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中醫用於理氣的藥物有很多,枳殼是其中常用的一種,它的功效是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一些氣機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病證,如氣滯、血瘀諸證,我們總能在處方中見到枳殼的身影,它往往能起到關鍵的作用。徐志瑛老中醫擅用此藥,一起來學習一下她運用這味藥的經驗吧。
徐志瑛教授用枳殼通常劑量較大,可達30g,多加入復方中煎湯內服。
徐志瑛教授在呼吸系統疾病中喜用枳殼,且效果顯著。現行中藥教材未將枳殼歸入肺經,但歷代本草著作有將枳殼歸入肺與大腸經者。如《本草征要》云:「枳殼味苦,微寒,無毒。入肺、脾、胃、大腸四經。面炒,破至高之氣,除咳逆停痰。助傳導之官,消水留脹滿。枳實(即枳殼之小者)破積有雷厲風行之勢,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威。解傷寒結胸,除心下急痞。」此與徐志瑛教授用意吻合。
縱觀痰濕、氣滯、血瘀諸症,不外乎氣機不暢,導致血行不利而血脈瘀阻;或氣機不暢而津液運化失常,導致聚液生痰。痰濕、氣滯、血瘀又互為病因,相互夾雜,變化叢生。徐志瑛教授能在錯綜複雜的病機中抓住主要矛盾,根據枳殼的功效特點大劑量運用且效果良好。
1.痰濕諸症
徐志瑛教授認為,呼吸系統疾病都離不開痰濕。痰是人體臟腑氣血失和、津液運化失常的病理產物,包括可咳吐而出或可觸及痰核的有形之痰,以及停積於臟腑、經絡、血脈的無形之痰。濕邪為患有內外之分,外濕是指感受由地氣升騰之雨露霧濕;內濕是指嗜食膏粱厚味,脾胃受損,健運失司,濕從內生。氣能行津,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津液輸布的動力,氣機阻滯可導致水液停留而成痰濕。朱丹溪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故氣的治療在整個痰飲的治療中起重要作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程較長,痰積已深,臨床多見反覆咳嗽咳痰,痰阻喉中,咳而不清,胸悶氣喘,動則加重,且苔白或白膩,脈滑或濡。枳殼具有行氣推飲作用,徐志瑛教授一般重用枳殼達30g,一則化痰消積,二則行氣除痞。更重要的是,枳殼在治療痰飲中還有引物的作用,能引導其他化痰藥直達病所,氣行則水行,從而更好地發揮功效。
臨床中徐志瑛教授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間質纖維化、肺結節、哮喘、鼻炎、咽炎、肺癌等疾病的治療,多以金蕎麥、黃芩、桑白皮、浙貝母、桔梗、薏苡仁、天竺黃、海浮石、枳殼為基礎方。炎症甚,加魚腥草、老鸛草、重樓、射乾等;氣喘甚,加蘇梗、蘇木、白芥子、萊菔子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間質纖維化、肺結節,選加肺形草、雲霧草、橘核、橘絡、絲瓜絡、皂角刺、山慈菇、石見穿等;哮喘,選用麻黃、徐長卿、川芎、白芍等;鼻炎,選加鵝不食草、辛夷、白芷、蒼耳子等;咽炎、咽癢,選加玄參、西青果、木蝴蝶、浮萍、白鮮皮、地膚子等;腫瘤,選用蛇六穀、山慈菇、藤梨根等。
2.氣滯諸症
脾胃是人體後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兩者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輸布。脾氣升,則水谷之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反之,脾氣不升,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停滯於胃腸,胃氣不降或上逆,水谷及其糟粕不能下行以出魄門,故可導致升降失常,氣機阻滯,臨床見腹脹、腹滿、心下痞甚至疼痛等症狀。徐志瑛教授認為,脾升胃降,相反相成,缺一不可。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慢性胃炎、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腸激惹綜合徵、慢性結腸炎、腸梗阻這些疾病均存在胃腸運動功能障礙,理氣藥枳殼能促進胃腸排空,達到消脹止痛之效。
臨床中徐志瑛教授除用於上述疾病外,還常用於胃潰瘍、不明原因腹瀉、膽囊炎、腎結石等疾病。胃炎、消化不良、胃潰瘍多選加蒲公英、川黃連、吳茱萸、烏賊骨、佛手、娑羅子、無花果、八月札等;胃潰瘍出血多選加白及;膽囊炎多選加金錢草、白花蛇舌草等;腸炎、不明原因腹瀉多與二陳湯、痛瀉要方、馬齒莧、車前子等配伍;腸梗阻多選加三承氣湯;腎結石多選加金錢草、海金沙、生山楂等。
