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和連營七百里都沒錯,兵敗夷陵錯在劉備仁慈、諸葛亮消極、趙雲囂張?

2023-12-27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劉備伐吳和連營七百里都沒錯,兵敗夷陵錯在劉備仁慈、諸葛亮消極、趙雲囂張?

荊州丟失、關羽遇難、劉備發飆、夷陵兵敗。這四件事相互關聯:如果劉備吃了兩個大虧而毫無反應,那他就不是一代梟雄,也不配被後世上廟號為「漢烈祖」了。

西漢、東漢、季漢,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這三個人在劉家宗廟中的地位,甚至還超過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顯宗孝明皇帝劉莊——漢朝有三祖五宗,三祖高於五宗。

劉備白手起家,篳路藍縷,三分天下有其一,他最大的遺憾就是兵敗夷陵,沒有收復荊州,也沒有斬殺叛徒糜芳、士仁、范強、張達、潘濬:正史中這五個人都沒有受到懲罰,黃忠也沒有參加伐吳之戰——他連劉備登基大典都沒趕上,就在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了。

劉備伐吳,魏文帝曹丕很不看好:「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按照演義小說的描述,劉備帶了七十多萬大軍,再加上各部族的兵馬,總數得有八十來萬,但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諸君都知道那絕對不可能:當時益州加上漢中(漢中大部分人口都被曹操捲走了),人口也就一百萬左右,婦女減半、老弱減半,能披堅執銳的不會超過二十五萬,劉備哪來七十萬人馬可調?

劉備伐吳當然沒有七十萬人馬,這一點孫權偵查得很清楚並向曹丕上奏(當時孫權已經向曹丕臣服):「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劉備在荊州的主力全部喪失,孟達又帶領房陵、上庸、西城等地守軍降魏,魏延鎮守漢中,趙雲鎮守江州,成都也不能沒有治安部隊,所以劉備的總兵力也就是十多萬,能帶去伐吳的也就是四五萬人,其後還應該有不少於十萬的運輸隊——古代打仗,一兵出征,一般都是三伕五伕供給,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北征,轉運民伕多達數十萬。

劉備帶著四萬兵馬伐吳,連營七百里,這兩條史料看起來有些矛盾:即使有七十萬大軍,刨去前軍主力一半人馬,七百里平均下來,沒里也才五百人,要是只有四萬或五萬,那麼七百里分散開來,這個兵都看不見那個兵。

劉備當然不是不懂軍事,正史中他從未讓諸葛亮帶過兵,也沒有讓諸葛亮當過參謀長,伐吳的時候龐統法正已經不在,黃忠已經病逝,馬超也命不久矣,所以劉備根本就沒有參謀長,也沒有中軍、合後大將,他連營七百里只是虛張聲勢,絕大多數營寨都是空的。

劉備虛張聲勢,一方面是為了威懾孫權,如果他能交還荊州兩三個郡並送還叛將,劉備就可以借坡下驢;另一方面是讓曹丕看到機會,端掉孫權老窩以報赤壁之仇。

三國鼎立,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劉備和孫權是妹夫和二舅哥尚且兵戎相見,曹丕跟孫權有火海深仇,不趁火打劫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夷陵之戰後,劉備在白帝城收攏殘兵並招來趙雲的江州兵準備捲土重來時,曹丕確實對東吳展開了三路進攻:「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曹魏黃初三年,蜀漢章武二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夷陵之戰於當年八月黃權帶兵降魏告終,這就是說,劉備開始伐吳的時候,曹丕已經做好動員,只待吳蜀打出分曉,他就「趁你病要你命」,來一招「卞莊刺虎」。

如果劉備不是拉肚子爬不起來,肯定會配合曹丕,對東吳發起新的攻勢——當時孫權主力調往北線,其內部也出現了動盪:「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

劉備一病不起,而接班的諸葛亮是「聯吳派」,李嚴是厭戰的益州本土派,趙雲是諸葛亮的支持者,他們不但沒有抓住大好時機,反而跟東吳鞏固了盟約——孫劉聯盟的「恢復」,是劉備在病中假意應允以圖迷惑孫權並積蓄力量,沒想到諸葛亮當真了。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發現劉備伐吳並沒有錯,而趙雲的論調根本就站不住腳。當時劉備必然伐吳,也必須伐吳,這一點曹魏侍中劉曄看得很清楚:「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孫權襲取荊州擒斬關羽,等於得住了劉備一口氣,也剝掉了劉備的麵皮,如果承認既成事實而不為關羽報仇,蜀漢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別說是一代梟雄英主劉備,就是尋常七尺男兒,宅基地被搶、兄弟(正史中應為重臣、首將)被殺,也不可能忍氣吞聲,這個仇不報,一輩子也抬不起頭。

