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完都淚目,這場3代人的跨世紀調研,太震撼!

2020-09-07     牛媽彭小蹦

原標題:每次看完都淚目,這場3代人的跨世紀調研,太震撼!

前天收到同學分享給我的這個視頻,我這兩天看了兩次,兩次都能哭,簡直太好哭了,內心深深被震撼到。

(視頻來自網絡,來源不詳,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我們曾經討厭的行為,為何成為一種傳承。

視頻中的問卷, 都是孩子說過,然後,設計出來給到父母的。

每個父母拿到的問卷,都是唯一的。我們還是孩子時,討厭的行為,成為了一種傳承,帶著 「希望他們更好」的心愿,加倍地給了孩子。

這樣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發生,我們為何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我小時候,最討厭的就是父親發脾氣,每次他發脾氣,我就緊張得要命,因為他打人的樣子實在太可怕了,而且絕對不是嚇唬嚇唬我!

我從小就在心裡默默發誓,長大一定不能打孩子,當我學習成為父母的過程,也更加懂得,打孩子都是因為父母無計可施。當然,我也更加懂得,正因為「無計可施「,說明父母不但只有情緒,還沒有辦法,畢竟父母不是神,那個無助、焦慮的父母,有情緒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我更喜歡說, 父母是無助,而不說無能,畢竟我們誰也不是全能的。

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還記得那年小潘潘2歲,我帶他回家,結果因為他不習慣蹲廁,而拉在褲子上了。前兩天,大家都忍了,到了第三天,外公立刻露出我熟悉的表情,並指責我說我慣著孩子。我當時立馬就慌了,我甚至不太記得我當時有沒有給他幾巴掌(打屁股),但是我心裡肯定是給了他一通亂揍。因為當時就有這樣的衝動。

估計很多老讀者還會有印象,現在,我已經能精確分析當時的情緒來源。

第一是憤怒,因為我感到被否定了,我小時候價值感很大部分來自於父親的肯定和否定,父親的「都是被你慣的」,讓我感到被否定了,所以我有些憤怒。而我因為孩子的行為被否定,自然就對孩子有了憤怒。

第二是恐懼,這種潛意識的恐懼告訴我,一定要做好,一定!否則就會很危險(挨打),所以我特別害怕,而焦躁不安,急於求成,希望孩子立刻能做好。

所以,很多來訪者找我諮詢時會說,「我小時候,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那些小時候不被允許的事情,孩子一旦碰了,我們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有位媽嗎甚至告訴我,我小時候不允許笑得這麼開心,所以每當看到孩子笑得開心得不得了,她就開始焦躁不安。

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句話: 「我們常常成為潛意識的玩物。」什麼意思呢?我也曾多次在文章中分享,就是潛意識的恐懼、焦慮和不安,常常控制著我們的理智。 也就是說,我們常常被潛意識玩弄了,以至於自己都左右不了自己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終於 「長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那麼,怎麼辦呢?

沒有捷徑—— 刻意訓練!

去察覺你潛意識的這個東西!直到現在,我老爹一來,我管教孩子就比平時要嚴厲得多,我生怕出錯,我還是害怕他否定,我潛意識裡,還是擔心、害怕、有不安。但我首先要知道,然後刻意去訓練,告訴自己,我長大了,我要學會自己去判斷,要去幫助孩子,而不能讓焦慮不安讓自己失去理智。

為什麼那麼難給孩子信任

我們似乎都知道,孩子需要信任,每個人都需要信任,被信任能做得更好。

但是我們卻很難給到孩子信任,為什麼呢?

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常常過分誇大自己的掌控能力。以為自己沒做好,或者害怕自己沒做好而讓孩子錯失了未來。

我們都知道,為人父母責任重大,但我們卻不知道,要承擔起這個責任,並不是我們想怎樣就怎樣。

一些父母認為,光宗耀祖才好,一些父母認為,考入好大學才能過上有選擇的生活,一些父母認為,快樂就好。

然而,這些都是我們的幻想和期望,無可厚非,只是, 孩子的未來,由不得我們

作為父母,必須要搞清楚,我們究竟能在哪些方面對孩子有影響力。

在我過往心理諮詢中,有很多父母很難面對孩子犯錯,孩子一犯錯,就頓時慌亂了,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沒做好,絕對不能再錯下去,要出手解決問題了!可是,越是著急,越使使不上勁。看過的育兒書,上過的育兒課,就都不管用了。為什麼呢?

