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的智慧,簡單的說就是二句話:第一個遍計本空,第二個依他如幻,就這二句話。一個是真空,一個是妙有;一個是有所放下,一個是有所承當。放下的是你心中不平等的概念,承當的是你心中的希望跟責任,這個你要提起來,這就是大乘的空觀。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有志於消滅心中的煩惱而修空觀,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我現在是很正確的來修習大乘的空觀呢?我們也可以用結果來推斷你的因地對不對。
如果說你大乘的空觀修了三年、或者五年,慢慢你發覺這個空觀,讓你的感情淡薄了,那是有幫助;但是你對人事的因緣愈來愈排斥,內心當中,走入寮房不欲見人,那我敢保證你這個空觀錯了。大乘的空觀,在調伏心中的不平等之後,對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利益的心,一定更有承當力,就是依他如幻這一部分是加強了。
如果你修了大乘空觀以後,你對於承當佛陀的事業更加的退卻,那我敢保證你因地的時候,那個空觀的抉擇是小乘的空觀,你自己要注意,這就是一個警告的訊號出現。因為你有這個結果,就是你有這個因地。我們一個初心的菩薩,我們可以不採取行動,這個沒有人會怪你,度化眾生要有因緣,不能強求;但是你心中不能沒有那個意樂,你不能沒有那種準備,不能沒有這樣的作意。
你說你一輩子都沒有做任何利益眾生的事情,這個都可以理解,度化眾生要等待因緣;但是如果說你連這種心情都沒有,那你就完蛋了,你整個大乘善根失掉了,頂多是小乘善根。
所以我們經常要用佛法的思想來「如人自照鏡,好醜生欣戚」,用大乘的教法來調整自己,看我們是不是很正確的走在大乘的道上。所以我總是覺得一個人修行,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不要糊裡糊塗到處跑,你經常要了解你現在是什麼相貌,雖然我們不能夠馬上調整自己,但是你了解自己,你就知道應該怎麼調整,你就有希望。雖然我們不可能馬上調整,但是我至少有一個方向。所以這個地方,《攝論》就是很詳細的把大乘佛法的一個功德相,從知見到修行,很詳細的呈現給大家作參考,給你自己一個修正的標準。
--凈界法師講解《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玄奘法師譯)(節選)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