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一生只寫過一首詩,如今被編入教科書,內容我們都耳熟能詳

2022-04-10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慈禧一生只寫過一首詩,如今被編入教科書,內容我們都耳熟能詳

我們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的內涵並非三兩句就能概括。「禮」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就包括對父母長輩的孝敬。中華民族是最注重血緣關係的,對親情猶為重視。我們不難發現,時代發展至今已經形成完善的孝道體系,古人對於「孝」的研究也非常深刻,其思想理論一直延續至今。從古至今多少關於孝心的故事感動了世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今天要說的也是有關「孝」的故事,儘管主人公在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她的這首詩卻流傳至今,內容我們都耳熟能詳。

清朝的慈禧太后想必熟悉歷史的都應該有所了解,(葉赫那拉氏)她17歲進入後宮,賜號蘭貴人,後來得到咸豐皇帝的寵幸,得以晉封懿嬪。由於生下了咸豐皇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使得她更加被咸豐帝寵幸,晉封懿妃。咸豐帝自幼體弱多病,加上當時的中國動亂不斷,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還有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內憂外患的局勢讓他心力憔悴。在此期間,懿貴妃趁此機會開始干涉朝政。

咸豐帝在熱河去世後,慈禧的兒子載淳繼承皇位,母親自然被尊為皇太后,此後皇宮中便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權力鬥爭。慈禧太后最終掌握朝中大權後,便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垂簾聽政,她成為了國家的最高領導。清末西方國家不斷侵略中國,在慈禧太后等人運作下,清政府不斷通過割地賠款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並且地方上不斷壓榨百姓,各地百姓苦不堪言。對於國內興起的革命,慈禧太后一直都是血腥鎮壓,甲午戰爭爆發時,慈禧太后竟然還挪用海軍軍費來給自己過壽。

由於慈禧太后的各種離譜決策,使得她在近代史上一直遭人唾棄,通過出賣國家利益來維持短暫和平,挪用抵禦強敵的戰爭經費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她被人們所唾棄也是正常的。然而,慈禧太后的一生並非只有負面,歷史是較為公允的,晚清的改革也是值得肯定的,清末新政便是比較好的正面例子。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在地方開展洋務運動,這也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端。除此之外,慈禧還曾有一首詩流傳下來,如今我們耳熟能詳。

大多數人估計都不知道慈禧還曾寫過詩,可能是她的「劣跡」太過於耀眼,讓很多人都忽略了這首詩的存在。如今這首詩還被編入教科書供大家學習,拋開人物偏見不談,這首詩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並且很多人都能夠背誦,足以見大家是接受這首詩的。這首詩就是《祝母壽詩》,從詩名也能看出是寫給母親祝壽的。慈禧也是挺有孝心的。詩的內容如下:

慈禧母親六十大壽時,她正宮中尚未得勢,無法隨意進出皇宮。當時紫禁城雖然距離錫拉胡同母親的宅邸咫尺之遙,可慈禧卻無法參加母親的大壽,於是寫下這首詩託人送給母親。其中一句「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被廣大民眾所傳唱,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詩,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慈禧所作。這首詩並非千古名作,可它所表達的孝心卻格外濃厚。如今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慈禧一生只寫過這一首詩,如今還被編入教科書。對此,大家有何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3d117279a09bb87239e21ce8246d2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