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 英語: deferred gratification, delayed gratification),指的是人「放棄眼前立即可獲得的獎賞,目的是為了獲得以後才實現的獎賞」的過程。
提到「延遲滿足」,我們總會第一反應想到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一批孩子,在孩子們面前放了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
如果你能夠等15分鐘的話,那麼你將得到兩顆糖果;
如果你不能多等的話,就只能得到一顆糖果。
結果,大多數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堅持到了15分鐘以後。
經過20年以上的追蹤調查,這一小部分當時等到了15分鐘後的孩子,在後來人生中各個方面都表現得更好。
這個實驗被奉為了「延遲滿足」的經典,認為只有能夠忍耐,控制自我的人,才更可能取得成功。
然而真的是這樣的嗎?
2018年5月25號,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在心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心理科學》上發表了一遍論文,推翻了「棉花糖實驗」,並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新的實驗數據表明,能夠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大部分出身比較優越,家庭條件較好,而選擇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則普遍來自條件比較差的家庭。
在富裕的家庭中,孩子平時就隨便吃棉花糖,等一會兒還是現在吃,對他們來說沒有那麼大的影響。
而條件比較差的家庭,本身平時也很少有機會給孩子吃到棉花糖,當孩子看到棉花糖時,自然抵抗誘惑的能力更低一些。
雖然現在對於這個實驗的爭議依舊很大,但我們至少可以從此看出,所謂的「延遲滿足」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定論。
而關於「延遲滿足」我們到底誤解了些什麼呢?
延遲滿足,不是一味延遲而無法滿足,最終崩盤的惡性循環。
著名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在《自控力》中曾提出過一個「諷刺性反彈」的概念。
「諷刺性反彈」:當人們試著不去想某件事時,反而會比沒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還要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節食減肥者,最終很大一部分人都會成為暴食患者。
麥格尼格爾博士指出,節食者之所以會一次次失敗,正是因為我們越是禁止自己進食某種食物,越會增加我們對這種食物的慾望。
這張思維抑制最終遭到反噬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們把周末的鬧鐘設定得越早,反而不但不會真的早起,甚至更可能一覺睡到大中午;
我們把運動計劃定得強度越大,反而不但不會真的堅持運動,甚至還可能連一般活動都不願意;
我們把日程安排得越滿越面面俱到,反而不但不會真的去執行,甚至可能連平時的工作效率都達不到。
因為對自己過於嚴苛,使得我們一次又一次自我壓抑,而把「滿足」給「延遲「。
始終得不到滿足,只會讓我們無力堅持,最終崩盤。
延遲滿足,不是為了延遲,而一味犧牲現在賭未來
著名編劇六六曾經在微博上講述過一個不給兒子買樂高的故事,並稱雖然自己有錢買得起,但依舊要兒子長大後自己奮鬥掙錢了買。
聽起來這番教育很是勵志,通過延遲眼前玩具給孩子的滿足感,鼓勵孩子為了買玩具而奮鬥努力。
可六六卻搞錯了延遲滿足的真正要義。
延遲滿足不是不滿足,恰恰相反,延遲滿足,正是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
玩具,對於大人來說可能只是消遣,可對於孩子來說,更是童年的快樂源泉和成長夥伴。把本該屬於孩童時期的滿足,延遲到以後成年工作後,即使真的能成為對孩子的鼓勵,可也已經變了味。
