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趁油價暴跌大量購進,以備不時之需?

2020-05-02     航利航空教育


航空維修專業者,每天和你分享不一樣的飛機新鮮事!


為什麼不趁油價下跌大量購入原油並注入油田,以備不時之需?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有的疑問,今天推薦知乎上的回答,給你解惑!

回答這個問題,我貌似比較合適,從1996年10月開始,我的工作就是原油收儲及集輸。

原油大量的儲存,在實際的操作中,它既困難又不經濟!!!

比如說吧,一個中型油田,它的普通5000方拱頂金屬油儲罐(非大型浮頂油罐),用它來常規儲備原油的話,每天因儲油罐的「小呼吸」(因晝夜溫差而造成罐內壓差變化)及「大呼吸」(因收髮油作業時,造成罐內壓差巨變)。


在華北地區,一般24小時內,通過罐頂的呼吸閥,非常痛心地往空中散逸掉原油的輕烴組分大約為100噸左右,這些逃跑到空氣中的輕質成分,它們是原油的最最精華部分,留下來賴著不走的成分,多為不易揮發的重質烴成分及膠質、石蠟等等...,這些陳年原油。


它們在接下來的初步三相(油、氣、水)分離工藝處理中,會給集輸工作人員造成很大麻煩,至於什麼麻煩,一會再說。


有朋友可能會說,那麼我們把油罐做成全封閉的,不就可以避免寶貴的輕油揮發浪費了嗎?


如果,我們真的全封閉儲油罐(放棄儲罐頂部呼吸閥等附件),那麼,就算是我們永久封存儲罐進出油口,絕不進行收髮油操作以此來杜絕油罐「大呼吸」耗損(事實上,一個全封閉的大罐,在進油操作不久就已經憋炸了),只要世間存在一絲絲微小的外部溫差變化。


這時候金屬大罐的罐壁就顯得很脆弱了,罐內原油熱脹冷縮隨即會發生(罐內正壓過大)爆裂及(罐內負壓過大)癟踏內陷,造成非常嚴重存儲事故。


事實上,在存儲原油時,我們也很難做到完全停止收發原油作業,避免「大呼吸」耗損。因為,在存儲原油時,它的罐內溫度,是一定一定不能不能低於原油的凝固點,一旦原油凝結在罐內或凝結在流程管線里「灌了香腸」,那就是非常重特大事故。


順便說一句,原油是熱的不良導體,它一旦凝結在設備里,解卡的難度之大是難以想像的。


可是,大罐里的原油溫度,它隨時都「希望」與大自然溫度趨同,它們互相發生熱傳遞,在華北秋冬季節,罐內原油它隨時都會發生「溫降現象」,所以,我們在工藝上除了在儲罐內加裝加熱盤管加熱外,冬季低溫時,集輸單位還得費勁的對儲罐內的存油進行「打循環加熱」工藝,保持它溫度永遠高於凝固點。


既然「大呼吸」無法避免。我們是不是在呼吸閥後部加裝容器收集準備逃逸的輕油?


這個工藝,它非常不安全和經濟。目前,技術上全球還沒有一個國家敢嘗試這種「節約」方法。


我國目前採用的降耗工藝主要有兩種:


其一是:用負壓螺杆壓縮機在原油進罐前提前「拔取」進罐原油的輕組分,這樣原油就變的「性格穩定」大大降低了儲罐中的輕烴呼吸耗損。


經過負壓萃取穩定過後輕烴的原油,俗稱「扒皮油」,這些原油,它們在輸送到煉油廠以後,煉油廠的廠長估計天天都在罵娘:「這根本煉不出汽油,出一爐是瀝青,出一爐是瀝青....」


其二,採用浮頂罐工藝(大型及超大型原油儲備庫大多採用它),這種儲罐,它可以有效降低80%呼吸耗損,比如它「小呼吸」每天僅僅損失40KG左右輕烴。但是。這種罐工藝複雜,安全性低。它要求操作人員要有極強的責任心和專業技術。如果稍不小心巡查不到位,有可能發生大型事故。


那些經過稍長時期存儲在壓力容器罐內的原油,大家習慣上把它們叫做「老化油」。時間,讓原油中易揮發的化學高分子短鏈部分逃逸散失掉了,也就是它的珍貴的輕質成分含量,逐漸揮發殆盡。


就算是一批來至海灣地區的上好的輕質油,你若存久了它們,它們依然也會變成委內瑞拉式的難以處理的孬油。


這些孬油,其實就是難吃的陳糧,你別說中石化產業鏈中部的煉化企業頭痛(他們在煉化此類低凝高膠質油,在分餾它們時,還得要按比例摻入昂貴的從石油天然氣中萃取的輕質油),就是上游集輸處理單位。


