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鬧心事,就是你在家裡舒舒服服地躺著休息,卻總會有有些半生不熟的朋友、親戚,自以為可以借你們的關係,來使喚你做事。
「在嗎?聽說你是學設計的,能幫忙設計一個logo嗎?我沒什麼要求,乾淨清爽一點就行!」
「親,能幫忙看一下嗎?我的電腦剛剛@#¥%之後,就變成圖里這樣了,到底怎麼回事啊?」
「大律師~能諮詢你一個法律問題嗎?特別急,就是@#¥%&然後現在我該怎麼辦啊?她們會不會告我啊?「
……
上面的情況,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
直接拒絕吧,真的熟人或完全不熟的陌生人,倒反而好辦,可偏偏這種在微信好友里忽然詐屍連點贊之交可能都算不上的關係讓我們不知道如何開口,;
幫忙做吧,想想自己平時按工資折算每小時也的確收費不菲,幫了這個忙人家還未必令我們這個情,太不甘心。
面對「免費勞動力」的需求,我們該持有什麼態度?
- 判斷標準一:看交情
既然是私下尋求幫忙,兩人之間的關係顯然是第一考量。
試想一下,不管是多麻煩的事,如果是你親爹媽一聲叫喚,可不得是其他事都靠邊站,先解決他二老的燃眉之急麼?
同樣的,如果是關係特別好的親朋好友,即使對方有意要付我錢,我很多時候也不太會接受,畢竟情感聯結是無價的。
與此相對,對於那些本來就關係一般,開口就不把你的勞動當回事的人來說,拒絕肯定就是第一選擇了。
- 判斷標準二:看活
其實這個問題,讓我們感到煩心的,並不僅僅在於自己可能需要花時間,用上自己的專業,做一件沒有經濟回報的事。
更多的,是因為我們賴以生存和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與價值,得不到認同,有種吃力不討好的憋屈感。
所以是否要答應幫別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方的態度與實際提出的需求是否匹配。
如果他問的問題的確非常簡單,比如問一個金融企業的財務現在金融行業的增值稅稅率是多少,比如問一個律師買盜版碟會不會被抓去坐牢。
這些問題,雖然問百度一樣可以解決,但是如果我和對方關係還不錯,我眼下也沒有什麼十分緊急的事情繼續完成,我可能就會順手幫他解答這樣的困惑,畢竟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
還有就是對方的要求真的很緊急,那我可能也會主動詢問一下情況,即使幫不上忙,也可能會為他推薦一下搜索渠道,或者引薦其他更合適的人選。
但如果對方的要求很籠統,看起來就是一件很複雜的事,而且還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那拒絕依舊會是我的首選。
- 判斷標準三:看態度
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倒不是說我提倡大家都去自恃專業,在他人向我們尋求幫助時高高在上,但既然對方是想來免費尋求幫助,那我們真的沒有必要總是做一個老好人。
我之前就碰到過一個關係挺遠的親戚,和麻將搭子起衝突後動了手,看到對方去醫院檢查後慌了神,就輾轉找到我來問我會不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我當時正好在家裡加班,為一份法律備忘錄絞盡腦汁,一時沒回復他的消息。
結果他就連著追了好一條語音消息,說了一大通我現在是個新人,他聽說新人律師特別不好做,案子接不到就會喝西北風,現在給我提供一個實操的機會,可以檢驗自己的專業水平,要是處理得好,以後還可以介紹其他鄰里來找我。雖然這次幫忙收不了錢,但是也是一個鍛鍊的機會,年輕人要好好把握。
我當時就感覺很膈應人。
且不說我當時本來就不是從事這個領域的,要不要鍛鍊專業水平,要不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是我自己的考量,輪不到別人來對我指指點點。
更何況,就算真的要展示,我還要看看展示給誰看,展示有沒有意義,是不是能值回我展示的成本。
我正兒八經做免費公益的法律援助,那是出於法律人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
我莫名其妙摻和到你們這種鄰里之爭你還覺得是你賞賜了我「鍛鍊機會」,那我豈不是成了愛管閒事的碎嘴大媽?