更讓人難過的,就是孩子被犧牲被放棄的童年快樂,是長大後買再多玩具也無法彌補的。
之前在知乎上就看見過一個女生的故事,畢業於世界名校,在國內頂尖外企工作,拿著讓人羨慕的薪資,有著幸福的家庭,可即便如此,她卻始終十分焦慮。
每次升職前擔心自己不能成功升職,可升職後不但沒感覺到滿足,反而又鞭策自己往更高的職位攀爬。
後來她才知道,因為從小她每次想要什麼玩具零食,父母總是以考試得第一作為條件,一旦得不到第一,就不能得到她想要的東西。
雖然後來父母已經不再給她設定標準,但她對自己的要求卻越來越高,以至於到現在依舊沒法放過自己。
這正是因為在追逐目標的焦慮中,她早已失去了感受當下的能力。
為了明天的幸福,一味透支今天,就好像那些坐在賭桌邊的賭徒,因為相信下一局一定能贏,而堵上手中已有的全部籌碼。
可他們卻忘了,幸福,只存在於當下;明天的幸福,永遠在明天。
延遲滿足,不是在延遲中,慢慢消磨自我
「這個月要是瘦十斤就去吃一頓法國大餐犒勞一下自己!」「怎麼還胖了兩斤啊,下個月再說吧……」
「下個月發工資就給自己買個包獎勵一下!」「房租、花唄、信用卡,這個月工資剩下不多了啊等下個月吧……」
「今年存到錢了就去旅遊!」「啊,今年好像都沒有存到錢等明年吧……」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原本我們讓自己實行「延遲滿足」,最終目標為了通過努力達到滿足。誰知道,卻因為我們長期處於延遲的過程中,慢慢得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焦慮。
甚至你還開始質疑自己:為什麼我定的目標總是不能實現?是不是我不夠努力?是不是我不夠自律?
恰恰相反,正因為你的「延遲滿足」是錯誤的,所以才會導致你「延遲」了卻最終沒有能夠收穫「滿足」。
而這很可能與你本來是個什麼樣的人、意志品格是否堅定毫無關聯。
那正確的延遲滿足,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及時滿足,是延遲滿足的基礎
只有曾經得到過滿足的孩子,才相信等一會兒,依舊能夠得到棉花糖,從而更好地抵禦誘惑。
而對於那些平時就沒什麼機會吃到棉花糖的孩子來說,如果連眼前的這一顆棉花糖,都隨時可能失去,誰還有心思去關心,15分鐘後還有沒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呢?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在《稀缺》中就提到了「管窺效應「,稱資源的稀缺,更容易讓人只專注於眼前的問題,從而造成短視。
就好像如果給富人一頭牛,他會選擇用這頭牛去耕地,然後等到秋天收穫更多的糧食;
而窮人卻只可能立刻把牛宰了賣了甚至直接吃了,度過眼前的飢餓。
所以我們常說,富人會越來越富,窮人卻會越來越窮。
不是窮人不懂得延遲滿足,而是延遲滿足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正是來自於過往是否被滿足。
因此,為了更好更長久更穩定地「延遲」,我們必須時刻給予自己「滿足」的信號。
麥格尼格爾博士就指出,存在「延遲折扣」。
延遲折扣: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對你來說價值越低。很小的延遲,就能大幅降低你感知到的價值。
我們之所以總是傾向於選擇即刻滿足,正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獎勵系統無法對未來的獎勵作出回應。
因此,當我們覺得眼前缺乏動力去堅持的時候,比起告訴自己「再堅持一會兒」,更好的方法就是需要我們為自己設置「即時滿足」。
比如可以在堅持了一周運動後,給自己休息一天,好好放鬆一下,時刻提醒自己的大腦,「延遲」不是無止境的,而我可以得到「滿足」。
享受當下,是克服焦慮的第一要義
之前看過一篇文叫《節儉久了真的會變態》。
作者雖然家境寬裕,可從小父母刻意強制要求節儉,發育期也吃不飽飯。以至於當作者長大拿到實習工資後,第一件事就是買了一份超大的食物,然後吃得乾乾淨淨。
他說:「好像不管我怎麼吃,直到現在,肚腩還是隱約殘留著一份吃不飽的空虛感。
後來的某一刻,我終於明白,自己不是食量大,而是一直試圖努力填飽回憶里的飢餓啊。」
延遲滿足,是一種自我管理能力,用理性告訴自己,希望調整自己的吃苦與享樂的順序,而不是外界強加的壓力和壓制。