他們在初始處理這些老化油中也是很難受的:在初始三相分離它們的時候,因它們的遺留成分不活波的膠質居多,難以破乳,常常嚴重干擾,並破壞電分離器的直流電場,這十分考驗現場操作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責任心。因而很容易造成高含水原油外輸到煉油廠的事故發生。


因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便宜,我們若超量採購的話,不考慮運費、不考慮中途原油揮發耗損造成的品質下降(這一條無法避免),到港後找合適的閒置儲存容器比較困難,戰略儲備庫,它的維護,它的地理位置等等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繁雜,並非是一拍腦袋,就大規模隨地大建快上的。


上面已經說過,原油與食物一樣,越新鮮越好,你得儘快吃,不然它也會品相降低,對經濟反而產生負面影響。


(當然了,我們在青島黃島等處沿海處改擴建一批洞庫,大量存儲戰略性石油儲備,這種戰略考慮一點都沒問題,畢竟這個世界真不太平。)


好了,我們正式開始回答題主的問題:把採購的商品原油,大量注入地下以備不時之需,這行不行?


看了題目,就很好奇,這個問題的靈感,它是不是來至於民間傳說中:狡猾的日本人,他們進口大量我國煤炭後,埋入地下以後待用的段子,而衍生出的問題。


如果把進口的商品煤炭,鐵礦石等不易降解的固態物藏埋於地下,留做未來不時之需,這個操作,它看上去好像還是一個蠻靠譜的神話故事,


但是,若往油田地下注入已經初步處理過的商品化的石油產品,這種操作就是絕難做到的一件事情,以我多年從事能源行業的認知,這種操作,它比用工業化電解純水、以此來製造出清潔能源----氫氣。更加的不經濟不靠譜。


我們即使不考慮採收率(往往是每注入地下100桶原油,依靠目前全球的石油開採技術,能再次收回30桶左右就已經是最高水平之一了),我們只說說在純理想狀態下,用現有技術手段往地層注油儲藏行不行?


首先,地層隱藏的壓力,它是超過我們普通人的想像的,我今生從沒有見過往地下生生「硬擠」進原油的騷操作,只見過一些油田往油區地下「補水」操作。


油田注水操作:因為油田在連續長期生產過程中,因抽提油、氣、及其它混合液體,造成地下壓力虧空,必須往油藏區地層高壓注水補壓、順便利用注入的水,在油水密度差下,驅趕地層中原油成分聚集抱團取暖,易於採收的作業。


這時候注水,要到達3000米左右白堊-奧陶層,一般需要高達20MPa左右壓力,某些油田甚至需要更高的超高壓才能完成上述動作。


地層內壓力驚人,如果往下注油,必須要硬頂出一個非常大的「空間」,也就是說要把地層中的堅硬的岩石和高壓流體極限壓縮緻密或驅離,否則,「新」來的藏油將沒有地方呆。


其次,我們將要擠壓注入的「便宜」的國際原油,它去的目的區域,需要剛剛好,該區域物理上必須要具有完全封閉的圈閉地質結構,如果,不巧,它不具備這種地質結構的話,我們即使注入100000萬桶原油,未來也難找回哪怕零星幾桶原油。


再次,目前,受多重利空消息影響,國際市場主要產油目的國的油價,被國際炒家打到每桶20美元左右低位。


如果我們乘這麼難得的機會「撿便宜」大量買入,並在題主的建議下,利用特種高壓泵,克服地層強大的反壓力,在地質專家的指導下,正確注入油田圈閉油藏區域,經過這一番完美操作下來後,以目前的人類所具備的科技水平,僅僅在注油時,發生的耗電量,它也將是驚人的(至少每桶提高60+美元成本,參考注水耗電)。


這些耗費的電能,它也是我們電力生產企業費勁的用電煤、水電、核電、風電等資源淘換出來的,它一點都不比原油卑微。


原油,它脾氣與水可不一樣,它是高危產品,極易燃爆,若讓這些商品原油,再重返地下深處,肯定還會有大量高額的其它輔助成本產生,幻想把這些下注的每桶原油成本,做到150美元以下,即使在國際上招標,也難找到一家高科技石油企業,有能力拿下這個項目。


再再次,大量原油往地下「藏」已經很不容易,同樣,未來再往上提,它們依然不會讓你省心。


我們當初費了洪荒之力,在聽信題主的這個好主意後,好不容易注入地層的這些前商品原油,這等於是讓其放虎歸山,這些曾經「純潔」的商品原油(含水低於0.3%),一旦它們侵入地下後,馬上就會無恥的與地層中的硬水(高含鈣、鎂等離子的水)、硫、鹼、鹽等等雜質媾和打成一片,並隨著地層壓差變化做布朗運動在四處流竄,它們這時候,已經不配在叫做石油了,它們已經墮落成該死的油水乳化物....,


