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舊,人面全非。
走在曾經熟悉的街道,路過曾經熟悉的網吧or體育場,你是否會突然想起,曾經有一個人,常陪伴你身邊,但現在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聯繫。
參加同學會,你是否突然意識到,有一些人曾經跟你無話不談。
你們當年曾經經歷過許多:同桌,暗戀過某個人,一起晚自習,一起逛街,一起打遊戲, 躺在床上聊天,深夜結伴爬牆出去吃夜宵…
但不知不覺中,你們漸行漸遠…
隨著我們的年紀增長,我們的朋友卻越來越少。
根據一項來自心理學通訊的研究「社會網絡改變與人生中的生活事件」中提到:我們的社交圈在我們的成年期的早期(大學到大學剛畢業幾年)持續擴增,但我們友誼的網絡則是在這個時候到達高峰,隨後開始遞減,直到快30歲的時候。
同樣,也有研究指出(Gerald Mollenhorst, 2009):我們每七年就會失去一半以上的親近的朋友。
因此,如果你發現你的朋友越來越少,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並不是什麼悲哀或者你不好的原因。
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臨床心理學家 Janna Koretz 分析到:「當你成為成年人之後,我們對工作或家庭投入時間的承諾,讓我們再也不能像在讀書的時候那樣過生活了。」
友誼,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很自然地就會發生,在學校或課餘活動的時候,不同的人很自然地就會相識在一起,不論有沒有共同的興趣。因為在學校的時候,彼此都是遠離家庭,與別人一同成長的需要,使我們可以跟別人輕易連結在一起。
建立友誼事實上是會經歷許多歷程,我們需要一起談一些令人不安的話題、彼此可能會有些看對方不太順眼的時刻、有時會有一點不太確定的感覺,甚至要花費我們很多能量去跟這個看起來有點不熟的人相處。
而這些共同的事情又反過來加深了友誼。因此,在過去主要任務就是讀書的時候,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之後還能聚焦於我們的友誼。
隨著我們出來社會,甚至有了自己的事業、伴侶,乃至家庭,這樣其實並不容易。要發展一段友誼有時候需要我們花一些心力,而維持一段友誼同樣是一段挑戰。
想想看,你同時要兼顧工作、要面對伴侶家庭、以及那些你渴望的友誼,光是要我們把這些生活維持在和諧有秩序的狀態就很艱難。
想像一下,如果不做取捨,強行保持所有朋友友誼的關係,你會發現,有些重要的工作錯失機會就沒了,或是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沒看到也就過了。
而這個時候,為了平衡我們的生活中的不同面向,我們開始希望認識那些跟自己有相同背景,相同興趣的人,也比較希望有這些可以了解自己的朋友。而過去那些熟識的朋友,也可能因為興趣或關心的生活主題的改變,而慢慢漸行漸遠。
而言之,友誼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 失去了適合(像學校那樣安全,便利交朋友的地方)的空間;
- 有更多的因素(工作、伴侶、孩子)分散了你的時間和精力;
- 你們的興趣和關心的生活主題發生了改變。
我們都希望可以找到人生中一輩子的好朋友,但對於成年人來說這種想法不一定很現實。很少有朋友可以滿足你所有的事情(總是聽你說、總是支持你、總是站在你這一邊、總是真心對待你)。
我們都可能有很多朋友,但你不一定會在日子過的不順的時候打給這些人,但你或許會在想要打球的時候邀請對方。你可以有一個你特別愛跟他說說流行趨勢的朋友,你也可以有一個你特別喜歡跟他抱怨的朋友,或是你可以有一個想跟你一起慢跑的朋友,最後你一定有一個當你面對人生危機的時候你會毫不猶豫打給他的朋友。我們可以交很多朋友來滿足自己不同的生活面向。
朋友或許已經不像小時候,一個朋友你可以跟他做任何事情,但你可以透過認識許多不一樣的人,在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與他共享,而這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xCCSm8BMH2_cNUgSeI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