沈醉一樣恢復起義將領身份,或者在哪一年病逝,筆者沒有查到相關資料,只好放在一邊不提。

這樣盤點下來,當過軍統西北區區長的九個人中,叛變的王天木、李果諶,逃掉的吳敬中、江雄風、趙世瑞都不可能提供有價值的資料,李人士也沒留下回憶文章,我們就只能從張嚴佛、程一鳴的回憶錄中和霍立人不小心透露的消息里,去挖掘「影子」的真相了。

據張嚴佛回憶,1935年10月「西北剿總」成立的同時,軍統局(開始是復興社特務處,為了方便起見,咱們還是稱其為軍統局)「西北區(管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個省的特務)」也成立了,並且制定了嚴格的保密紀律:「對特務人員嚴格要求的第一條是『保密』,第二條還是『保密』,各地方的特務組織以及特務人員的確實身份,一般不為外人所知,就是軍統下級特務人員,也不完全明了軍統局的組織和特務人員彼此之間的正式身份。」

雖然有嚴格的保密紀律,軍統西北區區長霍立人還是向沈醉透露了一些內幕:「霍立人後來調回重慶,也曾和我談過西北區對邊區的一些活動情況。他說除了延安以外,他們在邊區里的一些縣裡都建立過特務組織,只是沒有設立電台。當時派遣特務混進邊區去搞情報活動,並不很困難,只是想搞破壞和發展組織則很不容易。」

《風箏》里鄭耀先化名金默然潛入延安,這件事也有歷史原型,那就是張嚴佛安排的:「1937年3月,老蔣派中將高參塗思宗率領一個訪問團赴延安,軍統乘機派叛徒出身的軍事科長楊蔚,詭稱訪問團團員,隨同塗思宗混入延安進行情報活動,我也千方百計派遣特務打入邊區,建立潛伏組織。」

據張嚴佛不完全統計,他派往延安的特務僥倖逃脫的有汪克毅(三個月後逃回)、郭子明(潛入延安半個月,帶出兩三萬字情報),沒逃掉和潛伏下來的不知有多少。

這三個原軍統局西北區區長的回憶表明,他們派往延安的影子不止一批,更不止一個,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所謂「影子」,可能是一個人的代號,也可能是一個潛伏小組的名稱,這些影子互不相識,只是聽命於戴笠毛人鳳或西北區的前後九任區長,而真正的「影子名單」,也沒有一個區長能完全掌握:誰都可能是真影子,誰也都可能是假影子,暴露出來掩護另一名(批)特務的往往被認為是假影子,實際上他們如果不暴露,就也是真影子,比如我們熟悉的韓冰、江萬朝,甚至連袁農也有嫌疑——他到醫院給江萬朝年了一首詩,江萬朝就主動承認自己是影子了。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的這首《別董大》,聽起來好像沒毛病,但是放在當時的場景中,卻是越琢磨越有問題:這豈不是告訴江萬朝身份已經暴露,他就是「日落時的餘光(曛)」?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諜戰劇取材於史料,但卻不能說得太深刻,比如《滲透》中齊公子的「滲透計劃」,那也是一個很可怕的陰謀:那些潛伏下來的特務,就像張嚴佛和霍立人、程一鳴回憶的那樣,並不用手槍炸彈搞物質上的破壞,但是其危害性,卻遠超一般的武裝特務。

袁農是不是影子,江萬朝和韓冰誰才是真影子,讀者諸君看了那些軍統局西北區區長及相關知情者的回憶,是不是也想到了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61b0a6d2cc0a23623d07872bf38f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