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放大鏡」讓善於隱匿的「膽管癌」現出原形

2022-06-16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

原標題:癌症 「放大鏡」讓善於隱匿的「膽管癌」現出原形

膽管癌的發病率大約是消化道惡性腫瘤的3%,但是它的兇險程度卻非常高,占到了所有與癌症相關死亡的2%,可以說不亞於被稱為「癌症之王」的胰腺癌。 膽管癌之所以這麼可怕,也與早期難以確診密切相關。

近日,63歲的李先生因右上腹部間斷疼痛1年,2周來疼痛加重,且伴有眼球鞏膜發黃的症狀。核磁共振膽管成像顯示李先生肝門部膽總管有占位病變,隨後進行了全身PET/CT顯像,進一步明確為肝門部膽管癌,未發現淋巴結及全身轉移。根據PET/CT影像資料和術前確定的手術方案,肝膽胰外科主任冷建軍教授為患者完成了「腹腔鏡探查+肝門膽管癌根治術」,術後病理回報(膽總管)中分化腺癌。

核醫學科主任王劍傑介紹,惡性腫瘤在早期時往往處於「隱匿」狀態,常規的腫瘤標誌物測定等檢查經常難以準確捕捉,很可能會錯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良機。核醫學PET/CT顯像是一種能夠早期發現惡性腫瘤的高靈敏度的影像學方法,通過靜脈注射一種無害的顯像劑將腫瘤顯示出來,如同「放大鏡」讓善於隱匿的「膽管癌」現出原形。腫瘤發現的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存活率越高。李先生做完PET/CT檢查後,不但確定了所患疾病的性質,也確認沒有出現區域淋巴結和肝外器官的轉移瘤,最終為患者的手術根治起到了重要的決策作用。

6月8日,在核醫學科PET/CT中心與肝膽胰外科、醫學影像科、超聲醫學科以及病理科等科室共同組織的一期典型疑難病例學術沙龍上,王劍傑主任以「FDG PET/CT在肝門部膽管癌和膽總管癌早期診斷和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為題,指出在早期診斷膽管癌靈敏度方面,常規影像技術與分子影像手段旗鼓相當,但PET/CT檢查的優勢在於全身大範圍成像,可以精確分期,對於區域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可達88%,遠處臟器轉移的靈敏度達94%,從而為後續制定手術方案提供了客觀依據。另外,PET/CT特有的標準化攝取值指標(SUV)還是膽管腫瘤術後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換句話說,就是它能對遠期預後情況做出預警。

冷建軍教授強調,全數字化PET/CT功能成像設備,為很多需要外科治療的惡性腫瘤的診斷和分期提供了更加準確的融合影像信息,同時也為術後監測腫瘤復發提供了一種新的影像技術手段,用好核醫學影像技術,制定更加科學的治療方案,相信最終受益的還是廣大的腫瘤患者。

科普小貼士

· 膽管癌發病率雖然不高,但發病隱匿,不易自行發現,直到出現了皮膚鞏膜發黃才就診,往往已處於中晚期,預後不良。

Tips 1:哪些人群容易患膽管癌?

1)膽管結石患者,大約有1/3的膽管癌患者曾經有膽管結石;

2)飲食衛生不健康,如華支睪吸蟲這種寄生蟲感染;

3)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是公認的膽管癌癌前病變;

4)先天性膽管囊腫。

腫瘤防治千萬條,癌症篩查第一條!患有以上疾病的人群一定要注意定期做腫瘤篩查和及時就診。

Tips 2:膽管癌有哪些治療措施?

1)外科手術是膽管癌治療的首選和目前唯一的辦法;

2)如果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手術機會,姑息性手術如肝穿刺膽道引流也是很有必要的,目的是解決梗阻性黃疸問題。

文:核醫學科

編輯:黨委辦公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2ee3f11de8d95391cfefa256cb787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