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正在熱播中,講述八名來自全國背景各異的法學生,在為期一個月的實習生活中,爭取兩個轉正機會的故事。
比起實習生們的表現,作為觀察員的Papi醬的一番發言同樣吸引了不少人關注。
Papi醬講述說,當時她從中戲畢業後,有一段待業在家的時光。在那段時間,她的一個朋友看不下去,給她在一間世界頂尖公關公司,介紹了一份工作。
結果那天Papi醬九點入職後,十二點就打了辭職報告。
「我是學導演的,」Papi醬覺得自己無法接受現在這樣的工作,「我可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我至少知道我不喜歡什麼。」
當我們堅定地主動選擇自己的生活,我們擁有的,將會是自己更想要的生活。
01 職場上有目標感,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
目標感,和目標不同。
目標,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總會有。
比如這個月要瘦五斤,比如年底要升職加薪,比如要考出各種證,比如要每天運動半小時……
可是有的人能在目標的引領下,一步步接近目標。
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實現了目標,再升級目標,再實現目標。
而我們很多人,只是抱著原來的目標,慢慢變老。
那就是因為我們只有目標,而沒有目標感。
沒有對目標的切實感受,目標就永遠只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更不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
關於目標感,扎克伯格曾經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這樣解釋:
一個人真正的目標感在於,意識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在行動上心無旁騖、朝它靠攏。
扎克伯格說,他創辦Facebook的目標,並不是要創立一家多麼偉大的公司。
所以當公司爆發危機,所有人都認為出售Facebook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時,扎克伯格拒絕了。
當所有的高層幾乎都選擇離開了,他卻選擇硬扛過這段最艱難的時光。。
因為他始終記得自己創立Facebook的目標:連接更多的人。
如今,Facebook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站,真正實現了「連接更多的人」。
扎克伯格在生活中,也始終保持著目標感。
每年年初,他都會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激勵自己去完成。
比如2010年他的目標是學習中文,後來他的中文水平,已經足以支撐他在清華大學完成中文演講;
2011年是只吃自己親手殺死的動物,
2012年是堅持每天寫代碼,
2013年是每天認識一個Facebook之外的新朋友,
2014年是每天至少寫一封感謝信;
2015年是每個月讀2本書……
這個年初目標計劃,也一直持續到了現在,使他始終保持學習的主動心態,把握住了自己的生活軌跡。
目標感的核心,不在「目標」,而在於「感」。
時刻感受到自己的目標,不論是面對外界的壓力和挑戰,還是當面對來自內心的焦慮和衝突,都能堅持把目標作為指路燈,引領我們前進。
02 感情里不委屈自己,讓我們活成最好的樣子
最近,在綜藝《幸福三重奏》里,女星陳意涵和老公許富祥之間的相處模式羨煞旁人。
節目未播出之前,節目組官方微博上傳了幾張兩人的動圖,引起網友一片譁然。
「你不說我還以為這是她婆婆。」
「她現在的老公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還以為是不小心蹭鏡頭的記者。」
……
許富祥就是這樣一個相貌平平,資歷平平,整個人看起來都平平無奇的人。
而在節目中,生完孩子的陳意涵卻依舊是那個讓我們羨慕的元氣少女,有著少女臉和漫畫腿。
節目中,林心如問出了我們很多人內心的疑問:許富祥是如何可以把到像陳意涵這樣正的女明星的?
陳意涵卻一臉幸福地回答:「我覺得很榮幸可以嫁給他。」
明明兩人一起整理行李,陳意涵卻嘻嘻哈哈地開始展示她的蓮蓬頭;
明明還有一地的活要干,陳意涵卻忽然想要拼拼圖;
午餐時間快到了許富祥要去做飯,陳意涵卻睏了想睡覺。
許富祥從來沒有一句不耐煩,更沒有一絲不耐煩,都只是一臉寵溺地看著陳意涵,任她嬉笑玩鬧,任她安靜休息。
《沒有秘密的你》中,女主角林星然被男二號放了鴿子,獨自一個人在電影院門口等了很久,被男主角江夏發現了,很是不滿。
林星然只以為江夏是耍小孩子脾氣,解釋說答應了別人約定就要等,「如果是你,我也會這樣等你的。」
可江夏卻立刻回答說:「如果是我,我根本不會讓你等」
因為真正愛你的人,根本捨不得讓你受到一點委屈。
愛真正值得愛的人,不要委屈自己,彼此成就,共同成長,才是愛情里最美好的樣子。
03 生活中活成自己的一道光,點亮自己的生活
在今年第二季的脫口秀大會中,畢業於哥倫比亞精算系的呼蘭,從第一次登場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頂著學霸的光環,帶著一口東北口音,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線,呼蘭神似無害蠢萌的「加菲貓」,卻偏偏有著被稱為「最高級」的笑點。
作為一名教育機構的CTO,呼蘭奔波在公司和脫口秀表演之間,很多時候每天睡覺時間僅有四五個小時。
他認為脫口秀,是可以讓他表達他的價值觀,並影響他人的一種方式。所以他選擇了這樣一種忙碌但讓他感到充實的生活方式。
呼蘭是個好勝的人,和其他脫口秀演員或雲淡風輕,或嬉笑怒罵的樣子不同,他從第一次出場就表露了想要拿冠軍的野心。
「這是個比賽,我就是來比賽的。」
但同時,在《做生活的甲方》那一期中,他表達了對如今人們普遍焦慮的另一種看法。
他諷刺那些勸人們只能按照一個樣子去生活的態度,認為「努力不努力是個人的選擇,不後悔不抱怨就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生活,你就是生活的甲方。」
每個人都應該主動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成為我們生活的甲方。
04 主動選擇生活,主動選擇理想的自己
《無聲告白》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這一生,終將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太容易被他人的觀點和感受所左右,慢慢地就失去了為自己主動選擇的能力。
於是我們遵從著那句「什麼年齡做什麼事」,要考上一個好大學,最好是211或985;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最好是國企或公務員;要有房有車結婚生子,最好是30歲前完成全套。
仿佛只有把這一套流程全部走完,我們的人生才不算越軌,才能被主流傳統觀念所接納。
這樣的生活模板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如果可以,我更希望你能遵從內心,去學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去從事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去愛上一個會讓你怦然心動的人。
餘生太貴,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自己選擇人生列車餘下的鐵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