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犯了兩個錯誤:朱標不死,朱棣也可能造反,朱棣打朱標,有幾分勝算?

2023-12-06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朱元璋犯了兩個錯誤:朱標不死,朱棣也可能造反,朱棣打朱標,有幾分勝算?

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年滿二十歲的燕王朱棣正式就藩;洪武十五年,馬皇后薨逝,僧道衍(姚廣孝)進入燕王府;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薨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建文四年,燕王朱棣「靖難」功成,改年號永樂。

羅列大明歷史上的幾個重大事件的時間,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在馬皇后薨逝,太子朱標還活著的時候,燕王朱棣就已經有了奪位之心,所以「朱標不死朱棣不反」之說,並不符合史實——如果朱棣是個省油的燈,不管大哥是否在世,他都不會起兵「靖難」;如果朱棣天生反骨,就是朱元璋還活著,逼急了他也敢造反。

朱棣「靖難」的關鍵人物之一,自然是「黑衣宰相」姚廣孝,我們從《明史》關於姚廣孝的記載中,就能發現朱棣的反謀,在洪武十五年就可是醞釀了,而太子朱標是十年後才薨逝的:「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朱棣跟姚廣孝天天密談,兩人一拍即合,背著人說的,當然不是怎麼為父親和大哥鎮守北大門,而是怎麼給燕王一頂「白帽子」——姚廣孝的志向不是輔佐藩王,而是要做從龍之臣,為自己的主公奪得九五之尊:「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劉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得力助手,幫助忽必烈奪得帝位後受封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常山王。姚廣孝因貌似劉秉忠而大喜,可見他也是有志要在明朝翻天換皇帝。

姚廣孝有樣學樣,也真成了朱棣永樂朝的重臣: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除了沒有封王,他基本可以稱作「二號劉秉忠」。

有姚廣孝這個「二號劉秉忠」天天攛掇,朱棣想不反都難,我們換個角度想一想,就會發現朱棣也有問題:如果他不想取代大哥朱標,為什麼不把姚廣孝送到京城,交由父兄處置?

朱棣和姚廣孝密謀了十年,熬死了大哥朱標,又熬了六年,連父親朱元璋也熬死了,這時候的朱棣,已經可以肆無忌憚了,這全怪朱元璋在選兒媳婦時亂點鴛鴦譜鑄成大錯:明軍頭號大帥徐達雖然已經辭世,但是他在軍中的影響猶在,而徐達正是朱棣的老丈人!

我們細看朱棣「靖難之役」全過程就會發現,跟朱棣作戰的京營主力,基本都是出工不出力,即使沒有建文皇帝朱允炆「勿傷我叔」的旨意,朝中軍將也不會對著朱標下死手——三國時期張飛在當陽長坂據水斷橋喝退曹軍,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橋上那個黑大漢是夏侯淵親侄女婿,跟曹操也算親戚,而朱棣作為大帥徐達的女婿,一般的兵將,怎麼肯朝他放槍射箭?

徐達在軍中的威望,讀者諸君當然十分清楚:「中山(徐達被朱元璋追封為中山王)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達言簡慮精,善拊循,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嚴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

在軍中和民間,徐達都廣有人脈,要是只比老丈人,朱棣的後台比大哥朱標還硬:明軍一二號人物是徐達、常遇春,徐達的女兒嫁給了朱棣,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朱標。

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長幼有序,原本應該是朱標娶徐達的女兒,朱棣娶常遇春的女兒,這樣才「門當戶對」。

常遇春死得比較早,二代常茂又比較暴躁,在洪武年間就已經失勢,即使常遇春還活著,人緣也遠不及徐達。《明史》對常遇春的評價可以說是毀譽參半:「開平天不假年,子孫亦復衰替。貴匹勛齊,而食報或爽,其故何也?太祖(朱元璋)嘗語諸將曰:『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信哉,可為為將帥者鑒矣。

常遇春是朱允炆的姥爺,但卻不是親姥爺。朱標先娶了常遇春的女兒為妃,常妃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經病逝,她跟朱標有兩個親兒子朱雄英、朱允熥,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都是繼妃呂氏所生,常遇春的舊將看見朱允炆,不但不會感到親近,反而會有些悲涼失落——這很好理解:如果劉備廢劉禪而立劉永、劉理,關羽張飛未必會舒服,趙雲肯定會強烈反對。

常遇春和常妃先後辭世,朱標一脈跟軍方聯繫的紐帶基本斷絕,繼妃呂氏的父親是太常寺卿呂本,朱允炆的正妻是光祿少卿馬全之女,兩個「老丈人」在軍中沒有半點影響。

這時候我們就看出朱元璋似乎犯了一個錯誤:朱標的常妃於洪武十一年辭世,繼妃就應該從徐達另外三個女兒中選一個——長女徐儀華(也有史料說叫徐妙雲)已於洪武九年被冊立為燕王妃。

朱元璋在給兒子選媳婦的時候,沒有先給朱標從許徐家求娶,已經犯了一個錯誤,老大續弦,又找了個曾在遠朝為官的呂家之女,這就更不靠譜了。

如果朱標的太子妃是徐達長女,並且生下了皇太孫,即使朱棣想造反,那些曾在徐達麾下效力的中下級軍官成長起來,也會跟他死磕。

朱元璋精明一世糊塗一時,在給兒子選伴僧、挑媳婦這兩件事上,都犯了大錯,留下了隱患:明知道老四朱標很能打,又往他身邊派了一頭「病虎」,明知道軍隊很重要,卻讓太子一脈跟軍方漸行漸遠。

朱標以仁厚著稱,但是天家無親,有時候太過仁厚,也會助長覬覦者的野心,朱元璋可能沒發現在大明王朝初期,還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太子身體不大好。

朱家「太子多病」,往往會成為藩王造反的誘因,就連靠靖難起家的朱棣,也曾被朱高熾的胖病困擾,朱高煦之所以一直虎視眈眈,還不是看著大哥太肥了?

細捋洪武年間大事時間線,我們就能發現很多問題:在皇權面前,父子情,兄弟情都會很脆弱,而老朱對兒子們則是極盡呵護和信任,除了太子,幾乎所有的就藩兒子都手握重兵,這也為骨肉相殘埋下了伏筆。

在朱棣的「靖難之役」中,徐達的大兒子徐輝祖是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邊的,但是朱允炆卻不不信任徐輝祖:「命帥師援山東,敗燕兵於齊眉山。燕人大懼。俄被詔還,諸將勢孤,遂相次敗績。」

徐達的四兒子徐增壽,則成了朱棣安插在南京城的坐探:「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問增壽。增壽頓首曰:『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及燕師起,數以京師虛實輸於燕。」

靖難之役,老朱挑錯兒媳婦的弊端才真正顯現,這也給讀者諸君出了個難題: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而是順利繼位稱帝,他的四弟燕王朱棣已經謀劃了十五六年,肯乖乖地做一個藩王嗎?如果朱棣悍然起兵向大哥發難,最後能有幾成勝算?

在筆者看來,朱標當皇帝就不需要削藩,即使削藩,也不用大動干戈,在京城多蓋幾座王府,把弟弟們接回來喝酒就行了——這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有姚廣孝出謀劃策,朱棣還怕找不到「靖難」的理由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4a7a9e15ad299cdc6883302872858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