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對自己的生活增加更多的掌控感。
就好像很多暴食者,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吃這麼多食物,而只是對自己的食慾和壓力產生了失控。
這時候,我們不應該強行要他們壓抑他們的食慾,相反應該鼓勵他們在飲食的時候關注自己「吃」的這一行為,甚至細嚼慢咽,好好享受自己的食物。
比如吃進去了什麼,味道究竟是什麼樣的,自己到底喜歡吃什麼樣的食物等。
而大部分暴食者一旦放滿了進食的速度,真正去品嘗那些曾讓他們產生渴望並狼吞虎咽的東西時,他們通常會發現,這些食物其實並沒有那麼好吃。
研究表明,有意識地控制進食速度的人,面對食物時會有更強的自控力,更能避免狼吞虎咽或暴飲暴食。
當我們真的能做到享受當下時,我們就會發現那些焦慮,不過是我們匆忙生活、不加思考的副作用;
而那些自以為能排解焦慮的快樂源泉,反而可能是我們的痛苦根源。
不要讀這一節:把「我不要」變成「我想要」
當我把這一節取名叫「不要讀這一節」時,很多人可能本來讀到這裡想退出,卻又因為好奇而往下讀。
因為任何試圖壓抑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慾望,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反而讓我們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原本並不想去做的事。
比起「我不要」的負面壓制,「我想要」的正面渴求往往更有效。
首先,我們要發掘想要抵制的行為背後真正的需求。
也許是為了排解壓力獲得快樂,也許是為了尋求認同,也許只是消遣無聊。
然後,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
選擇一: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後,尋找其他更積極正面的行為去替代
這是一個很好操作的方法。
比如當我們發現我們之所以每晚睡覺前一定要刷遍朋友圈、微博、抖音到深夜才願意去睡覺,其中根本的原因在於白天工作壓力大,晚上過分焦慮。
那我們就可以選擇看看書,或者做個瑜伽,泡個熱水澡等各種可控的方法,去緩解焦慮。
選擇二:發現自己的需求後,尋找更強大的慾望勝過這個需求
我們常常覺得明星減肥總是比普通人更能成功,正是因為比起我們單純的「不要吃「,他們清楚地知道「我要瘦」的背後意味著更多的曝光機會,更大的經濟收益以及更光輝的職業前途。
所以同樣當我們發現我們是為了緩解壓力去沉溺社交網絡時,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比起眼前的焦慮,自己是不是還有更大的野心,更強的慾望。
比如想要通過眼前這一次資格證考試,從而升職加薪;
比如必須要立刻睡覺養精蓄銳,才能明天一早起床照顧孩子……
當我們找到了更重要的目標,更強大的動力時,往往會發現,眼前的焦慮、誘惑,都會顯得不值得一提。
總結:
延遲滿足的三大誤區與應對策略:
- 延遲滿足不是為了延遲而延遲,最終意志力崩盤的惡性循環,更應該及時給予自己滿足的信號,才能夠為了更長遠的目標而堅持;
- 延遲滿足不是一味犧牲現在而賭未來,更應該聚焦當下,享受當下,避免成為被眼前的蘿蔔牽著走的毛驢,永遠為想像中的餅而無盡付出;
- 延遲滿足不是在延遲中一次次負面反饋中,消磨自信,懷疑自我,更應該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並配上積極的行為,和更強烈的渴求,引領自己奮鬥的方向。
那些真正能做到延遲滿足的人,並不是真的擁有更強大的意志力,也不需要一次次地經歷與自我的搏鬥與內耗。
他們往往學會了如何接受自我內心深處相互衝突的部分,懂得真正平衡「延遲」與「滿足」,最終才能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嗨,我是蟹肉,曾工作於五百強、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和外資律所。點擊關注,每天分享職場乾貨,與你實現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