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印記——記原禹城縣委副書記李修信

2019-08-08   史志花開

在山東省禹城市徒駭河東岸的一個四合院裡,住著已經91歲高齡的抗日老兵李修信。老人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發展和騰飛,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曾歷任德平縣區委書記,共青團德州地委書記(正縣級),禹城縣委副書記,德州地區邱集煤礦黨委書記等職,1992年離休。已經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總會說起他過去的那些歲月……



向國家賣餘糧

1953年9月,縣委調李修信到德平縣的十區(河流區)任區委書記,班子成員有:副書記李長青,組織委員李嵐清,宣傳委員欒海庭,辦公室主任張曉和區長鄧慶祥。

剛剛土改後的廣大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政治上不再受地主的壓迫,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的勞動積極性,全心地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去,莊稼取得大豐收。家裡有餘糧,有少數資本主義思想嚴重的農民,把自己的餘糧和買來的一部分糧食存起來,賣高價放高利貸,妄想發大財,走資本主義道路。

黨和國家為了控制糧食私存和避免兩極分化,走農民共同富裕的農業合作化道路,實行了糧食統購統銷政策,號召農民把糧食賣給國家。經區委研究,召開全區黨團員幹部大會,講清楚國家為什麼要實行糧食統籌,統購統銷,就是為了避免農村貧富向兩極分化,重走資本主義道路。動員黨員幹部要帶頭和說服群眾把糧食賣給國家。李修信作為區委書記,首先回家說服父親把500斤餘糧賣給國家。李修信的父親心疼地說:以前受苦挨餓怕了,賣家裡的餘糧就像賣我的命一樣,心裡不踏實。但是,深明大義的父親為了支持李修信的工作,還是忍痛把餘糧賣給國家。對於才擁有了自己土地,翻身做主人的農民來說,也確實是一場很沉痛的思想革命,在黨團員幹部的帶動和說服下,全區超額完成了徵收任務。



成立農業初級合作社

同年冬天,經縣委批准,在劉集區李四川、李林賢互助組的基礎上,試辦農業初級合作社。李修信和副書記、副主席李長青住在李四川家。他們向黨團員貧下中農講明辦社政策和意義,以及入社的條件。群眾通過多次討論後自願報名入社,成立了以支部書記李連賢為主的辦社小組,在報名入社的農民中挑選了堅決跟著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18戶農民,組成了初級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的工作章程。

初級合作社的成立極大調動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對土地加工精做。1954年秋取得了入社後的第一個大豐收,年終分配糧食比單幹多出很多。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入社走合作化道路的積極性,農業初級合作社迅速擴大,李修信組成的河流區合作社是全縣試辦的三個農業初級社之一。隨後出現了1956年實現農業合作化的新高潮,李修信受到德州地委的通報表揚,隨後調他到縣委監察委員會任副書記。

1956年秋,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德平縣,同時撤銷的還有德州地區的恩城。縣政府的領導幹部和全縣十個區,分別劃歸臨邑、德縣、樂陵、商河四個縣。



打退資本主義歪風

1956年,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到來。因為幹部群眾都缺乏思想鬥爭的經驗,一些入社思想不真誠,經濟上又比較富裕的農民也被卷了進來,加之高級農業合作社土地不分紅,全憑勞動積分。有的時候勞動不積極,人口多,勞動力少的農戶因為分得的糧食很少,所以覺得不合算,不如單幹打得糧食多,入社吃了虧。這導致1956年冬至1957年春,部分社員颳起了一股牽牛、搶集體糧食和農具的事件,有的還糾纏社、鄉、區的幹部,趁機搞破壞。他們還在背後煽動部分有意見的社員組織起來鬧退社。這時,部分黨團員貧苦群眾和入社積極分子很氣憤,自動組織起來保護集體財產,出現了護社人員與退社群眾對峙和廝打的事件。糜鎮區在全縣鬧得最凶,區委書記李正田同志被退社群眾圍攻,糾纏得支持不住,病了。

這時國家領導人發表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講話和指示。部分幹部對中央領人指示的重大意義不理解,認為我們的政策太寬了,束手無策,不想乾了。縣委派李修信去代理區委書記,並帶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隊。先後召開了全區黨團員、大小隊幹部、貧下中農代表大會,講共產黨領導人民打鬼子,推翻國民黨政府,建立我們自己的新政權,就是為了建立合作化制度,走共同致富的社會主義道路,剷除個人單幹走向兩極分化的資本主義制度。所有區、鄉、社的幹部黨團員,貧下中農代表都必須帶領廣大勞動人民走合作化的道路,維護合作社利益,向破壞合作社的人和事,按照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指示進行鬥爭。



反歪風運動的開展

高舉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廣大社員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1958年秋,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李修信他們一班人被一時的勝利影響,頭腦發熱,把社員各家各戶的飯鍋集中起來大煉鋼鐵。以生產隊為單位辦大食堂,吃大鍋飯,辦學校,辦幼兒園、敬老院,向社員保證生活每頓兩個雞蛋,一杯牛奶,三個麵包,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要實現。當時浮誇風現象特別嚴重。實行大兵團作戰,收玉米到處扔,地瓜不好好刨,用犁耕,到處都用棉花擦屁股。結果辛勤勞動的大豐收成果沒有大豐收,反而使人民群眾的生活變得十分困難。但是群眾中一句不滿言論也沒有,更沒有一人罵共產黨,因為廣大幹部和群眾相信共產黨,相信中央領導人。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一定會渡過暫時的難關。

1959年冬至1960年春,在中央領導人的指示下,一場糾正歪風為主的反歪風運動開展,使廣大群眾看到了希望,經過整治歪風四清運動,大大純潔了幹部隊伍,同時完成了大量的農業建設。1965年取得了四清後第一個農業大豐收,幹部群眾一起歡慶勝利。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歲月無痕,歷史有跡,過去的日子已然銘刻在李修信內心深處,成為一塊永遠不會磨滅的印記。閒暇之時,他就會拿出來講,講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聽——講他自己的故事,講新中國的成長故事。

文中圖片由黑駿馬拍攝

作者簡介



李淑青,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會員,任《史志花開》編輯。在《德州》《德州晚報》《禹城市報》《禹城文萃》《華夏孝文化》等紙媒發表文章數篇。始終堅信腹有詩書,心有遠方,便是最美的人生。

誦讀簡介

劉兵,武城縣綜合執法局工作,喜歡朗誦,讓聲音感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