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青是中國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獵鷹。傳統觀點認為,海東青是導致遼金構兵、契丹亡國的肇因之一,故而受到學界關注和研究。但對「海東青」一名中「海東」的具體含義,學界至今眾說紛紜,有必要予以考辨。
並非大海以東
據字面語義,「海東青」之「海東」易被理解為「大海以東」之意,宋元時期即存在這種認識,如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載:「海東青者,出五國,五國之東接大海,自海東而來者謂之海東青」,又言女真未崛起時曾「為大遼市海東青於海上」,顯然此處的「海東」是指大海以東,並引申為大海以東之海上。依據此類史料,今人崔廣彬《「肅慎」一名之我見》一文認為海東青是「從東方大海飛來」;徐學良、谷風在《海東青的分布和產地》甚至明確指出「海東即指鄂霍茨克海以東」。
所謂「海東青」之「海東」被解釋為「大海以東」或「東方大海」具有很強的臆測成分。在中國古人的地域觀念中,「中國」位於「四海之內」。「四海」的方位是相對「中國」(中原)而言的,因此中國史籍中記載的「海東」理應是以中原內地為參照主體。且「海東」通常並非指「大海」,而是大海以東某個地域的代稱,如朝鮮半島諸國(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日本、渤海國等國家和地區因位於中原內地以東,隔海相望,故曾先後在中國史書中被稱作「海東」。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聞名史冊的獵鷹,海東青並不是自然狀態下從「海東」飛到中原的野禽,而是由馴養海東青之地即「海東」地區的族群所輸送來的。因此,「海東」應該是一個地域代稱,而不可能是大海。
亦非宋代高麗
胡梧挺《「海東青」名稱由來考辨》一文(以下簡稱「胡文」)通過史料辨析,認為「由於『海東青』一詞也產生於宋代,因此可認為『海東青』中的『海東』也是指當時的朝鮮半島,即高麗」。對此筆者並不能苟同,按上揭海東青是由其馴養之地(海東)的族群輸送至中原地區的,但在相關史料中卻找不出一例高麗人向宋朝輸送(進貢)海東青的明確記載。
至於胡文為論證其觀點所提出的「明確的證據」則未免太過牽強。其一是《楊文公談苑》所載「(海東青)自高麗一夕飛渡海岸」,以及《五總志》云:「登州海岸林中有鶻,自高麗一飛渡海」(按:《五總志》這條記錄實則源於《楊文公談苑》)。而《楊文公談苑》的完整記載為:「登州海岸林中,常有鶻,自高麗一夕飛度海岸,未明至者絕俊,號曰『海東青』。」《楊文公談苑》是真宗朝時由楊億口述,其門人黃鑒記錄而成的一部筆記,文中所記海東青由高麗「一夕」跨海飛渡至登州,將海東青描述為自然狀態下飛渡而來的野禽,更像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憑。其二為南宋莊綽《雞肋編》載:「鷙禽來自海東,唯青最嘉,故號『海東青』。兗守王仲儀龍圖以五枚贈威敏孫公,皆皂頰鴉,不堪摶擊,公作詩戲之……」仁宗時期,王素(字仲儀)在兗州為官時贈給孫沔(諡號「威敏」)五隻所謂「海東青」,然孫沔識此「海東青」實乃「皂頰鴉」,遂作詩以戲之。之所以出現令王素如此難堪之事,乃因渤海國亡於遼國後,遼國禁絕東北地區的民族向北宋進貢海東青,中原人士久已不識海東青之「真容」,以致鬧出笑話。
應為唐代渤海國
筆者認為,「海東青」之「海東」是指唐代渤海國。渤海國是在聖曆元年(698),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於今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所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先天二年(713),唐廷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成為唐朝的屬國,並時常進貢於唐廷。渤海國立國後,統治者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遣貴族子弟至唐都長安,「習識古今制度」。通過學習,渤海國浸染華風,文教漸盛,約在唐末的大虔晃(857—871)、大玄錫(871—893)統治時期被中原人士譽為「海東盛國」。「海東」也在時人觀念中用於指代渤海國。如後梁開平元年(907),「渤海王子大昭順貢海東物產」,即將來自渤海國的貢品稱作「海東物產」。
那「海東青」該作何解呢?「海東青」當由「海東青鶻」簡化而來,其本意為來自海東盛國——渤海國(進貢)的青色的鶻。中國古人常將隼科隼屬猛禽稱為「鶻」,隼科與鷹科鳥類均屬掠食性猛禽,其某些種屬可被馴化為輔助人類狩獵的「鷹鶻」。有學者據史書不完全統計,自開元十年(722)至元和十年(815)的九十餘年間,渤海貢鷹鶻於唐廷就有十多次。但因渤海國在該時期尚未被唐人稱作「海東盛國」,故「海東青(鶻)」一名亦未產生,史書中以「鷹鶻」作為海東青等獵禽的籠統稱謂。
逮至唐末,「海東盛國」成為渤海國的專用代稱,由渤海國進貢的鷹鶻自可稱作「海東鷹鶻」。而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海東青是鳥綱隼科隼屬之矛隼種,即古人所稱的「鶻」。矛隼的羽色變化較大,有白色、雜色、青灰色等,《異域錄》雲海東青「有雪白者,有蘆花者,有本色者」。矛隼分布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中國東北地區已是其分布南界,在其分布偏南即緯度相對較低的地區,羽色以青灰為主,即所謂「本色」。因渤海國向唐朝所貢矛隼多為青灰色,故而在唐末被中原人稱作「海東青鶻」。之所以在存世的唐代史籍中找不出對該名稱的記載,概因唐末兵亂迭起,各類典籍屢遭兵火所毀,尤其是黃巢起義時,「再陷兩京,宮廟寺署,焚盪殆盡,曩時遺籍,尺簡無存」。在持續的戰亂中,記載「海東青(鶻)」一名的史籍也隨之湮沒無存。
需要指出的是,存世文獻中,「海東青」一名的最早記載見於《遼史》,且均記作「海東青鶻」。然而,就地理方位而言,無論是渤海國,還是與渤海國同源於靺鞨並向遼國進貢海東青的女真,均與遼國境土相接,而非位於其大海以東,所以遼人不可能將渤海國或女真稱為「海東」,《遼史·地理志》將唐代史籍對渤海國「海東盛國」的譽稱徑作「遼東盛國」即可為證,因此遼人自然也就不會將來自渤海國或女真的鷹鶻名之為「海東青鶻」。遼朝立國後政治制度多仿唐制,太祖阿保機即仿唐制設「監修國史」,《遼史》中出現的「海東青鶻」一名極可能引自唐末史籍。
由此可基本判定「海東青(鶻)」一名中的「海東」既非「大海以東」之意,也不是借指宋代朝鮮半島上的高麗,而是指唐代「海東盛國」——渤海國。
(作者單位:山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標題:「海東青」之「海東」辨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聶傳平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BFr3nAB3uTiws8KGs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