等到我們某一天需要這些「不時之需」的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又得重新再一次用高成本再次開採一遍,那已經失散到地層各處的它們,已經在其「體內」鑲嵌了強鹼性和各種鹽分等礦物雜質,同時又一次具備了強大的腐蝕性(比如嶄新的DN200閥門,它僅僅用不到兩年就可以被腐蝕「擊穿」),它們將一路腐蝕它們要經過的流程中的管閥及設備,我們不得不需要重新對他們破乳、脫水、脫硫、脫氣.....。


我國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它們的原油開採成本很高,不像海灣周邊國家,他們淺淺的下上大口徑生產套管就能自噴生產,而我們需要耗費巨量電力才能把原油「拿上來」,並且我們地質結構特別複雜。


故而要用油嘴限制單井產量(單井若不限制出口流量,短期內地層結構就破話殆盡,90%以上的理論原油儲量,將無法開採出來,目前,即使塔里木的高壓高產自噴井,也加裝了6毫米油嘴),我們的油田沒有海灣國家油田具有的天生稟賦。


以我所在的油田為例,因為它含水量極高,絕大多數區塊平均含水90+%,整個油田,單井最高產油井,日產如果穩定在20噸左右,就是萬眾仰慕的寶貝,採油區經理就恨不得睡在它的採油樹下(比較優秀的渤海海上油田,最高初期產能,驚艷的單產每日可達1000桶左右),這麼驚人的含水率,它並不是油田開採後期才如此不堪。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剛當兵退伍回到油田,我們廠調度一次聊天說:這麼高的含水,估計油田撐不了幾年...,本人也就一年又一年的擔心油田解散,直到離職...就是如此高含水,也就是說這些可憐的油田老區塊,他們依靠幾十年日復一日收集一層飄在液體表面薄薄的油花花,撐到現在.....。


我們油田井口壓力不到0.7MPa左右,沒有自噴能力,必須依靠高耗電能抽取上提,開採成本今天依然是超過80+美元每桶,華北一線老油田成本,它們極盡所能也不能把成本降到80美元以下,渤海灣曹妃甸附近海上油田成本最低,估計40弱美元左右,而西北油田,甘肅慶陽稍微低,內蒙油田更難開採,它們是重油,高膠質易凝固,冬季歇菜抽不動。


新疆庫爾勒附近沙漠中的油田,它雖現場開採成本不高、含水也極低井口含水2%左右,油品質也極高,剛出井口的原油,它們色澤橘黃晶瑩透明,井口壓力驚人達到6MPa,可自噴生產,但缺點是沒配套外輸管線,擁有海相油田的老毛病H₂S高到恐怖程度,產生的寶貴的天然氣含H₂S超高,我國目前無法收集利用,全部就地放空點燃,你若不戴空呼去現場瞬間秒殺,單車重卡運輸成本超過開採成本等等缺憾,成本也高的嚇人。


這些國內油田,它們的開採運營成本,遠遠比國際油價高的那可不是一星半點,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聰明」的關停掉封存它們,去在國際市場上搶購便宜貨呢?


事實是,我們如果今天全面停井停產,明天國際控盤油價的像維多集團(Vitol)一幫傢伙,他們等不及天亮就會馬上把油價做成「妖股」,每天都拉漲停板。


戰略性大宗商品,我們必須要不惜成本的保持存在感,我們必須有可控的「滅火機、隔離牆」。


油企常年虧損經營,依然不停生產的再一個原因,從純生產技術上來看,原油石化等開採行業,它與玻璃行業很像,需要連續作業一條龍連軸轉,它的上下游鏈條很長,提供的崗位也很多(世界500強企業里,僅僅只有唯一的沃爾瑪,它才能養活那麼龐大的工作崗位)、同時也很脆弱。


一個國家建成完整石化工業鏈條難度很大,摧毀它卻非常輕鬆容易,採油工藝技術日新月異,你若不時刻積極參與,很快就會被淘汰出局。比如,頁岩油水壓裂技術很難突破,我國四川東部及貴州等地藏有大量頁岩油氣,等待採油技術工藝突破。。。


所以,不管這食物再怎麼便宜誘人,我們也不能眼大肚小,去猛吃猛喝,你還是先掂量自己飯量。悠著點吧!

來源:正商閱讀

作者:何恆明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頭條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3ih13EBfwtFQPkdT-p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