劉備伐吳一點錯都沒有,而且是不得不伐吳,趙雲的說法,讀者諸君應該都能看出根本就不靠譜:「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筆者一向十分尊敬趙雲,但是在伐吳這件事上,他的說法卻令人不敢苟同:關羽跟劉備恩若兄弟,跟趙雲也有數十年的戰友感情,關羽遇害,趙雲的「冷靜」聽起來和冷漠,而他說的滅了曹丕孫權就會臣服,那更是一廂情願——且不論僅以益州之力滅掉曹魏,就是曹魏真的滅了,孫權會俯首稱臣嗎?這個慣於偷襲的傢伙,會不會趁著魏蜀鏖戰之機,再偷一次成都?

大戰之前,氣可鼓而不可泄,作為劉備的心腹大將,原本應該跟劉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絕不應該很囂張地跳出來「大義凜然」,而諸葛亮似乎也很消極地支持趙雲的意見。

趙雲在劉備活著的時候不得封侯,也沒能位列四方將軍,並不是戰功不夠,而是有點像曹營的孔融、許攸、婁圭一樣「恃舊不虔」,仗著跟劉備的關係很好,經常很囂張地唱反調——趙雲唱反調,有時候對,有時候錯,在反對伐吳這件事上,他肯定錯了,他提出的「戰略規劃」,一點可行性都沒有:「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曹操經營中原多年,民心將心兵心穩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迎的也應該是曹軍而非蜀軍,而且荊州丟了,從黃河、渭水上游出發怎麼走,趙雲也一點不知道,諸葛亮和姜維十幾次兵出祁山,蜀道艱難勞師遠征,哪一次不是鎩羽而歸?

不拿回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成了空談,劉備興復漢室也沒希望,而且這一仗不打,史官之筆就會把劉備寫成趙構和阿斗。

劉備伐吳,於公於私都沒有錯,連營七百里更沒有錯:其一,可以虛張聲勢;其二,可以保證糧道暢通;其三,即使失敗,也能步步後撤。

兵法上說,大軍行進,一天走五十里已經是極限,一日一夜行三百里,那是輕騎兵突襲,不適合大規模戰役,劉備連營七百里,才不至於被圍殲——事實上夷陵之戰是擊潰戰而非圍殲戰,被陸遜包圍的,只有劉備的一萬多人,而且也沒有被全殲,所以劉備住在白帝城不走,孫權才十分害怕地主動求和,正在拉肚子的劉備表面應允,但暗地裡卻在正軍備戰,並將江州都督趙雲的生力軍調來。

劉備調趙雲有點晚了,如果趙雲不那麼囂張地公然反對劉備伐吳,而是跟隨劉備出征,夷陵會不會敗很難說,即使敗了,也有趙雲斷後,不必劉備親冒矢石被大火熏得黢黑。

劉備是仁德之君,但是慈不掌兵,劉備集團最大的問題,就是誰都有發言權,做不到令行禁止,所以諸葛亮才在伐吳問題上很消極地不表態,趙雲很囂張地表示反對——如果是曹操做了決定,諸夏侯曹肯定支持,荀攸賈詡郭嘉只會出謀劃策而不會袖手旁觀。

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和趙雲都積極支持劉備並親赴前線,結果又會如何?

其實劉備集團並不是無人可用,諸葛亮趙雲跟隨劉備出征,安漢將軍糜竺、國舅吳懿吳班、昭文將軍伊籍、昭德將軍簡雍,這些人疆場征戰不在行,但是看家守業還是稱職的。糜竺也不是電視劇演的那樣弱不禁風:從糜竺到孫子糜照,「皆便弓馬,善射御」

魏延鎮守漢中固若金湯,曹丕根本就不會在那一線發動進攻,而且曹操曹丕都不相信孫權,這個背刺盟友的傢伙,誰都會防他一手,如果能有機會滅掉,誰也不會放棄。

這樣看來,劉備伐吳沒錯,連營七百里也沒錯,那麼夷陵之敗究竟錯在哪裡?是錯在劉備仁慈、諸葛亮消極、趙雲囂張嗎?讀者諸君細看劉備伐吳,像不像《水滸傳》中的晁蓋親征曾頭市?

晁蓋親征有七千子弟兵和七員大將的曾頭市,卻只帶了五千嘍囉,那二十個頭領不情不願(晁蓋請啟)跟著前往,卻有一多半戰五渣;劉備伐吳,麾下一個能拿得出手的大將都沒有,這場仗怎能不敗?他怎樣調兵遣將,才能打贏伐吳之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f7db6bb9c0c959c65b7e834c243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