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小時候聽過一首開頭為「倒垃圾~倒垃圾~倒垃圾~」歌謠,當時覺得歌詞實在奇怪,後來才知道原來歌中的「道拉基」是桔梗,一種朝鮮族人們做鹹菜的常用原料。等學了中醫之後發現,這種尋常小菜竟然還是中醫臨床上常用的治肺良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認識下這味擅長為肺臟「倒垃圾」的中藥。
桔梗首載於《本經》,其曰:「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其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乾燥根,以根粗大、色白、質地堅實、味苦者為佳。生用。
桔梗味辛性平,專歸肺經,為肺經的引經藥。前人云其能「載藥上行」,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等功效。臨床上常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無論風寒、風熱、風燥咳嗽都可以配伍應用;咽喉腫痛、失音,常與甘草同用,如桔梗湯;肺癰吐膿,多與魚腥草、金銀花等同用。
桔梗飲片 來源:《中藥飲片圖鑑》
藥理分析
1.刺激黏膜分泌,稀釋痰液
(1)祛痰
桔梗的祛痰作用在《本經》中並未記載,至《藥性論》始載之能「消積聚、痰涎」。其後,記載桔梗祛痰作用的專著並不多,《日華子本草》謂之「補虛消痰」,但至於是消熱痰還是寒痰並未作進一步論述,《本草蒙筌》謂之「下痰」,而《本草綱目》並未提及桔梗能夠祛痰。可見古代醫家並未從根本上認識本品的祛痰作用。而現代藥理能確切證實的一點,那就是桔梗具有祛痰作用。
桔梗祛痰的主要成分是桔梗皂苷,它對口腔、咽喉、胃黏膜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從而反射性地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的分泌,具有稀釋痰液的作用,所以,桔梗所祛之痰,理論上講,應該是質地比較黏稠的痰,而非清稀的痰。
在臨床上遇到咯痰的患者,首先要辨寒熱,那麼,如何辨別痰之屬寒屬熱?筆者認為顏色不是辨寒熱的依據,而其質地的稀稠程度,才是辨寒熱的根本。也就是說,黃痰多屬熱,而白黏痰也屬於熱。
那麼,有的患者訴說晨起咯一口黃痰,而白天一整天吐白痰,該如何辨證?筆者認為不能判定。需要進一步問診,是難咯,還是易咯?如果易於咯出的,往往屬寒;而難以咯出的,一般屬熱。
從桔梗的藥性上來講,雖然言其性平,但絕對平性的藥物是沒有的,要麼平中偏溫,要麼平中偏涼。而現行教材把桔梗列為清熱化痰藥,說明桔梗平中偏涼,它能夠清熱化痰,適用於黏痰,也就是熱痰。
桔梗治療黏痰,最著名的方劑非《傷寒論》之桔梗湯莫屬,由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組成。因為桔梗湯為小方,臨床上一般在辨證的基礎上配伍用之,對於祛痰之作用,可謂首選。
(2)寬胸
桔梗的寬胸理氣作用,主要是依靠其祛痰機理而發揮出來。上文所述,桔梗所祛的痰為黏痰,由於其質地比較黏稠,粘在肺泡壁上,阻斷了肺部氣體交換,所以患者會感到胸悶不暢,這樣的患者同時也存在著咯痰。
當然在疾病的早期,痰液未出之際,也可能表現為無痰咯出,但千萬不要認為此時患者沒有痰。相反,可能是患者體內的痰壅聚於肺,而無法咯出。如果患者的痰一旦容易咯出,就說明患者的疾病出現了轉歸,是疾病好轉的表現。
對於無痰咯出的患者而表現為咳嗽氣急、胸悶者,一定要用清肺熱的藥或方,重用桔梗,往往在二三劑之後,患者可大量咯出稀痰,胸悶消失、咳嗽減輕、氣急已除。
清代醫家王清任先生創血府逐瘀湯,方中含四逆散與桃紅四物湯,一般用於血瘀氣滯所致的胸痹,然而應該如何解釋桔梗在方中的作用?
桔梗植株 來源:《新編中草藥識別與應用彩色圖譜》
筆者認為,桔梗的作用依然是祛痰、寬胸,而絕非簡單地以理氣來解釋之。
臨床上,冠心病患者的常見證型有兩個,一個是血瘀,一個是痰阻。但無論是哪一型,都可以用桔梗。
痰阻用桔梗,不必解釋,但血瘀之冠心病為何要用桔梗呢?
