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清明節過後,我國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陰雨連綿的天氣。
有不少人反映,原本體內濕氣就重,由於最近春雨連綿,空氣中濕度增加,現在體內濕氣更多了。
不僅每天晨起頭腦昏沉,睡不醒,整個人四肢困重,無精打采,而且受天氣影響,四肢關節持續性隱隱作痛,令人十分難受。
你是否也因濕氣重而飽受各種問題的困擾?不確定自己是否濕氣重?來看一下濕氣重的人都有哪些表現:
1.頭髮愛出油、面部油膩。
2.睡覺時流口水、打呼嚕、有口臭、身體有異味。
3.渾身無力,經常感到疲憊,不愛說話,精力不集中。
4.痰多、容易起濕疹。
5.腸胃不好,經常不想吃飯,大便黏稠不暢有腥臭味。
6.眼袋下垂、肥胖、減肥後易反彈。
7.女性白帶增多,陰部長濕疹;男性陰囊潮濕,房事質量減退。
8.四肢關節屈伸不利、僵硬疼痛。
9.舌頭邊緣有齒痕,舌苔厚膩泛黃。
若上述症狀占2條以上,則提示體內濕氣較重,需要及時祛濕。那麼,有哪些祛濕值得推薦呢?
01食療化濕法
常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所以很多人總是想方設法尋求各種祛濕方法,其實不一定要什麼千古奇方才能祛濕,常用的食療方法就可以祛濕,來看看哪些食物可以祛濕:
薏米
味甘淡,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適用於濕氣所致的關節炎、面部浮腫、腳氣等。需要注意的是孕婦早期禁食薏米,汗少、陰虛便秘的人也不宜食用。
冬瓜
味甘淡,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健脾開胃的功效,是陰雨天必備的祛濕食物,適用於濕氣重引起的痰多、水腫、小便不利等。
赤小豆
性味甘平,能利水除濕、清熱退黃、健脾,常用於水腫、黃疸、腳氣、泄瀉等症,還能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
玉米須
具有平肝消腫、利尿祛濕的功效,還能降血脂,適用於腎炎水腫、腳氣、黃疸肝炎、高血壓、膽結石等症,用新鮮的玉米須煮水服用,效果更佳。
蓮子
蓮子甘澀平,歸脾、腎、心經,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止帶的功效,可用於脾虛引起的腹瀉久治不愈、流口水、白帶增多、食欲不振等症。
扁豆
具有健脾化濕,利尿消腫,清肝明目等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嘔吐泄瀉、白帶多者。
四神湯
材料:茯苓12g,芡實30g,炒薏仁30g,山藥100g,蓮子30g,排骨適量,生薑兩片。
做法:先把排骨(或雞腿)用熱水燙濾掉血水,然後放入鍋中,加入食用食材,加適量清水,待湯料全熟後加鹽調味即可。
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食方,可通過調理脾胃,從而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注意:喝此湯不能與其它藥物同時服用,忌煙酒辛辣大葷。
桑桂粥
材料:桑葉8g,桂枝10g,生薑5片,大米適量。
做法:講上述材料放入鍋內,加入200ml水,煎煮至100ml後,再加入小半碗米酒、放入大米及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中小火至粥熟即可。
此粥常用於祛除外感濕邪,平時淋雨後適用,可有效防止濕氣入侵體內。
02導引按蹻祛濕法
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體內有很多穴位,其中有不少穴位有祛濕的功效。
但一提到穴位,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針灸,扎針需要去正規醫院找專業大夫來操作,而且一個療程需要不少費用,而艾灸如果自己操作不當,就很容易引起上火。
那麼,有沒有既省錢,又不易上火的方法呢?為您推薦導引按蹻法,自己在家就能操作。
導引按蹻方法很簡單,只要找到相應穴位,把中指指尖輕輕點按在穴位上,保持30-60分鐘靜止不動即可。
導引按蹻講究順經為補、逆經為泄,中指指尖順著經絡循行方向即為補法,與經絡循行方向相反,則是瀉法。
推 薦 穴 位
豐隆(胃經)
功效:中醫認為濕必生痰,豐隆為化痰第一要穴,可以化痰濕、清神志,可輔助緩解痰濕引發的胸腹痛、嘔吐、便秘、眩暈、頭面四肢浮腫等,導引按蹻多用瀉法。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處。
血海(脾經)
功效:具有理氣活血、健脾化濕的功效,常用於調理濕氣引起的皮膚瘙癢、膝關節疼痛、陰部濕疹、股癬等,導引按蹻用補法。
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後,會在膝蓋內側看到一個凹陷的地方,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頂端就是血海穴。
陰陵泉(脾經)
功效:陰陵泉是利水濕的要穴,可以清利濕熱、健脾理氣、通經活絡,常用於緩解腹脹、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凡是與濕有關的病證,皆可選取陰陵泉來調理,用補法。
定位: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處於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
中脘(任脈)
功效:中脘穴為胃的募穴、又為腑會之所,能夠健脾化濕,對腹脹、反胃、消化不良、泄瀉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定位: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4寸的腹中線上,可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足三里(胃經)
功效:通過導引按蹻足三里,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燥化脾濕,生髮胃氣的作用。脾胃功能強,則運化水濕有權,從而達到祛除內濕的目的,常用於嘔吐、腹脹、腹瀉等症。
定位: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脊外1橫指處。
導引按蹻不僅可以健脾祛濕,還能疏通經絡、調經養血,很多常見疾病都可以用導引按蹻來調理。
很多食物同時兼具藥用價值,如何中吃得更健康、更營養?來學習一下中醫食療的知識吧——
《中醫食療》
本書既重視科學性,同時也重視實用性,廣泛涉及各食物的知識面,突出各食物的特色。全書共分為穀物類、蔬菜類、果品類、肉食類、水產類、造釀類、菌藻類、花類共八大類,立足科普書特點撰寫,突出實用性、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通俗性和可讀性。全書以單味食物進行分述,每一味食物的食療方選定在20方以內,以操作方便為主。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 正安聚友會」,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