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科學技術。一項新奇技術的出現,能夠給人們帶來許多便捷,甚至帶動整個領域的革新。如今是一個追求創新,追求變革的時代,墨守成規只會走向滅亡。
然而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在封建皇權的統治之下,鞏固穩定,成了歷代統治者希望自己的王朝延續千秋萬代的基本策略。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對於未知和新奇的事物,中國古代人民都充滿地畏懼。
因此,在以農業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人們更加重視勞動技能的提升,發明創造一些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的器物。「重實業」,成為歷代統治者所貫徹的基本政策。而除實業之外,皆為末業。因此,在技術方面,那些對社會生產毫無用處的技術,被稱為是「奇技淫巧」。
《書·泰誓下》曾記載:「(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這裡所謂的奇技淫巧,在古人看來,「奇」就是奇異的技能,「華而不實」,而「淫巧」,過度的工巧。在《禮記》中,曾將新奇的音樂、奇裝異服以及社會上新的技術,看作是「奇技淫巧」,甚至如果有違反規定的,直接處以死刑。
古人認為,這些新奇的發明,都會導致「玩物喪志」,然而事實上,在古代,一些新的技術和發明,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中有的是專業生產的產品,有的是人們生活中的調味劑。古人就曾發明過4大「奇技淫巧」,在當時都是十分新奇的,其中最後一件更是慈禧的心頭愛,但可惜如今都已經失傳。
首先第一個就是金飛雁。相傳金飛雁是工匠通過黃金,利用特殊的方法和技藝打造而成。雖然是由純金製造,卻十分輕巧,外觀也極其華麗,炫彩奪目。更為神奇的是,根據古人的記載,由黃金打造的金飛雁竟然真的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飛行。相傳在秦始皇陵中,就有一件金飛雁,一直盤旋在秦始皇的陵寢當中,不曾落地。但如今,人們並不知道皇陵內是否真的有這樣一件物品,也無法解釋其間的奧秘。
第二件發明名叫」這裡的飛車,就是「比翼飛車」。奇肱國的人們善於各種工藝技術,能夠製造很多的機關,利用風的能量,來便捷自己的生活。比翼飛車就是其中之一。這種飛車能夠藉助風力,在天空中飛行,其結構和原理可能類似於如今的滑翔傘,雖然無法遠距離航行,卻能夠做短程的飛行。
第三個發明更為神奇,名為「木甲藝伶」。在《列子》中曾經有過記載,周穆王在崑崙山狩獵的期間,曾在路途中遇到過一個匠人,自稱為偃師。之所以周穆王會注意到這個人,主要是在當時偃師的身邊站著一個著裝奇特,並且四肢都印著木紋色彩的人。
周穆王覺得十分新奇,於是詢問到這個人是誰。沒曾想到偃師卻說這不是人,而是自己製造的木甲人。之後便向周穆王演示,沒想到這個木頭做的藝伶真的在周穆王的面前翩翩起舞,動作姿態與常人無異。這讓周穆王萬分感嘆,世間竟有如此神奇的技藝。在史書記載當中,偃師的木甲製造技藝,甚至遠遠超過了戰國時期的公輸班以及墨子。
最後一件發明雖然名頭很小,但卻是慈禧太后的最愛。在如今的故宮博物院中,安放著一床涼蓆,與普通涼蓆不同的是,這件涼蓆是由象牙製作而成。一直以來,象牙都是作為珍品進貢給皇室,而用象牙製作而成的涼蓆則更為珍貴。
雖然是涼蓆,但象牙席所需要的製作技藝卻十分的高超。一般來說,質地過於硬脆的材料,不適合用來編織。但古人卻憑藉著高超的製作工藝,將大小不一的象牙劈片、打磨、成絲,最後進行編織。整個工序十分繁瑣,平常工匠根本無法單獨製造完成。
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的象牙席也僅有三件,而除了故宮博物院之外,其他兩件則下落不明。一向鍾意奇珍異寶的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歡象牙席,曾多次找工匠再次製作,但可惜方法早已失傳,不可再得。
中國古代擁有著輝煌的文明,其科學技術曾遠超同時期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然而近代時期由於盲目自大,閉關鎖國,導致落後於世界潮流之外,在面對西方列國的「奇技淫巧」時,顯得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