早在《本經》即載桔梗「主胸脅痛如刀刺」,胸悶、胸痛是冠心病發作的主要表現之一,這是其文獻依據。但藥理依據呢?筆者推測,一是桔梗能夠祛痰,使呼吸道保持通暢,改善氣體交換;二是截斷療法,起預防性治療作用,因為冠心病患者發作時,可能會引起急性肺水腫而咯吐粉紅色痰。
2.利咽喉
桔梗的利咽作用,最早應用見於《傷寒論》第311條:「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但其利咽作用一直未受到古代醫家的重視,直至金代張元素在《珍珠囊》中有記載「其用有四,止咽痛」,自此,桔梗的利咽作用才逐漸被看重。
然而,桔梗的利咽作用早已為臨床公認,是利咽的極佳之品,對於急性與慢性咽炎、扁桃體腫大等所致的各種咽喉不清爽、吐痰不利、聲音嘶啞等,臨床應用極為有效。但其機理,筆者推測,可能與桔梗所含的皂苷有莫大關係,桔梗皂苷能夠刺激咽喉黏膜,促使咽喉局部發炎的組織脫落,對黏膜組織具有修復作用。
3.排膿
桔梗的排膿作用首先記載於《金匱要略》之排膿散與排膿湯,排膿散由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組成,主治證未載;排膿湯由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枚組成,主治證亦未載。
以上兩方,一散一湯,均名「排膿」,但藥物組成並不相同,相同者只桔梗一味,可見桔梗具有排膿之功。這是桔梗排膿作用的最早記錄。
從臨床報道的情況來看,排膿散與排膿湯多用於急性闌尾炎、慢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肺膿瘍、手術後膿液引流不盡、化膿性中耳炎、慢性化膿性鼻炎、各種皮膚化膿性感染等,從以上疾病不難看出,其共性是化膿,而桔梗的功效是排膿,對於已經化膿的感染病灶,能夠促使膿液儘快排凈,使瘡口儘快癒合。
桔梗湯加味治療聲音嘶啞案
孫某,女,44歲,2017年10月5日以聲音嘶啞為主訴而就診。
患者於1周前不慎感冒,伴咽喉腫痛,服消炎藥後出現聲音嘶啞,又服西瓜霜含片、金嗓子喉寶等,絲毫未見效。
刻診:聲音嘶啞,幾乎發不出聲,而咽喉疼痛已很輕,咽中作癢,癢則咳嗽,痰少而黃,黏稠,不易咯出,舌脈未見。疏桔梗湯加味:桔梗10g,甘草20g,連翹30g,金銀花30g。2劑,煎服,每日1劑。
10月10日患者反饋,療效顯著,現在稍有聲音嘶啞,感覺底氣不足,囑慢慢調養。
【按】《傷寒論》第311條:「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桔梗湯由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組成,原方主治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或聲音嘶啞等。
本例患者即由熱毒所致,起因於感冒伴咽喉腫痛,屬風熱證。雖然患者咽喉疼痛已經很輕,那是用了抗生素的結果,而患者表現為咳痰黏稠而黃,難咳,屬熱痰也,故與金銀花、連翹以清其熱。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咽開音之功。
桔梗的用量一般不大,以5~15g為宜。但根據患者的體質及體重,可以重用至30g。
桔梗用量過大,會產生噁心,甚至嘔吐,其原因在於所含的桔梗皂苷,所以說,桔梗皂苷既是桔梗的有效成分,也是其副作用的有效成分。其機理是相同的,都是桔梗皂苷對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對胃黏膜的輕度刺激,有利於反射性引起氣管、支氣管分泌物的稀釋與排出。但刺激作用過大,則會產生噁心,甚至嘔吐。
所以,臨床使用桔梗,還須根據患者是否容易噁心來判斷其用量。
宋永剛老師的分析有理有據、條理分明。在臨床實踐中,宋永剛老師對於藥物的使用還有很多經典病案和解析。更多精彩內容就在這本專門分析醫聖張仲景常用中藥的著作中——
《張仲景常用中藥新悟》
本書從來源、傳統表述、藥理分析、案例分析、其他等五個方面論述了張仲景常用30味中藥。作者查找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對藥物功效進行了合理的藥理分析,並在每味藥下分享自己積累的臨床驗案和按語,對研究藥物的應用補充了具有說服力的案例。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國醫大師專科專病用方經驗——氣血津液與頭身肢體病分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寧澤璞 蔡鐵如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