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妻返鄉倚山織土布,三年時間買下半個村莊

2020-12-24   國家地理中文網

原標題:小夫妻返鄉倚山織土布,三年時間買下半個村莊

手工捶打而成的侗布

每一匹都獨一無二

是世界上最長情的告白

提到故鄉,經常會提到一句話

」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

故鄉,真的那麼難融入嗎?

在貴州榕江縣有個名叫豐登的小村莊。

有一對名叫楊成蘭和方俊的夫婦。

回村後,

用一間豬圈改建的土布作坊。

製作被大家認為已經過時的侗布。

三年時間,

過上現代人夢寐以求的男耕田女織的生活,

還用織布所得,買下了半個村莊。

早些年間,如果你去貴州榕江縣,

一個叫豐登侗寨的小村莊,

一踏進那裡,便可見木屋成片,

家家戶戶都在曬布,

深淺不一的靛藍侗布,

從木樓的欄杆上垂落。

那時候的侗族人,

過著傳統而 古老的生活

男人養牛耕地種田,

女人皆會織布、刺繡、唱琵琶歌。

侗布的製作方法是女人們的驕傲,

一塊布,

從種棉花到紡織,

再到染色,

數十道工序,全靠手工操作。

這樣自織自染的侗布,

是她們最喜歡的衣料。

2014年,侗族服飾成了國家級非遺。這些極具特色的貴州侗族手織布已成為時尚設計師們青睞的面料。 用侗布做的服裝和包包, 兩次登上了巴黎時裝周。

前不久,我們給大家推薦過一款貴州侗布手藝人賴蕾,她把24節氣染成布,和設計師合作,製成 「囧囧有神包包 ,採用的是手織囧布的工藝。

點擊圖片購買!「囧囧有神包」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對85後小夫妻。

她們結束城市生活回到侗寨倚山而居

把一間豬圈改建成土布作坊,

依靠傳統的侗布手藝和一根網線,

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

最開始只是想幫家裡人把多織的土布賣出去。

後來發現這些土氣的東西,

特別吸引都市年輕人。

最終,自己也被吸引到草木染的世界中,

開發出無數產品。

這些產品,看起來很鄉土,甚至很拙。

但是很本色,很真。

楊成蘭對自己的土布店能走紅也很意外:

也許,這個世界真的到了返璞歸真的時候了吧。

做草木染,在文藝青年看來,

是很浪漫的事情。

但卻沒有人知道,夫妻倆染布的作坊,

是由一間豬圈改建而來。

(點擊上圖,購買「囧囧有神包」)

近幾年,大城市出現各式各樣的草木染體驗館。

做草木染慢慢開始成為時尚。

但在村裡開一家染坊,就很寫實了:

每天都浸泡在各種草木染料中。

要麼成為」藍精靈「,要麼成為」花臉「……

楊成蘭已經習慣被草木染成五顏六色,

這才是生活原本的色彩。

侗家的木樓,一般都是二三層住人,

一層堆雜物關雞鴨。

但為了更好的利用空間,

夫妻倆必須把一樓整理出來,變成織布車間。

當時為了打掃這棟木樓,

夫妻倆用高壓水搶里里外外沖了一個月。

楊成蘭開玩笑說:

「有時在這屋裡吹頭髮,

就會自然想起高壓水搶沖屋子,衝下一團團黑泥!」

方俊說,

他們現在過的生活有點像古代的男耕女織。

只不過,他是在網上耕田。

夫妻倆把木樓的一個陽台,

改建成了一個狹小的工作室。

網店已經成為他們和這個世界的紐帶。

最近幾年,村來越多村民開始搬出去,很

多民宅空置久了就倒塌了

這兒原本是一棟木樓,幾年前村民搬出後,

就把這木樓拆了。

現在成了楊成蘭曬布的地方。

(點擊上圖,購買「囧囧有神包」)

