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中國》200期研討會: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

2023-09-15     影視前哨

原標題:《這就是中國》200期研討會: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

「《這就是中國》第200期節目,我們以這個五年的欄目,致敬連綿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不久前,東方衛視電視理論節目《這就是中國》迎來了第200期節目,以《中華文明就像一顆恆星》為題,表達節目站在全新的起點上再次出發的決心。

自2019年1月7日起每周一在東方衛視固定時段播出以來,這檔創新的電視理論節目,從當下國內外老百姓關心的一個個熱點、難點時政問題切入討論,以新穎的樣式、國際化的視野,打破西方話語壟斷,用中國話語解讀中國奇蹟,贏得了海內外廣大觀眾的認同和歡迎,也打造了文化自信自強上海樣本。

中國電視理論節目如何能持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9月15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廣播電視局、上海廣播電視台主辦,東方衛視中心、觀察者網承辦的電視理論節目《這就是中國》200期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宣部、外交部、國家廣電總局、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廣播電視局等相關單位領導出席,為《這就是中國》節目未來的創新發展和品質提升指明方向。京滬專家學者共同回顧中國電視理論節目的發展歷程,為《這就是中國》未來持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發表真知灼見。

五年深耕「出圈破圈」,「轉守為攻」傳遞中國自信

《這就是中國》由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擔任主講人,何婕擔任節目主持人,以「國際眼光、原創研究、一流產品」為定位,集結有權威、有依據、有底氣的理論觀點與核心觀念,深研有代表、有熱度、有意義的國際事件與社會熱點,繼而輸出有互動、有思考、有價值的思政內容,自播出以來廣受觀眾的和業界的認可。

2022年,《這就是中國》榮獲第二十七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電視文藝欄目獎。此外,節目還先後獲得中宣部「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9「年度創新創優節目」「優秀海外傳播作品」等稱號。節目還榮獲第三十屆「上海新聞獎」電視名專欄獎,入選廣電總局「創新理論傳播工程」第一批電視理論節目扶持項目。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副司長(主持工作)李忠志在研討會上高度肯定上海廣播電視台在守正創新、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努力,強調電視媒體在推進理論宣傳通俗化、大眾化方面的優勢。他認為,《這就是中國》不僅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作出新的理論貢獻,也大膽涉足理論「深水區」,主動設置議題、回應公眾關切,贏得了廣大觀眾特別是中國年輕一代對中國制度、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的認同。他表示,期待未來節目能通過更多渠道、更多平台擴大影響力,「讓破圈從被動到主動,讓自來水成為江河水」。

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副司長毛寧認為,《這就是中國》有「歷史的深度、現實的維度、年輕的角度」,不僅能貫通古今將「何以中國」娓娓道來,也在各種觀點、立場激盪交鋒中樹立起鮮明的輿論導向,還抓住了年輕人的所思所想、解答年輕人的困惑。她表示,期待節目在領悟「兩個結合」、不斷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方面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沈軍表示,《這就是中國》用近五年的時間初步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時代答卷」。以開播200期為契機,《這就是中國》未來將「轉守為攻」,進一步在宣傳思想陣地上提升話題的深度和廣度。一方面,節目將拓展「朋友圈」,邀請更多重量級嘉賓,打造節目品牌高端理論智庫;另一方面,《這就是中國》也將闊步「走出去」,進高校、進社區、進企業,讓「二十大」精神在基層群眾當中引起共情、引發共鳴。

天時地利人和,探索「打好話語組合拳」

《這就是中國》走過200期,主創團隊積累了怎樣的經驗和思考?在研討會上,主創團隊和專家學者紛紛發言,講述了他們眼中的創作之路。觀察者網總編輯、資深新媒體傳播人金仲偉表示,精彩的中國故事成就了《這就是中國》這檔節目,張維為團隊與東方衛視節目團隊的精心製作,也成就了這一媒體融合發展的創作佳話。