對父母的能力有很大的誤解。

上一周分享了一篇,《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快別被這句話嚇懵了》 ,我詳細分享了, 其實孩子的錯,是他錯誤的觀念導致的,孩子的觀念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知。我們需要影響的是孩子的那個「主觀認知」,同樣是學習不認真,背後遇到的困難、阻力,懈怠的原因,是不盡相同的。

未必是我們做得不夠好,還可能是因為孩子不當認知導致的,比如有些孩子認為,學習不好,父母會更重視自己。

給孩子信任,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影響力,相信孩子的成長節奏,這種篤定,來自於對信任更深層次的理解。

大家可以看看往期推文《信任孩子就能做好?我怎麼那麼不信呢?》 ,如果能永遠信任孩子也想做好,我們就能總是給予對方支持和幫助,而不是發脾氣和控制。

做到這一點很難,但 孩子就是讓我們一起成長的,不是嗎?

鼓勵為什麼這麼難?

在過去的文章里,我談到過《表揚和批評都是一種控制》 孩子需要的是鼓勵《鼓勵和表揚是不一樣的》 。從第一次談到這個概念,很多人在評論區否定我的觀點,到正面管教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被更多人熟知。

可是,問題來了,很多父母雖然知道這個概念,但就是說不出鼓勵的話:「我心情好時,能說得出來,能共情,能鼓勵ta,但是一旦心情不好,脾氣上來了,我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鼓勵有多重要?視頻放到最後,當父母撕開那個紙條,我立刻就淚奔了。

我每次都是看到這裡就開始流淚。因為孩子被鼓勵到時,我們也別鼓勵到。

那種被鼓勵到的感覺,太好了。

可是並不是每位父母,都有這樣的抱持能力,因為我們給不出我們沒有的東西。

什麼意思呢?鼓勵,就好像打起,當一輛車跑著跑著沒氣了,就會癟,這時候,就需要給它打氣,可是你自己都沒氣,拿什麼給孩子打呢?

這就是心理學中常常提到的抱持能力,當你缺乏抱持能力,你就接不住孩子的痛,做不到鼓勵對方。

要接住對方的痛,具有抱持能力,你更需要被鼓勵。所以,你需要去鼓勵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完整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鼓勵,其實做心理諮詢就是在得到鼓勵。

當遇到孩子做錯事情,不被「丟面子」「丟人「而捆綁,不」打給鄰居看「,不用證明給誰看,你就更加能抱持孩子!

好的關係,才能真正推動孩子成長,

而不是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是奔著愛你而來到這個世界的,而你卻希望孩子做好了才愛他。」很多父母愛孩子的條件太多了,「老二乖啊,所以我不發脾氣啊,老大想讓我對他好,那就乖一點啊!」。是不是聽著很熟悉?老二往往精明,情商更高。

「奔著愛你」,這樣的話,聽起來實在太雞湯了,很多父母其實是不信的,或者認為是一首詩。但實際上,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它就是人性觀的根本。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類無法靠自己存活,必須有養育者,因此,和人連結就是人類最根本的原始需求之一。

當我們有好的關係時,孩子才能在這個世界找到正確的行走方向,否則就會走偏。因為正確的方式找不到,他們就只能用錯誤的方式去找,總之必須要找到,哪怕是虛幻的、錯誤的。

所以,當我們和孩子關係好,孩子才能成長好。

可是問題又來了,怎樣才能有好的關係呢?

先有好的自己,然後才有好的關係(連接),在關係的兩頭,任何一頭不好,都不太可能實現好的關係。

所以,要有好的關係,必須都成為更好的自己,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推動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連接起來,才是一段健康的關係。

所以, 最該成長的都是自己。

父母並不虧欠孩子一聲對不起,孩子也不欠父母的謝謝你,陪孩子走一程,是彼此的幸福。

牛媽心語

最近視頻號上主要更新幼兒園入園話題,今晚我會在群內做一些互動問答,大家有關於入園問題,儘快找到組織哦。

推薦給更多人,來個三連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QJBZ3QBd8y1i3sJO9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