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思想家魏源總結的學問之道,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

2022-05-16     天天文言文

原標題:清代思想家魏源總結的學問之道,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

原文

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飛必決。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消與長聚門,禍與福同根,豈惟世事物理有然哉?學問之道,其得之不難者,失之必易。惟艱難得之者,斯能兢業以守之。

——出自清·魏源《默觚·學篇七》

注釋

譯文

熱到了極點就不會再熱了,反而開始轉涼;冷到了極點就不會再冷了,反而開始轉熱。彎曲得越厲害,反彈得就越猛烈;潛伏得越久,起飛得就越迅猛。所以不如意的事情,會有如意的事情隱藏在其中;得意的事情,會有不順心的事情趁機產生。減少和增長結合在一起,禍患與好運同時產生,這難道不是世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嗎?學習的道理也是這樣,那些容易得到的知識,失去也一定很容易。只有經過重重困難得到的知識,才會小心謹慎地守護它。

文言知識

說「乘」:「乘」的古字形就像一個人站在樹上,本義是「登上」

「乘」在文言文中還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駕馭,騎,坐」。如《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又如,「乘雲」意思是「駕雲」。
  • 指「趁著,憑藉」。如「乘風破浪」,「乘虛而入」。
  • 指「進攻,追逐」。如《史記·高祖本紀》:「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 指「古代計算車輛的單位」,一車四馬為一乘,讀shèng。如「千乘之國」。

文化常識:《默觚》經典十句

上文選自《默觚》,作者是清代思想家魏源。

「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gū)」指古代用來寫字的木簡,所以「默觚」即魏源的讀書筆記。

魏源,名遠達,字默深,今湖南省邵陽市人。

他是清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下面從《默觚》中精選了十則經典佳句,一起來體會其中的智慧。

一、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多而學易成。

釋義:聽得多,見識的多便會聰明起來;有學識淵博的朋友,做學問也就變得容易了。

二、君子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

釋義:君子在小事上嚴格要求自己,不因為小事情去苛求他人。

三、逆則生,順則夭矣;逆則聖,順則狂矣。

釋義:敢於對抗逆流就能生存,聽天由命只有死亡;敢於對抗逆流就聰慧,隨波逐流就會狂愚。

四、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

釋義:土不堆在一起就不會形成高山,水和水不匯在一起就不會有河流,人和人不團結在一起就不會有所作為,馬和馬不在一起就不會競相前行。

五、言當以執兩為兼聽,而不以狐疑為兼聽也。

釋義:能把兩種不同意見加以選擇比較,叫做兼聽,而不能把猶豫叫做兼聽。

六、言當以達聰為獨斷,而不可臆決為獨斷也。

釋義:應把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稱為獨斷,而不能把個人的主觀臆斷稱為獨斷。

七、身教親於言教。

釋義:以實際行動來教育別人,比用言語去教育別人更好。

八、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

釋義:教導人,就要發展他自身的長處,使人家的缺點得到克服。

九、君子受言以達聰明。

釋義:君子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使得自己變得更加聰明。

十、強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釋義:強行讓別人去做一些不能完成的事情,這樣的法律一定建立不起來的。禁止人們一定會出發的行為,這樣的法律也是行不通的。

啟發與借鑑

任何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寒暑交替,興亡更迭,盈虧相續,莫不如此。其中的道理對於我們的學習、生活也是適用的。

對於學習,不要相信什麼捷徑,「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而在生活中,要坦然面對挫折或是成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豁達淡然的心態,就不會一蹶不振,也不會樂極生悲。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211a4f13e7ce9219edbc0c67014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