村裡以前前家家都織布,

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因而,當拿到訂單後,

楊成蘭會把訂單分發給村民來做。

這樣,自己的產能也大了。

村民也有活兒做,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雖然織布是很女性化的活兒,

但是有時訂單太多。

村民們忙不過來,

方俊也必須親自出馬。

「以前剛上織機,會覺得自己特別娘,

後來說我織布帥的人多了,

我也就真的認為自己帥了!」

村裡織土布,

還是延用的是千百年來的老織機,

費時又費力。

但如果用外面的機織布,

土布就失去了韻味。

所以夫妻倆以村裡的織機為藍本,

設計出了全新的土布織機。

(點擊上圖,購買「囧囧有神包」)

每天最開心的事情,

就是每天下午發貨時間。

夫妻倆平時足不出戶,

但通過網店這扇窗口,

很多人知道了他們的存在。

通過每天增長的發貨包裹,

侗布慢慢走向世界各地。

五湖四海的朋友也開始慢慢慕名而來。

村裡沒有快遞點,

還好村村通公路已經修通。

每天下午,

方俊都會開著車到縣城發貨。

每天在路目目送丈夫遠去,

成為了楊成蘭的必修課。

當小夫妻在空地上曬土布時,

鄰居一家子正在曬架邊的李樹下。

父親用剪刀給兒子剪頭髮,

母親和女兒蹲在旁邊看。

土布、鄉村在很多進化論者眼中,

是已經被淘汰的物種。

但在楊成蘭跟中,

山居手工制土布,代表的是另一種生活。

就像父親給兒子剪頭髮,

可能不及理髮店裡來得省事來得快,

但對於這一家子來說,

更在乎的是父親給兒子理髮,

母親與女兒在旁邊看的這種感覺。

生活在山村最好愜意的事情,

就是染布所需的所有材料,

都可以在山上找到。

今天天氣好,

當方俊去城裡送快遞後,

楊成蘭就背上腰簍,扛上鋤頭,

開始上山挖草藥。

閒暇時,

夫妻倆會來段二重奏:

他彈吉它,上大學時學吉它是時尚,

但畢業後後就丟了,

現在回到村裡終於可以靜下心,

彈給自己聽;

她彈的是侗族琵琶,

小時學過侗族琵琶歌是傳統,

走出大山上大學後就斷了,

現在返鄉,語境又回來了。

不合拍者,話不投機半句多。

心相映者,什麼樂器都合拍。

楊成蘭剛回到村裡時,

村裡幾乎所有小朋友都不認識她。

行走在村裡子裡,她經常有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覺。

還好,回來了,

經過三年的鄉居歲月,

夫妻倆終於和村裡人打成一片。

侗寨里的鼓樓,

千百年來,

一直是寨子裡的公共空間。

這裡留下了她太多的童年回憶。

但如今年輕人都外出務工,

鼓樓里一直都空蕩蕩。

楊成蘭希望有一天,

她能從網上接來大量訂單,

然後把訂單分發給村民們做,

樣村民們就不要再外出務工。

寨子裡又會熱鬧起來,

鼓樓又會變成寨子的核心。

以前村裡家家紡線,戶戶織布,

但如今,很多人家織機都當成柴燒了,

紡車也被速之高閣。

圖為楊成蘭正在拍攝一戶村民家被安放在閣樓上的紡車。

從這個意義上,

楊成蘭不僅僅是返鄉創業者,

更是鄉村記錄者。

土布作坊雖然只開了不到三年,

但已經在土布愛好者中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楊成蘭給自己的定位,

是給設計師提供原汁原味的侗布原材料:

「雖然再設計賺錢,但術業有專攻,

我們住在寨子裡,離原料近,

就安心把原料做好就行了!」

忙碌了一下午,終於趕好一捧棉線:

貨發走才十幾塊錢。

賺不到錢,但意味不一樣。

如果大家在網上都淘不到手工侗布棉線,

那的侗家土布愛好者,

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點擊上圖,購買「囧囧有神包」)

