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為何捐款世衛,反映了世界秩序變化哪些小趨勢?

2020-04-19   江雨讀書



4月15日,在特朗普宣布「斷供」世衛組織後,比爾•蓋茨表達了強烈反對,並且以旗下基金會的名義,宣布了追加1.5億美元捐款的決定,用實際行動力挺了世衛組織。

對於這一點,中外網友的反映是差不多的,稱讚老爺子善良有愛心,點個大大的贊。

當然,如果只講道德和善良,我們可能看不清這些事情背後的深層原因,可能也看不清事件背後蘊藏的那些小趨勢。

這裡面,涉及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世衛這些國際機構。

大家都知道,參加世界銀行、WTO、世衛這些機構的都是主 權 國 家。

近幾年,這些國際多邊機構多多少少遇到一些困境。什麼困境呢?

一個是,機構裡面大 小 國利益訴求不一致,小 國喜歡多邊機構的平等性,大 國的優勢地位卻被機構的規則束縛住了,覺得難受,所以美國總愛退群;

另一個是,各個國 家的價值觀不一樣,有時候國際機構越中立,越兩頭不討好,結果搞的三方面都很難受。

這樣,難道就無解了嗎?



也不是。

因為國際上活躍的主體,除了國 家以外,還有一類,大公司。

我們思考問題,看待一件事情,特別是國際上發生的事,經常放到國 家的框架內來思考,這是一種思維模式。

另外還有一種思維模式,就是把大公司看成是主體。

因為在很多領域,物理邊界已經比較模糊,大公司的組織邏輯越來越複雜,經常會脫離了國 家這個空間的約束。

比如,彭博通訊社做過一份統計,蘋果將93.3%的現金放在海外,微軟放了97%,高通放了92.9%,可口可樂是87.3%。

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的是,某個公司因為壓力,而不再賣給另外一個國 家關鍵裝備,不再用某個國 家的東西。

但是冰山之下,更為龐大的供應鏈網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國在同一類產品不同工序上有不同的比較優勢,從而形成一種國際性的配合和流動。

而且,也不是某個國 家一發令,企業家們就立即站好隊互相噴。

更多的時候,他們想一起尋找到解決的辦法。



一些大企業,現在正在做的就是,淡去自身的國 籍屬性,更多地聚焦商業性,從全球市場、從純商業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全球布局問題,以及在不同國 家和地區採取不同的適應性策略的問題。

正因為國際機構的主體是國 家,而國 家之間的溝通效率又越來越差,這些大公司就有了一種衝動,要參與到國際規則的建構中來,參與到這些國際機構中來,想獲得更多的發言權。

比爾蓋茨老爺子的行為,可以看作是這樣一種努力。

公司與商人,是經濟運行的細胞。

尤其是當前,供應鏈網絡、信息技術網絡非常具有穿透力,公司的思維可能更開闊,更能照顧到共同的利益。

給予公司和商人更多的發言權,有利於改變國 家間扯皮僵持的現狀,帶來一些新鮮活力。

這算是一種小趨勢吧。

它或許短時間內改變不了什麼,但是一旦大家看到了其優勢所在,可能就會去鼓勵支持,從而在各個 家轉向內在的時候,帶來一種新的全球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