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緝》是張鈞甯第一次監製的作品。
只是有大美女坐鎮,不代表就能拍的十分漂亮。
《追緝》有懸疑但不吸引人。
還是因為導演在氣氛營造和劇情節奏推進,以及細節分析上不夠嫻熟,抓不到觀眾的興趣點。
讓人不渴求知道答案,就像一個新手廚師做了一桌菜,小火慢燉,大火收汁,流程什麼都對,可就是不好吃。
斷指、挖心、虐殺,戀愛詐騙、女性困境、外勞務工,片中有各種值得發掘的地方。
然而故布迷陣的表象與線索,都草草了事,以為是靠血腥奇觀構成真實慘案,最後卻是與自己、感情和解的台式過家家。
追捕調查過程荒唐草率,諾大的警局查辦一宗連環殺人案,居然只派兩名女警,一個狀態不佳,一個初出茅廬,感覺這部電影拍出來是為了黑灣灣警方的。
所謂的懸疑反轉全靠巧合和信手拈來,基本沒有邏輯推理。
取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要情緒化一下,證據和人證就會自動冒出來了,乖乖在原地等著張鈞甯和阮經天。
三個男性角色,林佑生、黃東棋、范長福,三重反轉,只是每層反轉都過於兒戲,就像蘿蔔蹲遊戲,林蹲完黃蹲,黃蹲完范蹲。
每個角色的露面並不是嚴絲合縫的環環相扣下的順其自然,而是輪到你了,所以該你出場推進劇情了,否則故事發展不下去了。
導演似乎不知道怎麼把三幕情節相互串聯起來,只好生硬的cue每一個人適時登場。
張鈞甯查案沒有頭緒了,林佑生作為黑中介出現,還故弄玄虛的閉口不談,試圖製造雲里霧裡,各懷鬼胎的氛圍。
但如果林佑生真的是兇手,那《追緝》的故事未免過於簡單,太容易被觀眾猜到,懸疑犯罪片與觀眾捉迷藏的精髓就不見了。
所以導演安排張鈞甯在警局試探林佑生,認為他真愛被慘殺的女友,然後林佑生的嫌疑就被排除了,之前還懷疑他故意裝,現在感情用事一下就深信不疑了。
既然林佑生這條線索斷了,下一個人就該表演了。
什麼銜接、過渡統統不要,就是到時間懷疑林佑生的好友黃東棋了,這頂帽子你就必須戴上。
隨後張鈞甯的菜鳥跟班自動帶著監控錄像不知怎麼一下子就找到了她,給他們看另一名受害者上黃東棋的士的監控,佐證黃東棋就是真兇。
至於中間的推理分析,抽絲剝繭不要管,反正案件發生反轉了就行,讓觀眾在銀幕上看到麥格芬轉移了就夠了。
此時的時長還有一半左右,這麼輕而易舉地破案了,接下來怎麼辦,沒關係,下一位演員已經候場許久了。
前一秒還是警局一姐,能力超群,看了一眼監控就篤定黃東棋是兇手,後一秒他矢口否認後就立馬看到了黃東棋車上的凹痕,想出套牌車。
這還不是最絕的,更巧的是正好真正的兇手范長福把凶車停在了停車場,還沒有處理掉車牌。
又剛好把自己的證件落在了車座上,恰好被林佑生髮現了,湊巧范長福還跑了出來被他們撞到,得來不全不費工夫。
抓了范長福,他也沒有掙扎一下為自己辯解。
其實這時候張鈞甯還沒有閉環的證據鏈可以證明範長福就是兇手,他完全能夠自證,但他卻很痛快的承認了一切。
整個經過快的像龍捲風,時而玉玉一下,時而哭哭啼啼,時而大吵大鬧,時而獨自感傷,案子就破了,無跡有奇,奇蹟不請自來。
沒用視聽語言和懸疑技法等詭計模糊焦點,錯誤引導,讓影片更加撲朔迷離也就罷了,畢竟整部戲的戲眼在最後那個變態范長福身上。
如果他這個角色能夠有癲狂、神經的病態表現,即使前面的劇情平庸也能夠力挽狂瀾,可惜這個角色徹底垮了,刻意演出的狠與瘋太明顯。
不讓人咬牙切齒,也不讓人渾身發抖,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裝出來的,也許是因為演技不濟,或他的部分刪減太多,導致戲劇張力和人物弧度不夠。
總之現在內地公映的105分版本,成片質量很一般。
想要確切的知道《追緝》的真實水平如何,可能要等128分版本的網盤見了,但刪減了23分鐘,節奏依然慢的出奇,足見原片的類型化或許並不徹底。
導演什麼都想加一點,任何熱點都想蹭一下,不懂的做減法,讓電影空有一個好題材,卻淪為了拖沓的累贅。
說到底,《追緝》本質上還是愛情片,懸疑、犯罪只是它披的皮。
開頭因愛碰到兇殺案,中間因愛破獲連環案,結尾因愛逃出生天,兇手還是因愛而犯案,屍體更是愛情靜脈。
就連構圖與環境也是傳統的灣灣愛情片風格,去掉背景音樂,換成南拳媽媽的《下雨天》,一點都不違和。
劇本還是蠻有想法的,只是摻雜了太多邊角料,導致主次不明,分不清輕重緩急,想要深入的東西講的太淺薄,該減的地方太臃腫,最終讓《追緝》成了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