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獻給那些初為人父的男人

2019-12-11     影視地平線

火熱滾燙的情感,總是選擇用最安靜的敘述方式呈現出來,而時刻充斥著的人文關懷,則因為電影內外情感與經歷的相似性,讓觀眾擁有了另一個角度的思想認識,這便是是枝裕和電影所具有的魅力,拋開社會化的深度,回歸家庭本身的思索,娓娓道來卻意味深長。

認識是枝裕和導演,是從他的《小偷家族》開始,而順著他的履歷,重新回看這部2013年的電影《如父如子》時,突然發現,原來,有關家庭倫理的電影也可以這麼拍攝。

最具有深度的電影,往往擁有最平易近人的故事架構,沒有道德層面甚至是法律層面的審視,更多的是對於情感上的細膩刻畫。這種從表面開始,然後深入到核心問題的挖掘,自始至終都把人放在主體的位置,隨後才是擴散到人與人形成的群體中去。

《如父如子》這部電影,擁有著類似瓊瑤式的俗套劇情,關於錯抱孩子的戲碼,可能在看電影簡介的時候,就會自動勸退一大半的觀眾。但是,如果深入到這部電影的故事安排中時,我們就會發現,是枝裕和在情節的設計上,很巧妙地規避著最為通俗且可能具有戲劇衝突的法律或是道德層面的糾纏,而是把重點,回歸到對於親情關係的審視上來。

他知道自己電影的重點是什麼,也沒有為了討好觀眾,而故意誇大矛盾的衝突點,這是很多家庭倫理劇所缺乏的取捨心態。

無論是《小偷家族》對於選擇家庭與原生家庭的探討,還是《如父如子》中對於血緣關係與收養關係的思考,是枝裕和都將最習以為常的親情關係,細細剖開,一點一點地分析著它的原始構成成分,然後,利用親情關係,反向思考著維繫家庭穩定性的關鍵性因素。

我們從來不知道該怎麼做父母,也從來不知道該怎麼做子女,可是,我們卻永遠都對那個叫做家的地方充滿著眷戀,這種羈絆的感情,大概來源於彼此無條件的純粹愛。

1

《如父如子》這部電影,就像是一杯放了糖的白開水,表面看上去寡淡無味,可親自品嘗之後,才會真切地感知到融進水裡的甜味。電影在整體的色調上,選擇了淺藍與淡白的冷色調,而在故事的敘述方面,所有的戲劇衝突,都做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電影中,大量固定鏡頭下,良多和齋木兩家人,總是以一種平行線的方式出現。

中產階級與底層群體,兩種截然不同的階層,因為孩子錯抱的問題,而不得不匯聚在一起。可是,即便是這樣,導演也在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甚至是對於家庭關係的處理上,都進行著明顯的區分。這種區分讓觀眾一目了然,而也是由於這種時刻存在著的區分,間接地探討著維繫親情關係的核心。

中國和日本在傳統觀念上具有相近性,於是,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情感上自然會具有很大的共鳴。只是,是枝裕和似乎有意要將簡單的選擇題,放在一個極端的位置,然後,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增加了收養關係割捨。於是,在電影中,除了階層上的對比,也就無形中形成了另一個對比,血緣關係與收養關係的對比。

六年的時間,良多極力的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慶多身上,而慶多則儘量滿足著父親提出的各種要求,因為,在慶多的世界裡,他很簡單地認為,只有像父親一樣優秀,才可以配的上父親的關愛,所以,他努力學習著並不感興趣的鋼琴,努力編造著謊話爭取進入名校的機會。

作為觀眾,慶多的懂事讓人心疼,而良多的冷漠,卻並沒有叫人心生討厭。

仔細想一想,這種父與子的相處模式,應該存在於絕大多數的家庭中,是具有很大普遍性的,所以,這部電影的關注點,除了在親情關係的探討上,還有就是成人認知上的推倒與重建,也就是所謂思想上的成長。

是枝裕和在電影中,著實調侃了一把所謂的精英文化。高樓大廈內的良多家,雖表面富麗堂皇,可裡面卻冰冷至極。良多總是借著獨立思維培養的理由,將自己所謂的價值觀強行輸出,而通過電影中的生活細節,往上捋一捋良多幼時的家庭環境,就會發現,良多父子的相處模式,就像是被克隆了一般,延續到了下一代。

這種惡性的循環,它的可怕之處,在於當事人的不自知,於是,《如父如子》在故事情節的設計上,一直都在嘗試打破這種循環。當然,它並不是從所謂道德制高點上進行的審視,而是,透過生活化的細節,在扭轉良多與慶多父子關係的基礎上,實現了思想上的成長。

慶多使用的照相機里,良多總是以睡覺的樣子出現;琉晴對於良多態度的不滿,之後偷偷溜回齋木家;在野營時,良多總是選擇避開熱鬧,沒有參與到家庭歡樂中;得知抱錯真相後,良多試圖利用金錢,來同時爭取兩個孩子的撫養權。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者,其實,都在呈現著一種有條件的父愛方式。

在孩子眼裡,愛就是愛,在父親眼裡,愛就是要讓你變成和我一樣的人,於是,畸形的親情關係,始終無法讓每個人找到自己合適的家庭位置,父不像父,子不像子。

所以,是枝裕和其實是在利用抱錯孩子的故事設定,來嘗試突破階層束縛的同時,又利用底層的隨和文化嘗試打破中層的精英文化,讓觀眾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也思考著自己的親情關係,從而實現熒幕內外所有人的成長。

2

日本電影總是細膩的,因為,他們的感情表達從來沒有離開現實的浸潤,在他們的電影中,總是會尋覓到熟悉的生活影子,而平靜的故事背後,卻是真摯且濃烈的情感傳遞。故事已然不重要,也不再是大講生活道理那麼簡單,它慢慢地將抽象的情感用簡單的畫面形式呈現出來,容易理解且引人深思。

很佩服是枝裕和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一個原本俗套的故事,卻能夠融入具有普遍價值的情感,既沒有刻意誇大矛盾衝突,也沒有故意製造戲劇張力。

故事採用循序漸進的敘事手法,從最開始比較溫馨的良多家庭環境的呈現,到得知抱錯孩子的痛苦抉擇,然後孩子相互嘗試寄宿中,對比著兩組家庭對於親情關係不同的處理方式,最後,利用開放式的結局,讓兩家人一起走進低矮的房屋內。

底層隨和文化與中層精英文化的對比,財富給予與情感陪伴的對比,工作與家庭的權衡,上一代父子與這一代父子關係的呈現,電影在生活細節的展示中,將所有的主題糅雜在一起,卻並不覺得凌亂,因為,始終存在一條主線的牽引,那就是親情關係的理解上。

做父親的嫌麻煩可不行,對孩子就是要花時間,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

我突然明白了電影名字「如父如子」的意思,它的重點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大人。這部電影,就像是是枝裕和對於所有初為人父男人的一次提醒,愛,從來都是無條件的,不要總是你以為,而是要時常想想他們以為的。

東方人的含蓄,讓是枝裕和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東方人對於家庭的傳統觀念,也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有了全新的解釋,克制且沉穩,略帶壓抑卻恰到好處,就像那輛載著良多一家三口的汽車,行駛在安靜的原野上時,一切的無聲都流淌著溫熱的情感。

良多哀求著說:「任務結束了,快回到爸爸身邊來吧」,這一刻,我哭了,也是在這一刻,我們和良多一樣,都實現了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W_p9W4BMH2_cNUgdeR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