3.血瘀諸症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與血關係密切。氣能行血,氣的推動作用是血液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載體,血載氣以行。氣滯常可引起血行不利,血脈瘀阻;血脈瘀阻、血行不暢,則可導致氣機阻滯,氣逆不通,出現疼痛、腫脹等症狀。「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在治療血瘀證時運用理氣藥枳殼,能起到很好的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
臨床中徐志瑛教授常用於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頸椎病、月經失調、肥胖、甲狀腺結節、乳癌等。冠心病胸痛多選加丹參、薤白、瓜蔞、桂枝等;糖尿病多選加黃芪、川黃連、玉米須、六味地黃丸;高脂血症多選加苦丁茶、決明子、絞股藍、夏枯草、王不留行等;肥胖多選加苦丁茶、絞股藍、荷葉、夏枯草、蘆薈等;頸椎病多選加葛根、丹參、天麻等;月經失調多選加當歸、柴胡、川芎、益母草、失笑散等;甲狀腺結節、乳癌多選加蛇六穀、山慈菇、石見穿、青皮、山甲等。
4.冬令膏方
冬主收藏,冬令調補的膏方中常有多種補益劑。補益藥多膩滯,易導致氣機壅滯而出現腹脹、腹滿症狀。在冬令膏方中加300g枳殼,可起理氣疏通作用,使諸多補益藥補而不膩,動靜結合,有助於膏滋藥的吸收,從而更好地發揮膏方的作用。
【臨床治驗】
邢某,女,38歲,幹部。
初診日期:2009年4月9日。
反覆咳嗽咳痰、胸悶氣急5年,加重1月就診。2006年因胸悶氣急入住某院,經CT攝片及肺功能等檢查,診斷為間質性肺炎伴纖維化。症見咳嗽咳痰明顯,痰色黃白相兼,面色晦暗,色素沉著明顯,坐位時有氣急感,上樓梯更為明顯,胸悶心悸,神疲懶言,少氣無力,舌質紫紅,苔白,脈細弱。聽診右肺背部可聞及乾濕性囉音,左肺呼吸音明顯減低。肺功能檢查提示:輕度限制性肺通氣功能障礙,肺彌散功能重度降低。
診斷:間質性肺炎。
辨證:痰濁內蘊,肺失宣降,痰阻氣道,痰貯於肺,胸陽難振,由脾涉腎,影響心陽,血不養心。
治則:清肺豁痰,行氣活血,軟堅通絡。
處方:肺形草30g,金蕎麥30g,枳殼30g,炒黃芩20g,浙貝母20g,白桔梗12g,桑白皮12g,生薏苡仁12g,炒薏苡仁12g,天竺黃12g,寒水石12g,山慈菇12g,海蛤殼12g,莪術12g,橘絡12g,蘇梗12g,蘇木12g,藤梨根30g,皂角刺9g。每日1劑,水煎服。
囑預防感冒,忌食海鮮、辛辣等。
治療1個月後,咳嗽減少,痰量亦明顯減少,胸悶氣急好轉。上方加軟堅活血,調補肺、脾、腎三髒陽氣藥物,又治療1個月,兩肺囉音基本消失。2009年8月27日複查胸片:肺部病變明顯吸收。予膏方調治,病情穩定,以丸劑鞏固治療。
按:間質性肺炎中醫屬於「咳嗽」「肺脹」「喘證」「胸痹」「肺痿」等範疇。本病大多病程較長,常出現痰、濕、虛、瘀,錯綜夾雜,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肺、脾、腎三髒之氣不足為本虛,痰瘀阻於肺絡為標實。故治療時,必先清熱宣肺,行氣活血,祛痰通絡;待病情穩定後,繼續清肺祛痰,同時加用軟堅活血之品,繼而調補脾腎。本例患者處於急性發病期,痰濁內蘊,肺失宣降,痰氣互結,氣滯血瘀,故治療當以清肺豁痰、行氣活血為先。因痰為水液停聚的病理產物,徐志瑛教授認為,「氣行才能水行,氣行才能血動」,且肺主氣,能通調水道,故治療時重用行氣藥枳殼達30g,以調暢全身氣機,助行液排痰;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以消除沉積在肺中的瘀血,徐志瑛教授常選用桃仁、赤芍、蘇木、莪術、王不留行等藥物,既可起到活血祛瘀之效,又能兼施軟化頑痰老痰之功。待患者病情趨於穩定,即加入調補肺、脾、腎三髒陽氣之藥物,標本兼治,從而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讀過了徐志瑛老師運用枳殼的經驗,是不是對徐老其他方面的經驗也感興趣了?那麼,不妨來這本書中一探究竟——
徐志瑛學術經驗集
《徐志瑛學術經驗集》共分四章,第一章醫家傳略,介紹徐志瑛教授從醫經歷和學術成就。第二章臨床治驗,介紹徐志瑛教授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的驗案。第三章方藥經驗,總結徐志瑛教授臨床用藥的經驗和常用經驗方。第四章醫論醫話,介紹徐志瑛教授行醫50年所形成的自己獨特的治法特點、膏方及食療治病養生的經驗和對疾病診治的體會與思考。(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徐志瑛學術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何以蓓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