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當如做井。付出、吸收、淘凈,又湧出甘甜來。淘井是大事,它具備農村樸素的生活觀,高危,需要技術,需要對自然的敬畏,探尋最深的恐懼。一口井,是家鄉的根,人常說「背井離鄉」,遠離家鄉,我們還能時時像那口老井一樣,想起那些道理,經久彌新,淘澄自己嗎?
純人工的淘井
需要藝高人膽大
因為疫情,剛剛過去的兩個月,宅在家裡深居簡出,這對平時喜歡戶外運動的我來說,真是難熬,感覺每一天都漫長灰暗。
焦慮無奈的時候,甚至覺得自己如同一隻絕望的青蛙,困守在地下坐井觀天,不知何時才能重回山川曠野,自由自在到處蹦躂。
80多歲的老媽,倒是樂觀豁達,不止一次給家人鼓勁打氣:「別著急,慢慢熬。人要熬,井要淘。」
「人要熬」好理解,但「井要淘」是怎麼一回事,估計在城市中長大的90、00後們,很少見過。
從前老家每個村子裡,都有幾口水井,有村民合力在村頭挖掘供全村人用,也有農戶在自家院裡打口井,四鄰也可去串門擔水。
我家對門大伯院裡有口老井,只兩三丈深,雨季汛期地下水位上升時,井水離井口地面距離很近,有時甚至就成了一個泉眼,人蹲在水井邊,俯身即可用一隻葫蘆瓢,舀到一汪清澈的甘甜。
有年夏天,天似乎漏了,一場大雨連下幾天幾夜,村裡一片汪洋,大伯家井裡的水也滿溢到地面,污水和井水渾在一處,混雜著豬屎、雞糞和後院旱廁中的髒東西,流得滿院子都是,大娘只好在地上擺了一溜兒磚頭做沓石,鋪出來一條漫水路。
大雨過後,井水受到了污染,大伯便準備淘井。
俗話說「井淘三遍吃甜水」。淘井不但能清除井裡雜質,讓井水更清澈純凈,還可以加固井身,延長井的使用壽命。
淘井對於戶家來說,是件隆重的大事,也是一樁有危險性的重體力活。
淘井的季節要選夏天。因為井底溫度低寒氣重,暑天淘井人的身體能吃得消。下井的人要挑選身材矮瘦的青漢子,身量太大的人,在狹窄的井中磨不開身,就像「老水牛掉到井裡頭--有力使不上」。
淘井前有的人家還要擺案上供、焚香跪拜,禱告龍王爺准許並全程佑護,不出現什麼意外才是。
記得最早的淘井方式,是純人工的。
那時的水井大多也很簡陋,井壁保持著開外的泥土原貌,家境好些的人家,才捨得掏錢買些磚塊,將井壁和井底進行內部裝修,俗稱「圈井」,就是用磚塊將井壁一圈又一圈自下而上給壘貼起來。
圈井的時候,工匠會在井壁上每隔半米多,兩邊對稱各留一個凹槽,便於淘井時,工人踩著它們,像上下樓梯那樣,在井裡上上下下。
淘井的工人下井前,腰裡捆綁著麻繩,插著短鐵鏟等工具,繩子的一端由留在地上的搭檔握緊。等他小心翼翼踩著井身上那一個個濕滑的腳窩,雙手撐著井壁,慢慢下到井底後,地面上的人,再用一根麻繩繫著一個木斗放下井底。
井下作業的人,用鏟子把淤泥垃圾清理到斗里後,喊聲好了,上面的人就把木斗拉出井口倒掉,就這樣一斗一斗進行清污去淤。
苦井中熬出甜水
人生也是從苦到甜
大人們淘井時,對於村裡的小孩子們來說,像過節一般好玩,他們頭挨著頭聚在一起,從井底淘出來的泥沙中扒拉著,淘出讓小夥伴們爭搶不已的寶貝。
有時候是一隻蜷曲著身子的小蝦米,因為終年不見陽光,通體透明似水晶,只有兩隻黑色的眼睛,像黑色的墨滴,有時候是一隻呆萌的小螃蟹或小青蛙,有時候是一隻紐扣,甚至有時候就是幾塊玲瓏剔透的小石頭。
記得有一年,我家請了鄰村熬井的人來幹活。我從那一堆堆泥沙中,扒拉出一個一分錢的硬幣,在三分錢就能買一隻冰棒的夏天,絕對是個意外的驚喜,以至於至今都難忘記。
聽說還有一個地方的村民,洗井時淘出來一枚手榴彈,趕緊向派出所報案。至於破案後能淘出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則又令人浮想聯翩。
隨著時代的變遷,淘井的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斷升級。
上世紀八十年末,附近村子裡,有人買了一套專門熬井的器材,用電動馬達做動力進行抽水作業,並在井口用幾根木棍搭起滑輪架,從井裡提取清理出來淤泥沙石,從而節省了人力和時間。
後來,村子裡幾乎每家都有了壓水井,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很多農家也都像城裡一樣通上了自來水,淘井的場景便成為歷史記憶。
在豫西老家土話中,淘井叫熬井。俗話說「人受磨難井要淘」,對於人來說,在艱苦的日子裡磨難自己,就像淘井一樣,越是能熬得住,才越有希望過上甜蜜的好日子。
一個朋友的父親,是豫西山裡的老農。老人家幼年喪父,壯年時兩個幼子不幸夭折,中年後老妻也撒手病故。他獨自一人,撫養教育5個子女,各個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去年,僅上過三年小學的老先生,在朋友的鼓勵和幫助下,寫了一本十幾萬字的回憶錄。其中寫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為了養家餬口,農閒時到山裡小煤窯下井,出苦力挖煤。
井底常有積水需要清理,但那時候沒有馬達電機,只能憑藉最原始的工具,竹竿筒子來「抽竹龍」。
所謂「抽竹龍」,就是將一節節竹子對接起來,深入到煤井巷道里,每隔幾米高挖出個土坑,將井下面的水,一點一點抽取上來,分層上移,最終把地下水都抽取到地面上來,便於井下安全作業。
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位老父親無疑是個苦命人,但他硬是用一輩子的勤勞堅忍,憑著深厚的愛和責任,就像從苦井中熬出甜水那樣,引領一大家子幾十口人,把日子過得和睦而富足,為自己熬出了一個幸福圓滿的晚景。如今,90高齡的他,在京城和子孫安享天倫之樂。
那天,和朋友聊起他幫老父寫書這件事,他說,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口歲月的深井,藏著與眾不同的苦樂人生。
追尋往事、寫作成書的過程,就像熬井,只要你肯潛心挖掘自己,就能不斷提升自我、凈化心靈,從而映照和收穫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真情。
(圖片來自網絡)
張生麗 | 文
王五點 | 版式
作者簡介
張生麗,生活在鄭州,業餘碼字,只為留住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記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eSPF3IBnkjnB-0zyP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