90後成都姑娘職業是教師,

興趣是做衣服。

聽朋友說楊成蘭夫婦手工織布,又草木染衣。

在她們店裡買了土布還覺得不過癮,

還和朋友跑到山裡做了一個月義工。

一個月後,假期到了,和朋友返回城市,

朋友回歸正常生活,

但姑娘卻辭了職,奔興趣而來,

在寨子裡住下。

問她有沒有想過未來,怎麼賺錢。

姑娘說,為什要賺錢,村裡又不要花錢。

這是我喜歡的生活,

過得很開心就好,

未來,想那麼多幹什麼

楊成蘭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

如今又成為村裡第一個返鄉的大學生。

以前,努力 的離開。

如今,努力 的回來。

故鄉,對很多人來說,是」回不去的故鄉」。

對楊成蘭來說,雖然回來的路也充滿艱辛。

但還好,村子裡還有侗布。

還能讓自己生存下去。

未來,楊成蘭希望能通過侗布,

這門古老的手藝,

讓更多村民留下來。

寨門口有一眼山泉,

村民們在泉眼邊放了幾隻水瓢。

楊成蘭每次走過時,都要唱上一大瓢:

「這情景和小時候還一模一樣,

舀起水就能喝,

希望這樣的場景能一直保存!」

在工作時,

楊成蘭帶著大家織染土布賣。

但在生活中,

村裡的打媽大姐們,教她重識傳統。

圖為楊成蘭參加村裡的攔門酒迎客。

回歸鄉村三年,

夫妻倆的想法一直沒變,

就是想把侗族織布手藝保留下來,

讓它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讓更多人喜歡侗布,喜歡侗族文化。

如果可以,他們想讓寨里的人靠著侗布,

改善窮苦的困境。

他們用自種的棉花自己紡線

用傳統織機手工織布

每匹布都是用天然的草木和礦物染色,

純天然且獨一無二

採用深山自種板藍根為原料,米酒發酵,

製作天然染料藍靛泥的板藍根從種植到採摘,

需要歷時整整7個月。

缸需要每日喂米酒滋養,

一年只能染三季,冬日讓染缸修養,

這些土布看起來很鄉土,

甚至很質樸,但是卻藏著精緻的本心。

侗族手織布採用 72道工序

每一道都有各自的巧妙,

手織布從種植到染色織造,

皆遵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法技藝

經過手工織成的布,

保留了棉纖維特性,

有著機織布無法企及的質感。

最近幾年,村來越多村民開始搬出去,

很多民宅空置久了就倒塌了。

夫妻倆曬布的地方,原本是一棟木樓,

幾年前村民搬出後,就把這木樓拆了,

楊成蘭就臨時租用來做曬布場。

侗布手藝險些失傳的豐登侗寨,

又恢復了以往織布、染布、曬布的場景。

外出打工的織娘也回到了寨子,

32歲的楊秋雲就是其中一位,

曾到浙江等地打工多年的她,

如今跟著楊成蘭學習織布、

染布、種植染料等,

她說:「既能在家門口上班,

還能陪在小孩身邊,很開心。」

但這遠遠不夠。

楊成蘭堅信,只有使用才是傳承。

她希望侗布的美,

真正融入到生活,

成為生活里的日常,

這樣侗布才會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問題是該怎麼做呢?

亮布做衣服,

對年輕人來說,已經變得不合時宜,

將傳統侗布與現代工藝相結合,

做一個包,

日常使用,卻可變成流動的風景。

於是,便有了眼前這兩款包。

點擊圖片購買!「爵士歸園包」

侗布手藝人希望,

大家在購買這幾款包時,

是真的喜歡這侗布之美,

她也希望這手作的美,

能讓大家在都市中,獲得一份寧靜。

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

就在前不久,

我們推薦了一款囧囧有神包

將全世界僅7人會織的「綿囧」紋,

將手作的溫度帶到了大家身邊。

而這一次,

我們再將亮布之美帶給大家,

那麼,這古老的東方民族美,

你們會喜歡嗎?

