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小七老師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溫州小朋友豪豪3歲半了還不會講話,只會說「嗯嗯、啊啊」,去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語言發育遲緩,智力和性格也受到了影響。
豪豪的爸爸媽媽很後悔:「老人都說貴人語遲,本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說話,沒想到把孩子給耽誤了!」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上刊登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3-6歲兒童的語言發育遲緩發病率至少在4%-6%之間。
小時候說話遲、說話少,不僅會對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智力水平造成影響,還可能引發孩子缺乏自信、情緒障礙等心理問題。
對此,小七老師要提醒家長們,如果孩子兩歲半以後,還是只會叫「爸爸、媽媽」,說不出完整的句子,一定要重視起來、及早干預。一旦過了黃金矯正期,後悔都來不及。
問題來了,怎麼教孩子說話呢?
知乎上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很多家長用盡洪荒之力,也沒能讓孩子多說幾句,焦慮症都犯了。
想讓孩子說話早、說得好,家長光重視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找對方法,才能正確引導。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阻礙孩子的語言發育。
導致孩子語言發育慢的錯誤行為
一、長期給孩子吃軟爛的食物
兒科專家崔玉濤曾講到,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與面部細小肌肉的發育情況息息相關。
1歲以後,如果還總吃菜泥、果泥等軟爛精細的食物,孩子的咀嚼能力就無法發育完善,口腔肌肉得不到充分的鍛鍊,自然會影響到吐字發音。
二、把孩子扔給早教機等電子產品
小區里的萌萌奶奶,就經常讓萌萌拿著早教機看動畫片和視頻,一看就是大半天。
萌萌奶奶說:「我文化水平不高,教不了孩子,跟著早教機還能讓萌萌學學英語呢!」
千萬別被早教機騙了!
所有的電子產品,都是被動灌輸式的學習,跟孩子既沒有互動,也沒有情感的傳遞,不僅對學說話沒幫助,還會讓孩子的腦子變懶、不想與人交流。
三、對孩子有求必應、萬事包辦
據小七老師觀察,那些不愛說話的孩子,背後大多都有一個非常「善解人意」的家長。
孩子想喝水,一個眼神過去,父母就把水杯送到嘴邊了。
孩子想要什麼,小手一指,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小手一指氣球,「寶寶想要氣球呀?爸爸買給你!」
小手一指蛋糕,「寶寶想吃蛋糕了,來,張嘴,媽媽喂你!」
家長一直替孩子說話、幫孩子做事,孩子就會越來越【懶】得說話。
四、經常打擊、催逼孩子
在孩子剛學說話時,很多家長都喜歡這樣做。
「寶寶,給大家背一首《詠鵝》,快點!別害羞!」
「寶寶,快叫叔叔啊!怎麼這麼不懂禮貌!」
「不對,說錯了!這是小狗,不是小貓!」
經常遭受這些壓力和刺激,孩子可能會變得害怕說話,甚至拒絕開口。
怎麼樣才能引導的孩子語言能力更早更好發展呢?小七老師建議大家這樣做。
抓住0-3歲語言關鍵期,讓孩子愛上說話
孩子學語言的黃金期一生只有這一次,這裡貼心送上各階段孩子語言啟蒙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0-1歲 讓孩子能【聽懂】話
1、對寶寶的聲音作出回應
前幾天我在公園散步時,看到一位媽媽在跟自己的寶寶「說話」。
寶寶還不到半歲,哪會說話呢?倆人的交流模式是這樣的。
寶寶:「啊啊」
媽媽:「啊啊、啊啊、呀呀」
寶寶:「咿咿呀呀」
媽媽:「咿咿呀呀、咿呀咿呀,我是媽媽!」
只要寶寶發出聲音,媽媽就滿面笑容的重複寶寶的發音,寶寶興奮的小腿蹬個不停,「說」得更起勁了。
這麼玩了十多分鐘後,寶寶還無意中發出了「mama」這個音,學了個新詞兒。
當寶寶發出咿呀這些聲音的時候,只要你溫柔地看著他,微笑著給他回應,就是在幫助寶寶發展語言能力呢。
2、對寶寶和家長的行為作出解釋
很多家長問我:「幾個月大的孩子連話都聽不懂,該跟他們聊點什麼呀?」
對於這個問題,知乎上這位媽媽的做法就特別棒!
與寶寶相關的玩具、生活用品,父母照顧孩子、做家務的行為,都是聊天的最好話題。
寶寶「嗯嗯嗯」地把手伸向玩具,我們幫他拿下玩具時,別忘了解釋:
「你想要皮球/你想要你的小汽車」讓寶寶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換紙尿褲時,邊換邊認真講解,「寶寶,我們要換紙尿褲了。先擦乾淨屁屁,再抹點香香。」
總之,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向外星人介紹地球新世界的導遊,只要擁有五星服務的意識,還愁跟孩子沒話說?
二、1-3歲 讓孩子能【表達】和【交流】
1、面對面交流
女兒3歲時,有一次她跟我說話,我邊回微信邊回答她。沒想到女兒抱著我的頭轉向她的臉說:「爸爸,你看著我說話!」
連孩子都看出來,我剛才心思沒在她身上。
我們跟孩子交流時,一定要面對面。當你注視著孩子的眼睛講話,孩子才能感受到你的專注和對他的尊重。
尤其是在3歲以前,面對面交流能讓孩子看清楚你的面部肌肉、唇、舌是如何運動、怎麼配合發聲的,這樣才能在語言發音上少走彎路。
2、語速要放慢、表情要誇張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著名的靜止臉實驗(Still Face Experiment)。
在實驗里,當媽媽用各種不同的表情和笑容與寶寶互動時,寶寶非常開心。
當媽媽面無表情,對寶寶的任何行為都保持靜止臉時,寶寶馬上變得緊張、不安,不到2分鐘後就崩潰大哭。
從實驗里可以看出,孩子對爸爸媽媽的表情和情緒波動非常敏感。越誇張的動作和表情,越能吸引孩子積極開口回應。
比如,分別拿一個蘋果和橘子,對寶寶說:
「這是蘋果,很甜。」
「哇,橘子!橘子真好吃,真甜呀!」一邊吃一邊表現得非常滿足、享受。
猜猜孩子對哪一個印象更深?
小七老師想跟家長說,教孩子學說話這件事,靠的是水滴石穿的耐心和積累,而非一日之功。持續給孩子營造高質量的語言學習環境,才能讓孩子的語言能力不斷提升發展。
堅持3個原則,營造高質量的語言學習環境
一、隨時隨地與孩子交流
在BBC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中,研究人員對寶寶佩西和媽媽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追蹤統計,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
當媽媽對寶寶說的話較前一天多5%時,寶寶一天的話語量竟然能增加13%,母子之間的對話交流也暴增了38%!
每一個愛說話的孩子,身邊肯定都有一個「話嘮「家長。
抓住生活中每一個機會,多和孩子說說話,才是給孩子人生積累的第一桶金。
二、不斷重複
比如教孩子「小」和「小」時,在隨後的幾天、十幾天裡,都要不斷操練。
「寶寶,這是大汽車,那是小汽車。」
「看,大狗狗,小狗狗。」
「你想要大皮球,還是小皮球?」
大量的重複和練習,是掌握一門語言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三、給孩子安全感和愛
台灣作家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氣,恰如花期不同的花朵,綻放的有早有晚。
學語言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學得慢一點、表現得害羞一些,請父母們多一點耐心和鼓勵,只有在安全感和愛的氛圍中,孩子才能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最有誠意的養育,莫過於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