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著與眾不同,在教宋太宗書法時竟然故意說字寫得不好

2022-04-21     天天文言文

原標題:王著與眾不同,在教宋太宗書法時竟然故意說字寫得不好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學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聽政之餘,留心筆墨,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遂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

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矣。」其後,帝筆法精絕,逾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

——出自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注釋

譯文

宋太宗當政的時候,有一個叫王著的人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很是得其要領,在翰林院當侍書。皇帝處理政務之餘,還注重練習書法,多次派遣太監拿著自己寫的字給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認為字還沒有練好,太宗於是更加專心臨摹練習。宋太宗又拿寫好的字問王著,王著依然回答說還沒練好。

有人問王著的意圖,王著說:「皇上的書法本來已經寫得很好了,但是如果馬上就說好,恐怕皇上就不再用心練習了。」後來,宋太宗的書法精妙絕倫,超過很多以前的書法家,世人都認為這得益於王著的勸告。

文化常識:翰林

「翰」本指古代用來寫字的羽毛,後來借指毛筆、文字等。

「翰林」按照字面意思,指詩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後成了專有名詞,「翰林」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唐朝。

古代在科舉考試中,凡獲進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擔任某種官職外,把其餘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實際上是個人才儲備所。

上文中說的王著曾為「侍書翰林」,意思是王著在翰林院做「侍書」——即為皇帝起草、掌管文書。

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職,也可長期在翰林院裡的。他們的工作是草擬詔書,編撰史籍,校對文史,為皇帝講文論道等。

人物故事:宋太宗與「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光義,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因避其兄宋太祖的名諱,改名為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為趙炅。

趙光義喜歡讀書,成語「開卷有益」即來自於他。

宋朝初年,宋太宗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

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

宋太宗身邊的人看到他每天要處理很多的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一部大書,就勸告他少看些,不要太辛苦,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

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誤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後來,「開卷有益」演化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會有益處。常用於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得益。

——出自《澠水燕談錄》

啟發與借鑑

王著面對宋太宗,沒有一味地恭維、奉承,而是敢於直言,對宋太宗進行勸勉和引導。「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矣。」說明王著不僅正直無私,而且深諳學習之道。

「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之路上最大的阻礙就是懶惰,要想有所成就,必須以勤克惰,持之以恆地付出努力,這些都是古往今來無數事實所證明了的。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1d16a98c8da0af618f815f60e31c5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