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被稱為「萬惡之邪」、「萬病之源」。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熱「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的是濕邪。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為什麼說濕邪最難治,因為濕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濕與風結合叫風濕,與寒結合叫寒濕,與熱結合叫濕熱,與暑結合叫暑濕。
且濕性黏膩、重著,犯上則頭重如裹;犯肺則痰飲涌窒,呼喘困難;犯心則竅塞神亂,心律失常;犯經絡則隧道不通;犯腎則藏精不固,衰竭而亡,百病而生。
濕氣自查
想要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可以從面色和舌苔的蛛絲馬跡、大便成形與否、食慾、精神狀態等來自查,我們主要介紹一種判斷是否有濕氣最為直觀的方法——看舌頭。
舌頭是人體中功能最多的一個器官,不但能控制語調,產生味覺,更是人體健康狀況的晴雨表。
中醫認為,正常的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靈活柔軟,顏色淡紅,大小適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層,乾濕適中。
當體質出現偏頗時,舌體和舌苔即會發生變化。如濕氣入體,舌象上可總結成兩個關鍵詞:胖和膩。
胖。指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明顯齒痕,主脾虛和濕盛。
主要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以致舌體胖大,邊緣受牙齒壓迫。
膩。指舌苔顆粒細膩緻密,刮揩難以去除,且舌苔表面有一層油膩狀黏液,或舌面濕漉漉、滑溜溜的,可有口中發甜的感覺。主濕濁內蘊。
四款代茶飲
- 健脾祛濕茶
藿香10g,佩蘭10g,通草10g,蘇葉10g,雲苓20g,白蔻仁10g(後下),麥芽30g,陳皮10g,南杏10g,土茵陳10g。煲水代茶飲。
功效:芳香化濁、健脾和胃、導滯消食。主治內外濕阻,潮濕季節尤其適用。
用法:每天1服,連用3~5劑。
2.陳皮茯苓茶
茯苓5g,陳皮2g。沸水沖泡,悶5分鐘。
功效:健脾利濕,化痰減肥,健脾燥濕,化痰祛脂。
3.枸杞薏米茶
薏米300g,枸杞子一把,紅棗2~3顆,冰糖、水適量。
做法:材料洗凈控干。小火干炒烘焙薏米(減輕薏米寒性),炒出薏米香味即可;紅棗、枸杞、薏米,沸水沖泡5~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養肝明目,利水祛濕。
4.茯苓薏米薑茶
茯苓15~20g,薏米20g,生薑3片。
做法:茯苓、薏米洗凈,浸泡30分鐘。加入生薑煮沸,轉小火煎煮30分鐘,趁熱喝。
功效:祛濕,健脾胃,暖胃。
祛除濕氣有妙招
1.越懶越要運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機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可以選擇健走、瑜伽、太極等強度不大的運動。
2.飲食清淡適量
濕氣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蘊化功能不足,所以應適量、均衡飲食,以調理脾胃。
· 肥甘厚膩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
· 甜食與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 生冷涼性食物,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
3.避開濕氣環境
· 體內產生濕氣,除自身代謝問題外,與環境也有很大關係。
· 不要直接睡在地板上。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
· 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 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及時擦乾身體和頭髮。
· 多開窗通風,避免房間內濕氣過重。
大家一定要重視濕氣的危害,及早祛除!
尊敬的各位讀者,自12月1日起,我們將整合上醫仁家全平台之力,為您提供更加優質的中醫養生知識,決定將本帳號遷移至原「上醫先生」頭條號,本帳號會逐漸停止更新,期待您的再次關注,如有任何疑問請及時聯繫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