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
這也是一個來訪者和我說的話。
她是一個很優秀的女生,也是一個很「抱歉」的女生。
她總在道歉,覺得自己沒有做好,沒能幫上別人的忙……在她心目中,自己從出生就一直在道歉。「對不起」、「不好意思」、「抱歉」……
她沒有任何猶豫和遲疑,以一種緩慢而乾脆利落的口吻說出來。因為這句話已經飽含無盡的「蒼涼與沉重」,不需要其他的情緒作鋪墊。
她沒有怨懣,也沒有眼淚,而是一種「自嘲」的笑容。
有人會非常輕易的說出這句話,只要遭遇小小的挫折,就會說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感覺這和「人間不值得」有一點相似。因為說這句話,與其說是想要「道歉」,不如說這是遺憾、焦慮、委屈、不甘和埋怨的交織。
從「道歉」到「焦慮」
如今的社會,焦慮感就好像一種傳染病,四處蔓延。原本自信開朗的人,不知什麼時候起,開始變得焦慮。總是覺得自己每句話都說的不對,每件事都做的不好,非常在意他人目光,始終處在自己給自己營造的巨大的壓力中。
非常在意他人目光的人,有時候不是缺乏自信,而是過於自負。自負到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所有人的想法和感受。讓人們覺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絕對完美。
自己給自己營造的巨大壓力背後,其實是一種無所不能的「全能感」。覺得世界每一件事都和自己息息相關;覺得如果自己不能做好所有的事情,就會帶給別人傷害;覺得自己帶給別人的傷害,一定的是致命的。
世界因自己而生,世界也因自己而滅
自負與全能感,讓我們感到焦慮,也讓我們感到膨脹。
自負——焦慮
全能感——膨脹
意識層是焦慮的,潛意識層面則是膨脹的。於是我們一邊焦慮,感受著痛苦;另一邊被全能感推動著,努力帶著焦慮前行。
要想放下焦慮,就得同時放下「自我膨脹」。
自信的人,是不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而是接受有所不能的自己,欣賞有所不能的自己,才會造就開朗。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其實有「就此揭過不提」的氣勢;一種「放下過去面對未來」的動力;一種「向死而生」的心態。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其實是在說:「生而為人,為何要抱歉?」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