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30齣毫40亡,50齣毫命方長」,什麼是「出毫」?可信嗎?

2022-04-22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俗語:「30齣毫40亡,50齣毫命方長」,什麼是「出毫」?可信嗎?

在我國的民間,有一種充滿爭議的學問,面相學。我國古代社會人們奉行的主要是古典哲學的陰陽五行體系,並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在中國古代人們看來,人體亦由陰陽五行之氣組成,萬物都有跡可循,因此只要把握規律,就能夠從一個人的面部特徵來判定他的富貴貧賤以及命運的休咎變化。

事實上,我國民間的面相學說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期,一些貴族、士大夫等上層社會的人們,就開始通過面相,來選定家族的繼承人。在當時就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相術大師,名叫姑布子卿,被稱作是相術一派的開山鼻祖。

在當時,相術之學受到了統治階級的支持與重視,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宗室血緣的繼承關係,甚至出現了庶人為官、布衣卿相的情況。因為即使身份卑微,如果面相出眾,可能就會在當時擁有非凡的命運。

除了推測一個人的富貴貧賤之外,預言人的命運和壽命也是面相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幾千年來,各個時期的「面相大師」在對各種人的面部特徵以及人生運勢進行經驗總結。因此,在一些地方,面相之術的結論也擁有一定的適用性,並在民間廣為流傳。例如老祖宗就曾說過:「30齣毫40亡,50齣毫命方長。」什麼是出毫?這句話有道理嗎?

在古代面相學當中,五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通過五官能夠對一個人做一些相學的基本分析。與中醫中的五官不同的是,面相學中的五官分為眉、眼、鼻、口、耳。其中,「眉」取代了「舌」。那麼為何一個人的眉毛會如此重要?在古代面相學當中這又代表了什麼?

在古人看來,眉為「保壽官」,關係到一個人的健康以及地位。在古代,眉毛還有其他的名字,例如「羅喉」、「計都二星」等。一般來說,毛順、細柔、明亮、眉尾有聚,眉眼之間的距離適中,就是一個好的眉相。而反之則寓意不順,難以躍上檯面。同時,古代面相學還通過一個人的眉毛來推斷他的壽命。

所謂「出毫」,其實就是眉中長毛,是為「眉毫」。相信大家在不少影視劇當中,都看見過一些仙風道骨的「絕世高人」,他們大多健康高壽,而無一例外,還都長著長長的眉毫。在唐代詩人陸龜蒙的詩中也曾有過記載:「眉毫霜細欲垂肩,自說初棲海岳年。」「欲垂肩」可見其眉毫之長。

實際上,不僅古人,在如今的一些老人們的眼中,眉毫長,也成為了高壽的象徵。但同時,過早「出毫」,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古人認為,如果一個人30歲時長出眉毫,說明他可能只有10年的壽命,而如果到了50歲才長出眉毫,則能夠長命高壽。這又是為何呢?有科學道理嗎?

出毫,就如同枯老的樹幹長出了新的枝條,但事實上也是一種身體出現衰老的現象。因此,如果出毫過於早,就說明衰老地提前到來。三十歲應當是一個人正值壯年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出現「眉毫」,無疑象徵著身體可能出現了問題,衰老開始。

按照古代面相學的說法,五十歲之後長出眉毫,就是一個人高壽的象徵,而在六十歲之後如果出現「白毫」則更加寓意吉祥。所謂「眉毛長垂,高壽無疑」。在五十歲之後再「出毫」,代表著這一時期各項身體機能都還正常,未來一定會長壽。

然而,這些說法並沒有真正可靠的科學依據,只是中國古代人民的經驗總結。一個人的身體狀況、高壽與否,歸根到底還是要看他的生活飲食習慣,工作環境以及平常對於生活的態度等等各個方面,簡單地將其歸咎於面相,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對此,大家是怎麼認為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1f1b4c20011f486130ad1a8bc6602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