所以當時我就直接明確拒絕了他,讓他另請高明。
根據以上三條判斷標準,當我們最終決定要拒絕讓我們「義務勞動」這樣無理甚至有些冒犯的請求時,如何拒絕就成了一大難題。
拒絕的兩大誤區:
- 自貶:"我只是個xxx,太弱了幫不了你。"
現在這個時代,自黑成風,很多時候,自嘲和自黑的確是社交場上的利器,既可以拉近距離,有時也的確可以阻擋一些惡意。
但是如果一旦遇見有人找你幫忙,尤其是涉及專業領域方面,你都以此作為回答,就會給自己貼上能力不足的標籤,這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是致命的。
尤其對於一些已經有了不少工作經驗的人,還以此作為藉口,不是讓人真的懷疑你的專業能力,就是會讓人覺得你缺乏真誠,落下話柄。
- 自抬:"我很貴的,這種事我一般不做。「
這是最直接的一種拒絕方式,既表現了對免費勞動力的拒絕,看起來還很爽,直接diss了對方。
這種方式表面看起來抬高了自己的身價,基本上對方聽到了這樣的拒絕,不但會啞口無言,以後八成也不敢再來找你。
可是這樣的拒絕,帶來的一大副作用,就是讓人覺得不好相處。
管理學家比爾翁肯 (Bill Oncken)把工作中的責任或問題比做成背上的猴子,要學會把背上猴子轉移給別人,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
引申到「拒絕」這件事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直接找一個自己的理由拒絕他人,那對方就很容易把這次請求失敗責任完全歸咎到你身上,也就是說本來是他想貪圖免費的午餐,結果現在「猴子」卻落到了你身上。
而更好的拒絕方式,是在溝通中把「猴子」丟給對方,讓對方知難而退,或者意識到是自己的需求與你的條件不匹配,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你的。
拒絕的正確打開方式:
- 第一步:讓對方儘可能詳細表達需求
做乙方的人都知道,最難滿足的甲方並不是要求一大堆的,而恰恰是那種說自己「沒什麼太多要求」的。因為他們給的要求越少,我們下手的方向就越難把握,很可能最後出成品了,對方才意識到這不是他們想要的。
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看起來比較業餘的需求時,我們一開始可以先試圖和對方做深入溝通。
有的時候,對方可能也只是一拍腦袋的一個想法,經不起推敲,和你聊著聊著就會自己打退堂鼓;
還有的時候,對方的確需要做這件事,但是他自己並沒有具體想清楚要求和標準,你幫助他明確了接下來他應該細想的方向和要求,其實也是在為他之後進一步的工作考慮。
因為我們的原則始終只有一條:把「猴子」丟給對方,讓對方覺得是自己的需求提得有問題,而不在於我們。
- 第二步:在與對方溝通明確需求的同時,順便為ta科普行業情況
我相信,有很多人覺得提出的需求應該免費,倒不是懷有多大惡意,而是他們真的沒有意識到我們做這件事的價值以及背後付出的積累和時間。
所以,在和對方一邊明確他的需求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給他科普這個行業的具體情況,包括行業的普遍報價以及他的報價區間。
這樣一來,在交談中,我們可以體現出自己的專業度,二來,順應著你們的專業談話來插入報價,也不會讓對方反感。
比如對方提出要你幫忙設計一個logo,你可以告訴他,一般情況下設計團隊是怎麼操作的流程,比如一個星期出初稿的,也有一個月慢慢溝通慢慢協調的,也有兩天熬夜加急的,又比如用不同的軟體,不同的團隊等,會花費的不同成本。
而在溝通過程中,記得儘可能用「你們」替代「你」,把討論的對象從這個開口的朋友本身,變成只是就他的公司和單位或者對他提出相關需求的團體就事論事,而不是針對你的朋友本身,緩衝一下溝通時會產生的負面情緒。
- 第三步:如果對方依舊堅持提出免費需求,則堅決拒絕
上面這兩步,主要目的是了解和溝通,對於最終不論你接還是不接這個活,都是必須的,很可能在溝通的過程中,對方了解到行情表示願意支付相關費用,或者你發現的確是個難得少見的學習機會願意參與。
但如果你溝通後發現對方冥頑不靈,依舊咬定免費不放手,那就堅定地拒絕吧!
為什麼對於幾乎大部分的免費需求,我都是支持大家拒絕的呢?
- 不論出於怎樣的交情,從公從私,雙方都應該對彼此抱有尊重
當我們已經真陳利害,告訴對方這份工作的價值以及應該匹配的報酬,而他卻始終不願認可我們的工作,那我覺得這樣的合作是毫無意義的
- 專業有價,才是職業發展的基石
今天你如果真的答應免費去幫了這個親戚朋友一個忙,那你不但是貶低了自己的價值,更是砸了自己未來的飯碗。
一旦你開了一次免費接活的先河,之後這件事萬一傳開去,你就會被別人認為你是可以做免費勞動的,這對於未來你的職業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有幾種拒絕的方法:
- 出於專業細分考慮的拒絕
這種拒絕方法一般是最萬能,也是最不傷和氣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即使都是做設計的,服裝設計還是工業設計還是平面設計,都是完全不同的。
以專業細分為由拒絕,表示自己的確不是從事這方面領域的,這樣的拒絕理由比較能讓人信服。
- 出於個人原因的拒絕
這種拒絕一般是出於個人的原因,但因為個人的原因,很容易讓人覺得聽起來像藉口,一般要採用「態度真誠+後續方案」的結合方式比較能讓對方接受。
舉個例子,比方說你提出最近自己很忙,實在沒有時間接私活,但是認識相關的朋友,可以幫忙介紹。這就是雖然拒絕了,但是還給他提供了後續的選擇,不至於讓他碰壁後發生無路可走的窘境,對方反而也會比較感激你。
總結:
任何工作都是有價值的,掛個號4塊5,畫個圖4百5,做個設計4千5,咨個詢4萬5,這些價格都代表著服務提供者們經過專業學習和辛勤工作所產生的價值。
對於試圖免費擼羊毛的人,不是因為不理解勞動或者知識帶來的價值及價格,甚至理所當然地認為時間成本根本不能記為成本,要麼就是明白其中的價值,卻依舊想仗著所謂的「朋友」和「熟人」,貪便宜而已。
這樣的情況我們時常會遇見,卻又很多時候會糾結於應不應該幫忙和如何拒絕而不知所措。
白岩松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為什麼別人越來越不把你當一回事,因為你實在太好說話。什麼事情一找你就答應,什麼東西一給你就要。你塑造了一個毫無原則的自我,既然你沒有了原則,人家對你自然就沒有了底線。
只有當我們自己先正視了自己的價值,有底氣也有資本向貪便宜擼羊毛的行為者科學溝通,判斷出當前這項任務的價值是否與情感聯結、學習價值相匹配,從而做出對我們職業發展和人際交往都有利的決定。
我是蟹肉,曾就職於五百強、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和外資律所。點擊關注@蟹肉的職場星球 ,每天分享職場乾貨,與你實現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