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趣談

2024-01-17     竹鶯說事

原標題:臘八節趣談

程 醉

民間諺語有云「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是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每到這一天吃臘八粥、泡臘八蒜都是我們的傳統習俗。「臘八」一詞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而臘八節可能還要更晚。

在秦朝建立之前,我國人民在冬季分別有蠟(zhà)祭和臘祭這兩個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其中蜡祭是年終歲末對八位農神的祭祀,感謝他們過去一年對農業生產的「關照」。蜡祭一般在露天進行,祭品也是田地里長出的五穀雜糧等。而臘祭,據《禮記·月令》中記載是:「先祖五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明,一般在寺廟裡進行,祭品則是狩獵而來的動物。後來,蜡祭和臘祭逐漸合併為一個祭祀,稱「臘祭」。

到了漢武帝時,朝廷改用《太初曆》,並且規定每年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舉行臘祭,而這個日子就叫「臘日節」。到了西漢末期,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十二月初八,恰好是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端坐於菩提樹下成道的日子。於是,佛教便於每年的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臘八」舉行紀念活動。隨著佛教在我國逐漸興盛和發展,「臘八」也由原來的佛教節日演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實際上,我國臘月的眾多節令都源自古代的蜡祭和臘祭,也就是「臘日節」。漢代皇帝每年會在臘日節這天給文武百官賞賜錢、糧、牛肉等,稱為「臘賜」。唐朝前期,人們還會在臘日節一起去山上圍獵,以獵獲的動物來祭祀,稱為「臘日獵」。

然而,臘月因為有了「臘八節」「祭灶節」「除夕」等節令,反而讓原本的「臘日節」被冷落了不少。到了唐末宋初,由於戰火四起,社會動盪,就連朝廷對「臘日節」也不再重視了。於是,逐漸地人們就把「臘日節」也合併到「臘八節」,把每年臘祭的時間固定到了臘月初八日。

過臘八節自然少不了要喝一碗臘八粥。目前最早關於人們喝臘八粥習俗的記載大致是宋朝《東京夢華錄》,其中說,臘八這天開封的寺院要選用幾種小巧的食材熬煮成臘八粥,送給施主。開封的藥鋪也要將幾種中藥裝入布袋製成「臘藥」,免費贈予老百姓。

到了清朝,臘八節這天不但寺廟會給窮人們施粥,就連朝廷也會賜給文武百官一碗臘八粥,以示皇帝對大臣們的恩寵。乾隆皇帝專門讓造辦處鑄造了一口8噸重的大銅鍋來熬制臘八粥。

如今,臘八節已經成為帶有濃厚中國文化的傳統節日。恰如杜甫詩云:「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6df592fc917cadcf17a0e29588b8a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