中信集團原董事長、中信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丹回憶2019年11月《這就是中國》首次舉辦專家研討會的經歷,他認為,節目始終抱著學習的心態,自覺總結成功的經驗,探索努力的方向,真正做到了胸懷中國、胸懷天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冷凇則從電視藝術、內容選題、創新表達、矩陣傳播等多個角度分析《這就是中國》的成功。他認為,《這就是中國》開放多元、兼容並包,在集結「學術界的《千里江山圖》」的同時構建了一個「青年人聽得懂、老百姓能理解」的理論場。在多方合力之下,節目不僅是中西方哲學思想交流互鑒的搖籃,也成了提升當代青年認知能力的課堂。從節目初創時就深入參與的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諮詢委員會主任李世默則回憶了節目從2018年孵化至今的點點滴滴,高度稱讚節目的發展緊扣時代變化。

作為《這就是中國》的主講人,張維為教授從為什麼要做、為什麼受歡迎、如何定位理論節目、為什麼要打話語組合拳四個角度總結這檔節目成功的經驗,「所謂天時,就是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變化時代呼喚思想,呼喚對各種變化的中國解讀,我們的節目因此也應運而生。所謂地利,就是我們處在迅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國,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國際大都市上海。所謂人和,就是各方密切合作,並得到各級領導的鼎力支持。對於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來說,這個節目是實踐國家高端智庫『理論創新、輿論引導、服務社會』等使命的成功探索。」

多位與會專家領導也認同,《這就是中國》誕生在上海這個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它的破土而出,既得益於改革創新的生活土壤,也是上海廣播電視台持續探索融合轉型發展的成果。未來節目既要努力說清「未來」。也要積極講好「本來」;要旗幟鮮明、以理服人,有大國威嚴兼具大國情懷,打好話語組合拳,把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傳得更廣、更遠、更響亮。

與年輕一代同頻共振,開創電視理論節目新模式

從校媒企三位一體,到地台網高度協同,再到內外網同頻共振……播出近五年來,《這就是中國》創新傳播,打造了一條立體、全面、完整的傳播鏈條。截至目前,《這就是中國》在B站上的累計觀看量突破1.1億次,訂閱數達到126.5萬,點贊超136.3萬次。節目在抖音平台上擁有粉絲184.6萬,共計發布有1772個作品,總播放量超5.8億次。節目在YouTube東方衛視官方頻道上線,覆蓋了196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2億人次受眾,總觀看次數超過7765.4萬次,總觀看時長超2481.6萬小時,總點贊數超154.3萬次。正如冷凇形容的那樣,《這就是中國》長視頻節目本身是「衝鋒鎗」,短視頻內容是「子彈」,電視、網絡、社交平台、短視頻平台四端聯動,構成了中國觀點在媒介綜合體的矩陣傳播,實現了與年輕一代的同頻共振。

對於節目未來的發展,與會專家各抒己見。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研究員房寧認為,講好中國故事,既要深入挖掘反映生活、雅俗共賞的文化故事,也要廣泛地了解和研究國外流傳的「中國故事」,還要注意實事求是,客觀、全面地講中國故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則表示,《這就是中國》取得的成功與主創團隊堅實的文化自信密不可分,期待未來能呈現更多讓觀眾增自信、長精神的內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也建議,節目可以有更多海外嘉賓的分享,直觀呈現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的影響。《文匯報》高級記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則表示,希望看到多語種版本的《這就是中國》和相關叢書,讓全世界的觀眾、聽眾、讀者都能了解中國的聲音。

與會專家不約而同地肯定,《這就是中國》某種意義上開創了電視思想政論類節目的一種新模式,開創了中國話語直接走向社會,走向年輕人,走向世界的新模式,也開創了思政教育的新模式。面對著專家學者們的鼓勵和肯定,張維為擲地有聲地表示:「實踐證明,我們能夠贏得中西方的話語之爭,能夠有效地推動中國話語走向社會並影響,走向世界並影響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2fa95b8aa5c3a2a03d888937304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