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不放出、外不放入的內修功夫

2019-11-10     雲飛揚008

如果有了「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這樣的修為,結果自然就可以做到「以通乎物之所造」。物之所造,就是造物者、造化者嘛。如果你不能「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你就沒有資格「通造化」。能做到這個,在《莊子》裡面就稱為「真人」境界,在佛教里就稱為菩薩境界,在儒家則稱聖人境界。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修為境界,那麼就「其天守全」,天性就完備了,精神就沒有缺憾了,外物就不可能侵犯、擾亂你的內心了。

《莊子·德充符》里,專門談到了神與形的關係。人的形可能不全,有可能先天殘疾或患小兒麻痹症之類,也可能後天意外受到損壞。但是,我們的神不可不全,這個神全既是先天的,本自具足的,也是通過修煉而回歸於圓滿的。「其天守全」,我們一定要使自己的氣聚而不散、德凝而不虧、智慧圓滿而不缺。這些都是使「其天守全」的具體指標。

《菜根譚》里說:「寧居無,不居有;寧居缺,不處全。」這又是反其道而行之。因為「其天守全」,這是一派天然的境界,你沒有一個「全」可守,才是真的「守全」。如果你執著、刻意地去「守全」,那個「全」反而缺了。就像你要去求「至善」,反而就離「至善」越來越遠了。所以,「其天守全」用牛頭禪師的話來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恰恰能夠「其天守全」,所以不刻意去求全,反而是「守全」了。如果我們一門心思去「守全」,去追求完美,恰恰不能「守全」,遺憾會更多。這是道家的辯證法,我們反覆咀嚼品味,真是妙不可言。你是叫花子就安心當個叫花子,你只要心安理得也是「其天守全」。 在階級鬥爭的年代,那些「五類分子」,一三五拿掃把,二四六拿板凳。只要順承命運的安排,心安理得,也一樣是「守全」,沒有哪個來說你不對。你批鬥我,我就接受無產階級專政,感謝你的幫助,我要重新做人,他還是「守全」,他還是有一碗飯吃,要給出路嘛。你如果要天天去申訴,天天去蹦跳,拒不接受這個專政,拒不接受這個待遇,對不起,那你就玩完了。

「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你能在順逆境面前都「守全」,那你的精神就沒有漏洞了。拿金庸小說里的話說,就是沒有練門、沒有破綻了。什麼叫作「物奚自入焉」?用佛教的話說,就是我們的精神要達到「內不放出,外不放入」的這種境界。

「內不放出」,就是指我們自己的妄想、自己的種種「非見」、種種不好的念頭,不能把它釋放出來,一個歪念頭、一個邪眼神、一個惡情緒都不放出。念頭是因情緒而起的,善於控制情緒的人,才善於掌控念頭。情緒是念頭的根子,念頭是情緒的枝葉,因為這個情緒一來,往往念頭就控制不了。所以,首先要把情緒控制起來,情緒把控好了,念頭自然也就能把控好。「外不放入」則是要屏蔽掉外面干擾我們身心健康的因素。所以,要達到這裡說的「其神無隙」的境界,我們要學會「內不放出,外不放入」,那樣就無損於身心了。

如果你達不到這樣的修為,張三說你長、李四說你短,領導再批評你幾句,你就手忙腳亂了。或者外邊有什麼事,比如股票跌了、家人病了,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一下就把你擊倒了。如果這樣的話,你這個人就太可憐了。

本文選自馮學成先生《禪說莊子--達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adbbG4BMH2_cNUgds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