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莉薩的花」5號作品
為了給妻子準備出誠意滿滿的生日禮物,
這位攝影師挖空心思,
終於拍出一組令人盛讚的花卉攝影作品,
並以妻子名字命名這組作品——
《獻給莉薩的花》
攝影:阿韋拉多·莫雷利
多少年來,
攝影師莫雷利其實都是送鮮花的,
但也許出於妻子對送鮮花已經厭煩;
也許出於攝影師本人實在想搞點事情,
他決定不送鮮花了。
而是送他親手炮製的「作品」,
其拍攝手法非常超前,
作品效果非常華麗,
從造型、用光、調度到用意都誠意十足。
莫雷利出生於古巴首都哈瓦那,
現居美國波士頓。
28歲時他與妻子莉薩相愛,
莉薩當時只有20歲,
而如今的他們,
均已白髮蒼蒼,
卻依然恩愛如初。
Abelardo Morell
幾年前,在莉薩生日當天,莫雷利為她製作了第一張花的照片。在創作這張照片前,他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是這個過程給了他一種新的啟發,也許可以用以前從未嘗試過的方式進行一次實驗。
「獻給莉薩的花」4號作品
對於攝影師來說,花卉靜物是一個經典的拍攝題材。但莫雷利是因另一項獨特的攝影技法而聞名: 暗箱,即利用小孔將景物投射到黑暗房間內的牆壁上,形成倒轉的影像,再將呈現與「大暗箱」中的光景翻拍下來。
而這種「大暗箱」,
一般會是一間足夠大、
且可以遮蔽所有光亮的房間。
為了尋找拍攝花卉的原始方法,阿韋拉多·莫雷利將一處風景投射到一扇老舊的門上。
莫雷利把一瓶花投影到門上——「獻給莉薩的花」36號作品
莫雷利的「暗箱」 也影響了一位芬蘭女攝影師,
她的名字叫Marja Pirila,
其作品已不局限於花卉,
她想拍出真正意義上「五彩斑斕的黑」——
本圖攝影:Marja Pirila
本圖攝影:Marja Pirila
(該圖片來源於攝影師個人網站www.marjapirila.com)
除了「暗箱攝影」,莫利雷也會採用數字化的「多次曝光」手法去拍攝繁複花束。他先拍一張照片,然後調整花朵的位置,之後再拍一張照片、再調整、再拍......依此重複20次,每重複一次,都要精心變化每朵花束的角度再拍——在最後得到的畫面中, 花朵似乎正在風中輕輕搖曳,雖然也有人說看起來感覺頭暈。
多次曝光使這張照片看上去就像一幅水彩畫。莫雷利使用照片編輯軟體,將同一花束的多張略有區別的照片疊放在一起,產生鬼影的效果。
在他看來,迥然不同的拍攝過程既可以為妻子設計禮物,同時也是一個發揮自己創造力的機會。既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展現其在「愛情」這件事上的用心。
莫雷利還把它視為向自己最欣賞的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致敬的一種方式。他用花朵和花瓣製作超現實的人物與場景,致敬克勞德·莫奈、喬治·布拉克的作品——甚至艾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電影。
這張照片效仿希區柯克1958年經典懸疑電影的《迷魂記》,與影片中的花束極為相似。
《迷魂記》女主角手捧花束
莫雷利藉助顏料和道具擺放花卉,運用想像力,再現了著名的繪畫作品和藝術風格。
儘管在莫雷利作品中花朵是主角,但這些照片也是關於愛、恨、幾何、性別、時間和死亡的複雜集合。「我喜歡讓自己圍繞離散的主題進行創作,這樣我會感到自己充滿了創造力,打開了即興創作的大門。」
莫雷利發現,從17世紀起,荷蘭的繪畫作品中經常表現擺放得岌岌可危的花瓶。他將花朵隨意地放在背景上,然後把這個畫面平放,模仿花朵掉落在地上的樣子。
每件作品都會激發出創作其他作品的靈感。正如莫雷利所說:「 我不停地思考,如果我能做成這個,就能再做成另一個。」
照片中的臉部輪廓,來自於莫雷利為女兒蘿拉拍攝了一張側影。
2017年,他完成了整個花卉系列作品的創作,《獻給莉薩的花》共計 76張圖片, 以花卉為媒介聯繫在一起,卻又與花朵最初保有的自然樣貌有所不同。
畫面中曾經出現過的花束早已化為了泥土, 但它們的影像卻在《獻給莉薩的花:狂熱的攝影創新》中永存。在這本影集出版前, 編者麥克伊萊尼在該書的編後記中描述:
「 莫利雷將這些花視為呵護愛與承諾的工具。」
購買2021國家地理中文日曆
「雙十一限量」套餐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