侗族亮布爵士歸園包

非遺亮布+牛皮製造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成千上萬次錘打

方得一尺布

日常使用,方不辜負侗布的美好

爵士歸園包拾遺優惠價:229元起

滿300減60

01

傳承千年 侗族亮布

重拾瀕臨失傳的非遺手藝

倘若你見過侗族人穿的節日盛裝,

你會驚艷於那散發的黑紫色光澤,

即便身上的銀飾、繡片再炫目,

也依然壓不住它的魅惑。

而這抹深邃神秘的色彩,

便是侗布中的珍貴織物——亮布。

在之前,

侗族人將亮布拿來做盛裝,

只在盛大的節日,

或是迎接尊貴的客人時才穿。

但經過一次水洗後,

布料的光澤就會暗下來,

不能再作盛裝穿,只能當日常便服。

所以可想而知,亮布有多珍貴。

而今亮布已經很少見於市場,

早在2014年,

亮布的製作工藝,

就被列入了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

楊成蘭不忍看它慢慢消失,

所以在她決定做包以後,

她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用亮布來做。

於是她帶著村裡的織娘們,

重拾這瀕臨失傳的非遺手藝,

製作這燦若星河的亮布。

而且楊成蘭深知傳統織染的不足,

以前大家織染布,

主要是自己穿,

也就並不在意色差、色牢度,

但一旦做成包,

消費者就很在意,

這必須要做出調整。

於是,

根據染料的濃/溫/濕度、

浸泡/退蠟時間等的不同,

每次染出的顏色,都不一樣。

楊成蘭一次次實驗,

記錄數據對比,反覆改良後,

才定下最終的標準,

製成亮布,用來做包。

侗族亮布爵士歸園包

非遺亮布+牛皮製造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成千上萬次錘打

方得一尺布

日常使用,方不辜負侗布的美好

爵士歸園包拾遺優惠價:229元起

滿300減40,滿600減100

02

工藝複雜 製作周期長

成千上萬錘 方得一尺布

要想得到一塊上乘的亮布,

這是比奢侈品更難得的手作。

因為染布需採用板藍根為原料,

板藍根從種植、採摘要7個月。

再加上織娘們平時都忙著農作,

所以亮布並不是隨時都能做的,

每年僅8-10月才適合製作,

既看天意,更講究技藝。

(點擊上圖,購買「爵士歸園包」)

從紡織、種植藍靛草,

到製作染膏,這些都只是開始。

亮布的製作過程尤為繁雜,

工序多達72道:

要經過浸染、瀝干、蒸煮、晾曬……

至少重複五遍以上,

歷時三個多月。

當這些做完了以後,

也只是得到基本成型的侗布,

若要成為亮布,還需上漿,

塗抹上雞蛋清,

並用木槌反覆錘打上萬次,

直至布料表面閃閃發亮。

楊成蘭說,

要像養玉一般的養著侗布,

它是侗族人心中的布中爵士,

有「紫爵」、「藍爵」、「黑爵」三種,

亮度因浸染顏色的多少而不同,

顏色越黑越亮的,越珍貴。

紫爵(左)、藍爵(中)、黑爵(右)

就拿黑爵來說吧,

為了不掉色,

除了用板藍根製作染料外,

楊成蘭還會加入香椿樹皮、柿子、紅花、

楓葉等十幾種天然植物染料。

這樣做出的亮布,

不僅比工業布更為細膩、耐磨,

而且透氣、透濕性好,

還能防霉驅蟲。

曾經有織娘問過楊成蘭,

為什麼要離開繁華的城市,

回村子守著這尺布呢?

楊成蘭很認真的說:

「因為我想讓更多人感知它的美。」

正因為楊成蘭夫妻倆——

這回歸鄉土倚山織布的經歷,

這幾款包取名「爵士歸園」,

當你浮躁時,它好似會告訴你——

「慢慢來,不要錯過此刻的美好。」

這也是楊成蘭對人們的美好祈願。

侗族亮布爵士歸園包

非遺亮布+牛皮製造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成千上萬次錘打

方得一尺布

日常使用,方不辜負侗布的美好

爵士歸園包拾遺優惠價:229元起

滿300減40,滿600減100

「讓母親回家」計劃

為了幫扶貴州省貧困村寨婦女而發起,

對落地村寨的手藝合作社有更深入更多元的思考,

使其實現不離鄉、不離土的自我造血,

獲得有尊嚴的勞動收入,

同時解決母親長期外出打工,

造成的農村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

讓母親有家可回,讓村寨手藝人有就業之家。

囧囧有神包,爵士歸園包系列,

所用侗族手織布,

皆為貴州侗寨婦女織造

一個包也許不能讓一位母親回家,

但十個包、一百個包、一千個包……

每一個包,都能讓這些媽媽離家近一步。

即可購買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