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李安,不如王家衛天才,拍出了不「孝順」的《推手》

2023-08-22   閒人電影

原標題:中庸的李安,不如王家衛天才,拍出了不「孝順」的《推手》

《推手》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的第一部,賦閒在家六年,並沒有丟掉手藝。

影片前十五分鐘,幾乎沒有什麼台詞,都在靜默中走過,但足見李安深厚的導演和編劇功底。

白描、聲音、片段,三種方式詮釋中西方文化、思想、觀念、行為的隔閡、衝突和矛盾,以及兩代人的三觀不合。

毛筆與鍵盤、筷子和刀叉、太極跟拳擊。

朱老和洋兒媳瑪莎註定不是一路人,強行湊在一起生活的結果就是割裂,鴻溝越來越大,白描戛然而止,聲音悄然而至。

朱老切蔥段,油炸春卷故意弄的很大聲,瑪莎洗碟子刷碗也毫不示弱,沒有歇斯底里和大吵大鬧,極力忍耐但情緒即將爆發的臨界點顯而易見。

白天的這些都是在展現中西差異,到了晚上,兩代人認知與追求的不同,李安藉助孫子一角道出。

孫子洗完澡,裹著浴巾在家裡亂跑,朱老將其抱在桌子上,掀起浴巾看孩子的子孫根還在不在,這對於中國家庭來說稀鬆平常。

可在瑪莎眼中,朱老的這一舉動與變態無異,是她難以接受的,不顧公公和丈夫的面子,甩下臉色,一把將孩子抱走。

這一幕一出來,就預示著瑪莎和朱老之間的壁壘是不可調和的。

他們一個打太極,一個寫小說,皆是柔的工作,可他們的性格卻都很剛,剛柔並濟才能和諧共處,反之則兩敗俱傷。

這就是李安的能力,不去刻意製造狗血的情節來渲染矛盾,如涓涓細流般帶出沙礫就能讓觀眾感覺到硌腳的疼痛感。

後續的故事都是在擴充前十五分鐘的劇情。

國外的月亮和國內一樣圓,那種融不進去的局外人的寂寞感也像這明月,雖皓月當空,但沒有一寸光是為自己而亮。

兒子曉光以孝為先,但朱老總覺得無法與家人交心,同在一個屋檐下,家人就像互不相識的租客,僅剩出於禮貌的客氣。

三個人,五種心境,早晚得出事,爆發點就是朱老外出散步走丟。

曉光認為自己沒有盡到做兒子的責任,對不起漂洋過海投奔自己的父親,有悖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妻子老是板著臉,對父親橫挑鼻子豎挑眼,曉光努力從中斡旋,希望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奈何徒勞。

朱老的不見讓壓抑許久的曉光來了一次徹底的宣洩,砸了廚房,用頭撞牆,當著父親和妻子的面對兒子說只有你對爸爸好。

既是對父親、老婆不能體諒自己難處的不滿,也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一種無奈,他想做到盡善盡美,可總要得罪一個人。

這件事並沒有成為化解矛盾的轉折點,李安沒讓《推手》落俗,像八點檔的家庭倫理劇那樣,一次落淚,從此溫馨和睦。

瑪莎還是看不慣朱老的做法,朱老依舊是家裡的旁觀者,美國人不講究孝道,年輕人崇尚個性和自由,三代同堂的老式破不了新式的冰。

《推手》由此開始,討論的議題從東西方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困境變成了什麼是孝順。

片中,曉光想過把朱老送到老年公寓,但父親的生病令他心軟,之後撮合父親和陳太太,讓他有個伴,與瑪莎就不會再有摩擦。

但陳太太的一番話,令朱老明白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成了孩子們想甩卻礙於孝道不敢甩的累贅,於是留下一封信,一個人打工過日子。

中餐館的工作不好做,朱老打了混混,傷了警察,進了監獄。

兒子抱頭痛哭,換了大房子,但朱老沒有選擇住進去,而是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公寓,不再躡手躡腳的不自在。

李安接受採訪時曾說過,自己並不認同中國傳統的孝順,一定要遵循三綱五常。

在《推手》中,李安把自己的這種觀念融了進去,老人和年輕人應該有各自的生活,互不干涉,偶爾看望就行。

養老不是天經地義的事,老人不該讓孩子成為自己後半生的全部,年輕人也不用為此而焦慮糾結,傳統的社會關係必須破而後立。

對《推手》中的朱老、陳太太兩家,李安就是這樣安排的。

他們與兒媳、女婿的相處並不融洽,反而讓兒子、女兒左右為難,晚輩想辦法讓長輩不待在家裡憋出病,長輩自己看清現實,選擇有尊嚴的下台方式。

這種從西方文化中萃取出來的觀念加在東方文化里,一開始難免會有些水土不服,因為其改變的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根深蒂固的正確。

現在,刻在基因里的正確被當成了不正確,李安該如何扭轉思想,把不正確變成正確?

先讓大家看到勉為其難的尷尬,再使大家潛移默化的接受改變,最後給出雙方都舒服的答案,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推手》上映於90年代,曉光處理家庭關係的方式延續至今,但始終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雙贏結局。

李安拋出的破而後立的觀點反而在人口老齡化愈演愈烈,年輕一代不斷打破常規的當下被逐漸認可,大有成為主流之勢。

老一輩有自己的圈子,新一代有自己的世界,雖都在人間行走,但完全是兩方天地。

老年人「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過好自己就是對子女的愛護,年輕人不用成天守侯,隔三差五的關心就是對父母的孝順,這種新型的孝道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實,李安編劇的《推手》劇本還是充滿了算計與取巧。

當年寫《推手》,李安是衝著高額獎金去的,所以在片中加了不少對大陸的含沙射影。

而根據《推手》思想和內容來看,沒有這層背景也不影響對中西文化和傳統孝道的探討。

這也是李安為人詬病的地方,他的電影一直在討好。

觀眾、主義、商業都是他討好的對象,用中庸之道平衡各方,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

就像他自己一樣,美國綠卡,中國國籍,誰都不得罪,兩方都有迴旋的餘地,可以讓美國人給獎,也能夠被中國人喜歡。

希望有朝一日,李安能放肆一回,但大機率不會有這一天了。

從他在《十三邀》中一直拒絕許知遠讓他不破不立的建議來看,他已經習慣了中庸。

不會像王家衛那樣激情放縱,超越時代,而會做一個很努力的人才,非天才,但這也很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