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個基礎經方,痛風少來糾纏你!

2020-04-04     悅讀中醫

小編導讀

目前,痛風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化,痛風已成為了一個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不容忽視的問題。痛風,病名中有「痛」一字,我們不難猜到痛風的主要臨床表現有「疼痛」一項,而且是劇痛,發作起來真的讓人難以忍受。治療痛風,這個經方的效果看得見。


西醫學認為,痛風最重要的生化基礎是高尿酸血症。急性發病患者大多與飲食相關,常在進食海鮮、動物內臟或者飲酒後發生,或者是勞累,劇烈運動後發作。中醫學認為,痛風當屬於痹病範疇。何以謂痹?《說文》曰:「痹,濕病也。」《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


余根據多年臨證觀察,並結合門診大量臨床實踐,提出痛風之病機特點如下。

1.濕邪為基礎

痛風患者多病程長,病情反覆發作,受累關節、肌肉常麻木重著腫脹,且舌質偏淡,苔白厚膩,正合濕性重著黏膩難去之特點,故濕邪為痛風發病之基礎。

2.寒邪為關鍵

痛風發作時常關節疼痛難忍,且固定不移,與寒主收引、其性凝滯之特點相合,故寒邪為發病之關鍵。

3.風邪為誘因

臨床上,痛風患者常因天氣變化或受風而發,且關節疼痛常有遊走的特點,時而這個關節疼痛,時而其他關節又疼痛,正合風邪善行而數變之特點,故風邪為發病之誘因。

根據對痛風病機之分析,余在臨床提出治療痛風當以桂枝芍藥知母湯為基礎方。《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曰:「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配伍特點如下。

(1)祛濕三焦分治:方中麻黃、生薑發表祛上濕而宣痹,白朮健脾祛中濕而除痹,知母利下水而消腫。

(2)止痛溫通為主:中醫學認為,不通則通,通則不痛。痹病之痛乃是由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不通而致,那麼何以為通呢?氣血之通賴之以溫,氣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故痹病止痛當以溫通為主,方中桂枝溫經通絡,附子溫陽除痹,即是此意。

(3)祛因防風有功:根據病機分析可知,風邪為痛風發病之誘因,風邪善行於周身,呈骨節遊走性疼痛。方中防風祛風勝濕,《神農本草經》認為,防風主「風行周身,骨節疼痹」。

(4)緩急芍甘必用:中醫學認為,諸病之規律:初病在氣,久病在血。痛風多呈慢性,且反覆發作,故必有血閉而不行,即血痹也。《神農本草經》認為,芍藥可除血痹。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秉木風而治肝,秉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痹。


【驗案賞析】

張某,男,49歲,2018年3月10日初診。

主訴:左踝關節腫痛10餘天。

病史:患者痛風多年,之前進食海鮮、飲酒較多,每年體檢尿酸均超標明顯。曾因右踝關節腫痛四處求醫,但未果,後自行緩解,現轉為左踝關節腫痛,已戒海鮮及飲酒。經單位同事介紹前來就診,刻下症:疲倦乏力,痛苦面容,左踝關節腫痛微熱,按之沒指痛甚,口乾夜甚,無口苦,大便2~3日1次,質軟,小便短赤,怕冷怕風,腰酸痛,因疼痛而納眠差。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細。

輔助檢查:2017年3月6日外院門診查尿酸示680μmol/L。

辨證:太陽、太陰、少陰合病夾熱。

治則:祛風除濕,溫通止痛,兼以清熱。

方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四妙散加味。

麻黃10g,桂枝20g,知母30g,白芍15g,防風15g,生石膏40g,懷牛膝30g,生薑5片,獨活15g,制附子15g,炒蒼朮20g,桑寄生30g,細辛10g,薏苡仁30g,羌活15g,黃柏15g,炙甘草10g。

3劑,水煎兩遍,每遍都是大火煮開改小火煮1小時以上去上沫,將兩遍所煮藥水倒一起混勻,1日之內當茶飲。

二診:服上方3劑,患者左踝關節腫脹消失,疼痛亦明顯好轉,腰酸痛緩解,怕風怕冷已解除,口乾明顯改善,小便淡黃無熱感,患者感激不盡。遂調整處方,知母減為15g,石膏減為20g,余藥不變,囑繼服7劑。

三診:患者精神可,無乏力,自訴諸症皆除,甚為感謝。為防止患者復發,遂調整處方如下。

麻黃5g,桂枝10g,知母15g,白芍10g,防風10g,生石膏15g,懷牛膝30g,生薑3片,獨活10g,制附子10g,炒蒼朮15g,桑寄生15g,生薏苡仁30g,炙甘草10g。

14劑,水煎當茶飲。

四診:患者訴無不適,複查尿酸示368μmol/L。

按:患者疲倦乏力,左踝關節腫痛,按之沒指痛甚,怕冷怕風,辨證屬風寒濕痹之桂枝芍藥知母湯方證;患者口乾夜甚,小便短赤,辨證屬陽明病之石膏藥證;患者左踝關節腫痛微熱,辨證屬四妙散方證。患者腰酸痛,加懷牛膝;患者痹病痛甚,加細辛。方證、藥證相合,故取效捷。

個人心得

1.消腫莫若知母

世醫皆知知母滋陰清熱,而知其利水消腫者無幾,《神農本草經》言知母主治肢體浮腫下水。以其苦寒滑利之性,療熱性關節腫大。正如陳修園曰:「《金匱》有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肢體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可知長沙諸方,皆從《本經》來也。」

2.療痹牛膝薏米

余在臨床治療痛風常加牛膝、薏苡仁。牛膝者,《易經》曰:「干為馬,坤為牛。」牛之力在膝,取名牛膝,秉太陰濕土之氣化,而能資養筋骨也,《神農本草經》云:「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薏苡仁者,《神農本草經》云:「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其氣微寒,清熱利濕,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淫末疾,故手足麻木而濕痹生焉。薏苡仁甘寒,甘能緩之,寒以清之。

3.尿酸屬濕當利

尿酸高之患者多經常飲酒、進食海鮮,尤其是進食貝殼類海鮮較多。酒乃濕熱之品,海鮮多屬寒濕。余在臨證中發現,薏苡仁、茯苓、澤瀉、土茯苓、車前子、萆薢、蒼朮等利濕藥有助於降低尿酸,故治療痛風常酌加用之。

用好經方,臨床受益,行溫化之法,看經方如何顯效。一本書帶你了解經方溫化的奧妙——


《經方溫化發微》

《經方溫化發微》創新性提出「藥證是方證的尖端」的學術觀點,系統闡釋溫化寒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通過經方臨證實錄進行驗證。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論述經方溫化理論,包括溫化溯源、溫化立法、寒溫之辨、溫化治法;中篇為經方溫化臨床,分上焦、中焦、下焦進行論述,涉及32種病證,並附有精彩醫案;下篇為醫話,主要為作者臨床經驗的總結,其中不乏一些獨到見解。本書內容翔實,語言清晰明了,對經方臨床具有較高的研究和參考價值。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經方溫化發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趙亮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圖片及文中插圖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當,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RKpTHEBfwtFQPkdaLb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